近日,我市印发《关于新增第二批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病种的通知》,在2024年11月起开展11个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试点病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病种实施范围,着力提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日间手术服务效率,降低参保患者住院率,提高医院床位使用率,增强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水平。
扩大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病种范围
市医保部门坚持人民至上,围绕“小切口、大民生”,在去年开展乳腺良性肿瘤(单侧)、翼状胬肉(单侧)、老年性白内障(单侧)、腺样体肥大(含扁桃体肥大伴有腺样体肥大)、声带息肉(含声带肿物)、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其他特指的痔疮、包皮过长/包茎和嵌顿包茎、宫颈上皮内肿瘤、取除骨折内固定装置等11个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试点病种的基础上,自今年5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将子宫内膜息肉、早期人工流产、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黄斑变性、取除输尿管支架、乳房肿物、输尿管结石、子宫粘连、单侧腹股沟疝、腱鞘炎、胃息肉、鼻部血管瘤、宫颈息肉等12个日间手术病种纳入医保支付改革范围。
推进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日间手术医保服务
凡主诊断、主操作符合单个日间手术病种范围的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应选择“日间手术”医疗类别进行医保结算。如属于择日住院的,定点医疗机构需与符合日间手术治疗的参保人员签订日间手术择日住院知情同意书。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日间手术医疗费用,包括入院前14天内,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相关门诊医疗费用,视同一次住院医疗费用。
日间手术是指疾病诊断明确,按照治疗计划在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因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特殊病例,住院时间不超过48小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推进实施日间手术改革,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次均住院费用,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和床位周转率,减少医保基金支出,杜绝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医保基金提质增效,实现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