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应急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应急厅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突出联动联训,突出“四个坚持,四下功夫”,努力打造社会救援“应急尖兵”。日前,福建省应急管理厅行文推广我市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典型经验做法。
一、坚持在创新机制促长效上下功夫
坚持“大应急、大联动”的建队理念,通过实地测评健全了全市22支、2280人的市级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库,涵盖了水域、山岳、地震、坍塌、交通事故等应急救援及工程机械、应急通信、运输配送、后勤保障等领域。市应急局与市消防救援支队共同确立了“应急主建主管、消防主战主用”的原则,把迅捷、蓝天等8支专兼常备的社会救援队伍纳入应急主管、民政登记,成立了“社会救援队伍联勤中心”,初步探索了“三分三联”的建训管用模式,即在指挥调度和演训保障上坚持“分层级、分区域、分任务,警情联动、队伍联训、后勤联保”,坚持每季一例会、每半年一讲评、每年一审核,实践探索了军警民应急救援共建联动和社会救援队伍向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延伸等新机制,引导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参与公安、消防、海警、高速公路等部门共建的110、119、海上95110、高速绿通等联动机制。据统计,社会救援队伍联勤中心从2020年8月成立至今,累计出动6536车次、28365人次,共分流处置消防救助类警情4900多起,占消防救助类警情59.35%。
二、坚持在真训实演提能力上下功夫
坚持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持续加大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演练、竞赛力度,努力推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从社会化向专业化迈进。一是突出实战化培训。2023年,会同海事等部门联合举办社会救援队伍水域、山岳救援专项培训和取证考核,突出了水域救援基础理论、水上搜救技能强化训练、冲锋舟操舟训练,82%的参训人员通过培训考核取得了水域应急救援证。2024年,举办了泉州市2024年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实战练兵培训,突出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党建工作、法纪教育、地震破拆、高空绳索、水域自救互救五个专题培训,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能力和水平。二是突出实战化演练。按照昼夜连续实施、跨县域机动的实战要求,会同消防每半年组织一次“平安刺桐”系列社会救援队伍战备拉动演练,突出抓好值守备勤、集结出动、跨域机动、宿营部署、救援评估、夜间搜救等高强度实战化演训。积极组织社会救援队伍参加省级、市级防汛救灾、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地震救援等应急综合演练,有效强化了社会应急队伍参与多元力量协同作战能力,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练思想、练技能、练协同、练作风、练保障。三是突出实战化竞赛。2024年10月,我市社会应急力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一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以过硬实力和顽强作风,取得团体第一、集体单项第一、个人综合第一的优异成绩,市应急局被评为“优胜组织奖”,6名参赛队员被省应急厅推荐参评“福建省五一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四是突出实战化行动。组织部分机动能力、水上搜救能力较强的社会救援队伍千里驰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紧急增援浙江舟山抗击“烟花”台风等重大灾害,在增援外地抢险救灾中积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实战经验。2023年抗击超强台风“杜苏芮”时,紧急动员了29支3200多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了全市抢险救灾工作,灾中转移救助群众638人,为全市打赢超强台风“杜苏芮”这场硬仗做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市政府给参与救灾的每支社会应急队伍颁发锦旗、表扬信,市应急局专项申请200万元用于补助参与救灾的社会救援队伍。我市防抗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应急救援经验做法,被应急部评为成功典型案例。
三、坚持在规范管理正秩序上下功夫
针对社会救援队伍散杂难聚、管理松散、保障不足等问题,综合施策,规范抓建社会应急队伍。一是注重规范管理。市应急局会同消防救援支队研究制定了《泉州市社会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社会救援队伍的建设规划、规范管理、训练备勤、指挥调度、配套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结合“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救援培训、讲座和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社会救援队伍自我防护、自救互救的安全意识。每年定期组织“学法规、明遵循、严纪律、塑形象”专题教育,引导社会救援队伍强化令行禁止、遵规守纪意识,有效提升队伍规范化管理水平。二是注重测评提升。根据省应急厅通知要求,我市组织红十字迅捷应急救援队,紧锣密鼓完成水上搜救2级测评试点工作,突出了规范有序、实战检验、精准测评,初步取得了编制一套量化测评标准体系、勘建一个天然专业测评场地、制作一部测评配套教学视频、研发一个测评信息化系统、锤炼一支标兵社会应急队伍的“五个一”成果,将测评工作指南细化为管理能力、现场作业、营救能力、搜救能力、医疗能力、保障能力等6种能力、52个测评项目、197项具体测评指标,在实践层面探索了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评什么、怎么评”等难题。三是注重配套保障。依据应急管理财政事权相关规定,长效推进社会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消耗补偿、购买保险、演训支出等配套保障。近年来,采取委托式管理使用的方法,陆续为社会救援骨干队伍配备了龙吸水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史丹利液压动力站、冲锋舟、橡皮艇、水域应急救援服、激流救生衣、心肺复苏仪等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推动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站和微型消防站委托属地社会救援队管理使用,既解决社会救援队伍缺库室、缺装备、缺物资等实际问题,又促进“人装结合”,确保应急装备物资随时能够拉得出、动得快、用得上。
四、坚持在宣传褒扬振士气上下功夫
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先后组织社会救援队参与了1400多次公益活动和抢险救援,获得省志愿服务大赛2个奖项、市级以上表彰6次,收到河南省文明办和郑州、舟山等有关部门感谢信17封,先后迎接了应急部、省人大、省应急厅、省水利厅、泉州市四套班子领导调研指导,不断引起上级关注。同时,主动联系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社会救援队无私奉献、勇于逆行的感人事迹,使社会救援队得到社会各界尊崇,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