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溪县在茶粮间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茶叶与粮食作物的双赢增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近日,安溪县探索茶粮间种新型种植模式经验做法获《农民日报》刊发报道。
安溪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之一,全县有茶园面积60万亩。长期以来,除草管护成本高一直是茶叶产区田间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安溪县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中,经过考察论证,开始探索试验茶粮间种模式,即在茶园行间套种玉米、红薯、大豆等短期作物。这一种植模式使粮经作物与茶苗在生长空间、营养共享上互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是茶园间种豆科模式,适合在幼龄茶园和稀植茶园推广。选择种植生长势强、植株高大、病虫害抗性强、高产,且适宜榨油、鲜食或加工豆制品的大豆品种。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用量,大豆叶子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方,减少茶树病虫害,亩可收大豆90—100斤。
二是茶园间种甘薯模式,适合在坡地茶园推广。将已培肥的园地全面翻耕,整碎整平后起垄,每年4—5月,在茶园前埂(前沟)间种甘薯。甘薯藤向下生长的特性可以有效抑制梯壁杂草生长,美化茶园,收成后,甘薯藤可以回填茶园改善土壤性状,亩可收甘薯1200—1500斤。
三是茶园间种玉米模式,适合在幼龄茶园、低产茶园以及比较稀疏的老茶园进行间种。种植规格根据茶园的稀密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播种。玉米秸秆回园可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亩可收玉米100—150斤,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茶园间种油菜模式,适合在幼龄茶园及稀植茶园推广。应选用优质、丰产、耐寒、抗病和适应性广的品种,在 11 月下旬进行播种。间种油菜,可减轻土壤酸化,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土、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茶树抗旱、防寒能力,改善茶园生境,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
为普及茶粮间种模式,安溪县出台《2024年安溪县茶粮间种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茶粮间种的实施目标、技术要点及扶持政策;设立茶园间种粮油作物的示范片,对达到单产要求的示范片给予补助;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为开展茶粮间种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