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从国家试点到示范,泉州如何“点土成金”?
来源:泉州晚报社、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10-13 11:36 阅读人数: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如何精打细算?这样一个时代命题的解题探索,落在了泉州。

  泉州山多地少,土地利用率偏低,65%耕地都是5亩以下的图斑,解决土地要素问题迫在眉睫。2022年9月30日,泉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城市。“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激活沉睡土地的火种!”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文发介绍,“泉州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节地革命’。”

  以最高规格推进。泉州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全市制定34份政策文件+12份指导性文件,构建“1+1+N”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度体系,为试点厘清方向。

  以最强大脑武装。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成立工作专班,“三级联创”,指导泉州邀请33位部、省专家学者成立试点工作高端智库,把脉定向、出谋划策。

  以最优状态摸底。首次建立完整的低效用地评判标准,摸清城镇低效用地13.62万亩、农用地整治潜力74.9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潜力45.05万亩,发展用地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有了落脚点。

  以最严标准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成“一线两专规”编制,即工业产业区块线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两年来,泉州以“用好政策、把握关键、突出特色、守住底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模式”为目标,向低效要空间,向存量要增量,有限的土地无限的利用,力促实现“一转变、一降低、三优化、一增长”。

  “一转变”

  土地供应结构转变

  盘活5.29万亩 超过前3年新增用地规模

  用存量换增量,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泉州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对用地形态进行多维重塑。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计,两年来,泉州开展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和处置历史遗留用地共5.29万亩,超过前3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中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首次存量盘活超过增量。

  把产业升级调整与产城融合结合起来,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生态、产业社区相促相融,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形成超万亩工业区5个,超千亩工业区由8个增加到43个。鲤城江南新区,投资89亿元改造低效用地,建设24.2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带动火炬紫华园、恒劲科博等8个共一百万平方米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同步推进华塑、新塘等城市片区联合改造,打造出现代都市工业集聚区。

 

  泉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机器人产业园全景图(张奕涛 摄)

  把古城、古街的存量资产活化利用起来,旧房新用,焕颜提质,引入文旅产业新业态,优化古城生活品质。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引入文旅集团,为37项泉州市级非遗项目提供空间平台,打造复兴传统艺种传承基地。永春五里街镇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运营,采取收储租赁、以修代租等方式盘活古街店铺200多间,目前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

  把空间复合利用与片区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改、提、留”并举,改善“三生”空间,重塑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布局。安溪县炭坑内片区“向山向上向下”要空间,结合治涝工程建设,将原本无法利用的山地河谷地形地貌转化为平坦连片的可开发用地,新增317亩建设用地,推动低效工矿区向高端产业示范聚集区的蝶变升级。

  把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历史问题处置,指导泉州创新“清单管理+分类处置”方案,推进沿海区域空间重构、项目重组、设施再延、生态复建。晋江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通过实行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手续联动办理、并证合宗,新增产业空间17万平方米,已入驻28家企业,将实现总投资12亿元,年产值6亿元的效益。

  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泉州完成入市项目11宗,面积138.4亩,成交金额3861万元,政府收取调节金653万元,村集体收入3208万元。晋江市中辉景业集团,总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智造产业标准化园区,村集体获得85%土地出让金,新增收入1169万元,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示范案例。

 “一降低”

  单位GDP耗地率降低

  2023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比2021年下降5.4%

  存量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用地上过紧日子的节地观已然成为共识。据统计,泉州2023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比2021年下降5.4%,标准化园区容积率由以前的0.8提升到2.5。这意味着,资源环境代价小了,发展潜力大了。

  “零地增容”。泉州支持“工业上楼”,鼓励园区企业通过厂区改造、厂房加层、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破解空间制约,实现增资技改。泉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通过“零地增容”,综合容积率由原来的0.9提升至1.35,工业用地容积率从1.5提升至3,新增产业空间达50万平方米。

 

  洛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陈起拓 摄)

  重塑提升。深入实施“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用片区综合开发重塑空间、提升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更好需求。泉州中央活力区更新改造项目,通过对城中村零散地块重新整合,将三类住宅用地和低效工业用地为主的土地结构,优化为全市最高品质片区用地,平均净容积率从2.81提升到3.54,腾挪出1044.8亩商业用地及547亩公共服务用地,并收储902亩土地入库。

  土地整理。泉州从“三地”协议出让、不同所有权土地置换、司法重整盘活、先租后让、产业用地强制弹性年期出让以及“标准地”出让等6种方式进行案例实践和探索,实现集约用地。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探索以协议出让方式,优先供应给周边产业项目作为增资扩产用地。对零星低效用地难以采用征收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进行开发的,采取土地置换进行资源整合。对法拍工业用地,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加快建成投产。对产业用地先以租赁方式提供,租赁到期后符合约定出让条件才能签订出让合同,否则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土地出让年期,降低因企业关停出现生产空间闲置低效风险。对不同产业项目用地约定好不同的土地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等标准,符合条件达成协议即可直接开工建设。

  “三优化”

  180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建成

  61个“百千万亩方”农田连片整治、万亩历史围填海处置

  空间高质量重构发展优质生产力

  泉州节地的创新与升级,在产业、农业、生态空间的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碎片变连片,平方变立方,撬动超10万亩城镇用地高效利用。泉州抓园区标准化建设,划定66万亩工业产业区块线,实施“百个”园区项目建设,推动“万亩”用地改造,建成180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分散式工业产业向园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由28%提升至56%。

  利用增量用地,带动周边低效存量的盘活,建设了20个专精特新的产业园。晋江集成电路科学园打造“三生融合”的特色产业社区,引进晋华、渠梁龙头企业,带动周边850亩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增加产业空间约124.6万平方米,综合开发强度提升近3倍。达产后,晋华亩均产值达5000万元,渠梁亩均产值达6500万元。

 

  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改造后的全景图(刘翼 摄)

  通过法拍盘活,扩大园区规模,建设了20个龙头企业园区。惠安南王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由南王环保科技公司通过法拍盘活周边低效用地132亩及4.4万平方米“烂尾”工程,推动形成超530亩的产业链连片开发,预计新增年产值68亿元。

  改造提升旧厂房,推动园区社区融合,建设了20个“一园一品”产业园。石狮服装智能制造园,通过“国企+民企”协作改造107亩旧园区工业厂房,提供846套人才公寓、3000平方米的公共“乘式空间”,预计达产后亩产效益提升4倍以上,每年新增税收2300万元以上。

  ——农业空间格局优化,散乱变规整,小田变大田,打造61个“百千万亩方”高标准农田。泉州开展“百千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新增谋划2个万亩方、18个千亩方、41个百亩方项目,以整村、整镇、整片区、整流域的全域推进,以“五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集中连片和质量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推动3.53万亩农用地连片整治,2023年耕地面积比2022年增加1.175万亩,数量居全省前列。

  高标准是出成果的前提。泉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农田、水系、村庄三位一体,农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重同步,系统谋划全流域、整区域,连线成片推进综合整治,诞生了不少典范。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为例,项目创新耕地保护模式,在城中央打造出田园会客厅,整理耕地碎片化图斑约350个,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农田耕作面积由4535亩增加至6200多亩,新增耕地218亩,通过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把城市的便利与田园的诗意美好结合在一起。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泉州将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打造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以惠安黄塘—紫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项目采用“政企银”合作模式,由农发行提供3.8亿元授信资金支持;实施“农企+村集体+农户”集约流转土地模式,流转10万亩林地、1.5万亩农田,连片打造4000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平均高出40%,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提升20%,亩均粮食产能最高提升25%。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难题变机遇,闲地变宝地,处置历史围填海万亩开发空间。泉州开展3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完成生态修复3626亩,恢复海域面积883亩,海岸生态化改造6.2公里,泉州湾红树林面积增加至近万亩。

  针对泉州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海域权属和土地权属混杂等情况,首创历史围填海遗留问题的“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办法,在获自然资源部备案同意的拟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467个图斑、面积2.67万亩的清单内,已处置图斑203个、面积1.1万亩,预计可盘活利用新旧海岸线之间约5万亩土地,有效缓解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全市28个产业项目用海获批准,面积4389亩,拉动投资额超百亿元。

  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是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一大法宝。泉州整合村居、农业、生态用地,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南安市北山组团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项目总规划面积9045亩,包括一个生产园区、一个田园综合体、两个生态公园、三个生活片区,采用“一保留、二改造、三提升”的思路,整合开发特色休闲文旅商业服务项目,保留原工业遗址风貌,建设内容包含研习馆、商协会、社团服务平台、视频直播基地、文化街区、城市展厅、美食街区、艺术教育培训中心、人工智能体验馆、咖啡酒吧街区、影视制作、酒店等,既丰富片区综合配套,又满足为居民留住乡愁记忆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增长”

  固定投资逆周期增长

  固产投资增长连续2年增速全省第一

  泉州通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园区标准化建设和抓城建提品质等多重抓手,持续激发投资需求,为未来发展积攒后劲。2022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2023年增长11.5%,连续2年增速全省第一。今年1—8月,同比增长8.4%,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全力推动规划落地、建设提速、治理精细,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县(市)城区、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今年实施2370个项目,截至8月底,完成项目投资1169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三年来,通过由点及面、连片开发的方式,累计投资将超千亿元,累计盘活低效用地两万多亩,占全市园区现有工业用地总量10%以上、占低效闲置用地总量30%以上。截至8月底,标准化园区入驻企业1125家、投产企业720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