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是泉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的互动类栏目,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政府及部门工作的窗口,是联系服务群众、展示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泉州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889新闻综合频道具体承办,旨在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增进互动交流、回应社会关切,建设服务型政府。
7月18日
我市住建、文旅、资源规划
古城指挥部等多部门
上线《在线访谈》
围绕“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专项行动主题
介绍我市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
与广大市民互动交流
泉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名村11个;中国传统村落48个、省级传统村落90个。多年来,我市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全方位布局,在硬件建设、物理空间打造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品质提升和历史文脉传承的有机结合。
泉州市住建局局长 张志铭
古城提质坚持民生优先,采取“指挥部+N个国企+N个社会资本”的运作模式,推动各方主体执行落实。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时序,形成“指挥部吹哨、部门报到、国企落实”的齐抓共管格局。按照“点、线、面”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形成全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多维度保护格局。
历史建筑需要满足两个基础条件,一是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二是建成年代50年以上,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目前,全市有1.3万处历史建筑线索,已公布认定1648栋历史建筑。
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 林宇杰
我们鼓励各级政府、社会资本通过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等方式,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支持发展文旅、文化创意和传统制作技艺等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业态。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求历史建筑的利用应当符合保护图则和消防安全等专业管理的要求,并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主要平面布局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申遗成功后,泉州提出要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目标,在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创新性活化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目前,泉州已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第二批创建单位,全国仅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泉州立项2个,为全省设区市最多。
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 出宝阳
主要是强化文旅融合,加强世界遗产展示阐释,建设并免费开放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15个世界遗产相关展馆,上线5种语言版本的泉州世界遗产智慧讲解系统。这几年,市里重点加强遗产点周围环境优化和基础设施完善,世界遗产旅游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明显提高。
为了在古城保护提升规划实施过程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和古城整体风貌,泉州坚持邀请大院大所做规划,名家大师评规划的做法,确保规划设计质量,确保“低扰动、低冲击”“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规划理念落到实处。
泉州市资源规划局土地储备中心主任 郑志宏
持续推进泉州古城中山路、西街、城南片区等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传统街巷的保护提升与综合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古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完善街巷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体现不同年代传承特色”的原则,保持和传承古城历史街巷的空间环境特色,不同年代的建筑得到真实完整的保留,建筑立面的风貌做到一眼数百年。
节目中,有市民通过泉州12345热线反映,福医二院鲤城院区门口的石头路下雨天容易滑倒,想要了解该路段是否有改造计划。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即将启动钟楼及周边环境提升工作,该路段就包括其中。
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 王顺福
包括地下管网的改造,三水两电一气全部下地,还有一个就是进行路边铺装以及U型面的整治。石头铺砖为主是延续中山路的整体风格,现有威远楼这一段是采用方形的石板砖,我们会改成比较小的,大概15乘15的马牙石的铺装。这个马牙石它有一个特点——石头比较小,不容易产生沉降,会比较好走,下雨天也相对不会滑。
节目中,有市民打进热线,想了解古厝修缮的注意事项以及中山南路改造提升进展情况等,部门负责人除了在线解答外,还将在线下落实反馈,《在线访谈》栏目组也将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