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制度建立以来,惠安县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红线”基础上,以东岭镇为主阵地探索农村村民自住小区建设模式,坚持精准调度、高效落实,奋力打造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有效破解农村人地矛盾的示范样板,首批试点的许山头村、三村村自住小区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可安置119户群众、安置户数是原来的3.5倍。
凝聚多方力量,全面统筹调度工作
一是“一线调度”破解难题。建立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推进办的分级协调机制,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办公8场,协调解决用地、办证、电力等难点堵点问题23个。特别是针对“有房无证”难题,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为农村村民自住小区的每套房屋都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并明确只能在村集体内部流转。
惠安县农村村民自住小区试点建设工作现场会
二是“部门联动”精简审批。统筹资源、农业农村、住建、财政等职能部门,由固定业务骨干专班帮办、全程协办,有效解决自住小区审批过程中的“梗阻”问题。探索“容缺审批”机制,对暂缺的非必要审批材料,以“告知承诺”形式实施“容缺受理”,实现相关审批手续同步开展,最大限度压缩时限。
三是“镇村共抓”合力推进。明确镇两位主官主抓手、村“两委”操盘手的角色定位,将自住小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县级重点项目库,同步谋划、统一规划、整体实施,专项对接协调惠安农信社推出自住小区金融服务方案,为东岭镇2个试点项目授信1亿元,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坚持问题导向,高效推动调度工作
一是聚焦“钱从哪来”。主动对接惠安农信社,针对性推出系列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从启动建设到购房装修全过程的融资需求。比如,村民在办齐不动产权证前,采取家庭信用保证方式,最高可申请3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办齐不动产权证后,村民以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可申请购房或建设资金总额50%以内的分期贷款;建成后根据实际装修需求,最高可申请20万元的纯信用装修分期贷款。
二是聚焦“由谁来建”。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法人、村“两委”成员为股东的项目公司,聘请本地优秀建筑工匠参与施工建设管理,招引本地财会专业人才担任会计、出纳,实现“自己的房子自己人建”。同时,定期将自住小区项目资金收支、材料采购、项目进度等纳入村务公开内容,发动群众直接参与监督,做到取信于民。
三是聚焦“如何分配”。经镇村与业主委员会共同研究,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审议,提出五档阶梯式选房分配方案。其中,前三档针对原址征迁户,依据拆除的旧厝面积,以“80平方米以上、50~80平方米、50平方米以下”区间确定安置顺序;将低保户、居住困难户优先纳入第四批,返乡侨胞等特殊群体纳入第五批。同时,针对主动放弃安置以及主动腾挪移交其他区域老旧房屋的群众,积极推行“房票”“宅票”等形式,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用益物权固化,促进旧房屋、宅基地在本村内部流转。目前,前三批25户摇号选房已完成,实现零信访、零纠纷。
扮靓乡居颜值,高标落实调度工作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引进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力量,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在周边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文创集市、生活美学驿站、传统工坊、亲子图书馆等多元文化载体,提升东山综合文化园、樱花种植园、官泉水库休闲区等10处景观园区;同时注重保护乡情风景,完成闽南古大厝“新厝头”微改造,修缮保护北典许氏古民居,最大限度留存乡愁记忆。
二是健全服务功能。对标“党建+”邻里中心建设,鼓励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入驻自住小区,配套党建活动室、长者食堂、邻里评理室等功能馆室,推动功能融合、服务下沉,实现便民服务和小区治理双提升。
东岭镇三村村民自住小区
三是促进增收就业。一方面,在剩余房源分配前,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出租,通过出租车位、店面、红白事大厅等,预计每年可带动集体增收20万元。另一方面,将自住小区所需的物业、保洁、托幼等职能岗位优先提供给本地村民,帮助村民实现开门就业,预计可提供岗位35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