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连雪域,共谱“山海情”。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泉州先后与新疆、西藏、宁夏部分县市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二十多年来,一批批干部、专技人才、企业家一路向西、向北。与当地人民携手前行。近十年来,对口协作成果尤其喜人,泉州援疆援藏援宁的所有对口地全部脱贫摘帽、走上乡村振兴之路,这些地区和人民也与泉州结下了“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兄弟情谊。
新疆昌吉州昌吉市阿什里乡有一个“天鹅小镇”,这是专门为当地最后一批502户哈萨克族牧民新建的定居点。阿依木古丽是入住的居民之一。刚收拾完新房子的她,打算在小区里开一家便利店。
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天鹅小镇”居民 阿依木古丽
店的名字叫“泉昌情”便利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牧民定居项目是泉州援疆的项目,故此我才想着取名为“泉昌情”。
泉州与昌吉的对口协作始于1999年。这个时间,也是占昌吉人口94%的哈萨克牧民在政府引导下,陆续结束游牧,到平原上定居的起点。对于这个事儿,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一直十分关注与支持,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支援阿什里乡改善牧区民生。最后一批牧民定居点“天鹅小镇”,就获得了泉州520万的援疆资金。
2020年,“天鹅小镇”建成;2022年,502户哈萨克族牧民全部入住。每户牧民只需缴纳四万多元,就可以拥有一套八十平米的两室一厅。
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指挥长、昌吉市委副书记 傅文星
我们在天鹅小镇周边打造了哈萨克族手工艺品基地,另外我们在社区里开展就业培训,援疆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让我们哈萨克族的乡亲、定居房里的老百姓,能够跟援疆的企业对接起来,实现就业。
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是近年来泉州对口协作的一贯理念。2016年,泉州援藏地从林芝工布江达调整到昌都洛隆。2018年,洛隆县顺利脱贫摘帽。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泉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接过前辈“接力棒”,把培育产业作为切入点。做藏香生意的朗卡次旺自从入驻了“洛隆县扶贫(泉洛)特色产业园”,年收入从三四万上涨到了近二十万。
洛隆县创业青年 朗卡次旺
好处体现在宣传方面及物流方面,对我们帮助很大。另外我们援藏队帮我介绍、宣传,每年都会参加展销活动,他们也会将我的产品带回福建,参与展销会。
除了总投资6.2亿元的中远期目标外,泉州援藏工作队还力推产业园落地“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
洛隆县扶贫(泉洛)特色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 蔡阳
我们成为整个昌都市成为第一个和昌都市经开区签订飞地合作协议的分园区。同时,也是在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牵头下,我们和泉惠园区也签订了这样的协议,通过签订飞地协议很大程度促进了园区的发展,整个园区的企业销售产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于解决我们洛隆县老百姓增收和就业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东西携手,山海同行,前赴后继的“泉州力量”里,不仅有干部、专技人员,也有一批企业家。宁夏银川闽宁镇贺兰山下,泉州人陈德启从2007年开始就在十万亩戈壁滩里扎下根。他不仅造林植树,把昔日的“荒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更种葡萄、酿美酒,为从西海固吊庄移民到闽宁镇的一万多名老乡提供了就业机会。
泉籍企业家 陈德启
每天看到那么多人在这边工作、生活,感觉很开心。我们承担了这么多人的生活,这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该做的事情。福建和宁夏是对口扶贫的,我们泉州的闽商来这边也不能丢家乡人的脸。
在陈德启葡萄园工作的闽宁镇居民,每人每个月至少能收入三千元,每年就是三万六,是“吊庄移民”前的七十二倍。而泉州市对口协作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自从2012年两地结对以来,当地产业、医疗、教育、文旅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先进的技术理念随着一批批援宁干部、专技人员,从东海之滨抵达贺兰山下,为当地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泉”。
从新疆到宁夏,从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到昌都洛隆,从民生基础到产业建设,从医疗改善到教育优化,从单向输出到频繁交流……十年来,山海情越来越深,好“亲戚”越走越亲。“泉州精神”在雪域之巅、在贺兰山间、在天山脚下,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