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科技特派员主要服务“三农”,而在泉州,这一制度率先在全省拓展到了二、三产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记者从泉州市科技局获悉,全市已累计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2077名、组建团队(法人)153个,其中工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714人、团队(法人)53个,占比分别达34.35%、34.64%。
瞄准产业共性 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德化,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团队着眼于传统陶瓷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整合19名研发人员,围绕陶瓷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研发,目前已服务50多家企业,向40多家企业推广60多条智能装备生产线。
在卫浴金属零配件生产领域,抛光环节基本采用人工手抛,效率低下。而在福建南安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省级科技特派员、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员苏德瑜帮助该企业研发出智能化抛光装备,一举将抛光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在晋江,海峡伞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入驻包括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的科技特派员20名,与恒溢、优安纳、雨相伴、海峡科创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伞业关键共性问题10余项,申请专利80多项。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泉州共有20个。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各县(市、区)区域产业特色、重点领域,泉州重点加强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并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以有效提升各地传统产业的创新源动力。”
针对技术难题 组建多学科技术服务团队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个人专业特长,在泉的高校、科研院所还和本地企业组建起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服务团队,在各自细分领域攻坚克难。
日前,福建省首批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榜单公布,安踏集团提出的3D打印鞋底制造这一重大产业技术需求,由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吴立新研究员牵头组建的新材料领域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揭榜。该项目集聚中科院、安踏、泉州师院、福建师大等国内优势创新资源,目标是实现运动鞋中底、大底一体化3D打印,突破国外目前只能作为中底使用的局限,当前已在验证型装备、高强高弹光敏树脂等方面取得进展。
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与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助力企业先后开发轮式装载机、轮式叉装机及轮式液压挖掘机等产品,受到客户青睐。其中,53吨轮式叉装机产品是全球首创、世界最大叉装吨位的机型。
一个个生动案例背后,是泉州通过政策引导、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初步构成的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助力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新格局。
在泉州,每个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将获得1万元—5万元工作经费,随着技术项目开展实施,还可能进一步获得10万元—20万元补助。据介绍,从2020年起,泉州市本级每年从科技创新专项中安排10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扶持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服务平台、工作站建设,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果(专利)转化、业务培训等予以补助,还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正向激励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经验、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动的重要农村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再次叮嘱,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特别是加快服务领域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拓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