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晋江市委会副主委施丹凝(左三),市政协委员、泉州市台联秘书长蒋碧辉(左二)做客两会访谈室。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泉州要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方向,发挥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独特作用,在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促进两岸设施联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直接往来、民间交往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先行示范。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泉州正在做哪些尝试与努力?如何通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在经济、文化方面,泉州如何借力政策东风,拓展泉台交流合作?18日上午,泉州晚报“两会访谈室”邀请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晋江市委会副主委施丹凝,市政协委员、泉州市台联秘书长蒋碧辉,并连线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讨论。
嘉宾名片
★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晋江市委会副主委 施丹凝
★市政协委员、泉州市台联秘书长 蒋碧辉
★市委台港澳办主任 黄振奋(场外连线)
★市发改委主任 陈文堃(场外连线)
案例一 台湾人才 享受同等待遇
“我在泉州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房,还可以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这样的红利对台湾来的创业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来自台湾的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何国鼎表示。目前,公司已从台湾引进了15名职工,其中包括2名博士后研究员。“享受同等待遇,加之人才‘港湾计划’、减税降费等各类政策,让泉州成为越来越多台湾人才来大陆就业创业的目的地。”何国鼎说。
谈发展 让台胞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施丹凝—— 进一步提高经济融合程度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泉州有很强的产业链和制造业基础。大陆在短时间内防控住疫情,经济很快恢复并实现正增长,现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是RCPE(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签订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同胞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让台商嵌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分享新红利,能更好地吸引台资、台企到大陆、到泉州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融合程度。
蒋碧辉——
做好泉台经贸交流平台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体现出国家对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视。融合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平台来推动。据我了解,在泉就业创业的台胞融入泉州、为泉州产业经济贡献力量的意愿是很强的。泉州有“鞋博会”“农订会”“食交会”等展会,对台商台企来说是很好的经贸交流平台,建议泉州的各类博览会和交流平台,能更好地开放给台企台胞,提供更好服务,把更多台企吸引过来,充分施展特色和优势,合作共赢。
黄振奋——
在惠台政策上多做“加法”
泉州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惠台措施,推出“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设立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等机构,并在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开通“台湾同胞绿色通道”,在“12345”便民服务平台整合涉台服务热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服务台胞台商“最后一公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态势下,持续推进泉台经贸交流合作保持热络,深化产业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线上线下结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和“海博会”“鞋博会”“农订会”“食交会”等涉台经贸活动,继续凸显两岸特色。去年,重大台资项目落地取得新突破,台湾行业龙头项目、总投资106亿元的国乔石化项目落地泉港石化园区,涉台投资及贸易双双逆势增长,分别增长73.8%和50%。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泉台共享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实现泉台产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在惠台利民政策上多做“加法”,推出更多便利举措,让台湾同胞能够享受更多福利。
案例二 安溪清水岩获批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1月13日,泉州安溪清水岩获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发源于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师文化,是泉州重要的民间文化信俗。台湾的清水祖师信众有1000多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数的45%。据统计,台湾清水祖师庙近600座,其中,151座与安溪清水岩祖庙有密切联系,每年来访安溪清水岩的台湾信众有七八万人次。截至目前,安溪清水岩已组织清水祖师金身巡台2次,举办清水祖师文化节两届。我市现有4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数量位居全国设区市之首。
谈文化融合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施丹凝—— 加强涉台文化遗产保护
海峡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泉台两地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但发展水平和速度各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拓展融合空间。如立足泉州高甲戏、南音、木偶、梨园戏传统文化等,推动两地剧团结对交流,互派驻点和跟班学习,支持地方文艺院团招聘台湾艺人;设立泉台青年微电影(网络节目)创作中心、影视音乐孵化基地。加强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谱牒、文献等)和传统工艺传承(木雕、石雕、陶瓷、花灯等传统工艺),如举办“何朝宗杯”德化陶瓷工业设计大赛等。
蒋碧辉——
创新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
青少年关系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未来,他们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主力。我们每年组织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在我看来,交流活动要进一步提升,要让对岸青少年有兴趣,愿意来。要创新青少年交流方式,比如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以学校或者社会团体为主体,创新青少年研学活动;形成机制化,鼓励两岸学校结对共建,提供多种机会让两岸青少年同吃、同住、同玩,促进情感和文化交流。
黄振奋——
继续提升四大交流品牌
闽南文化是构建两岸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泉州做好闽南文化这篇文章,用系统思维来统筹、整合、提升对台民间信仰、宗族宗亲、青年交流、传统文化“四大交流”品牌,提高泉州在两岸交流上的影响力。去年,全市共组织各类涉台交流合作50多场次,近9万人次台胞参加线上线下活动,做到疫情下泉台交流不停、不断、不少。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泉州对台独特优势,不断丰富平台载体,继续提升四大交流品牌,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着力打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案例三 台资石化企业 落地泉州
“闽台融合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去年春,疫情防控期间,谈起以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签约的国乔泉港石化项目,业界人士不约而同地这样形容。据悉,项目投资500亿元新台币,建成后可带动形成总投资18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链,有利于泉州乃至福建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这也是泉州近三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台资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泉港石化园区实行项目全程代办制度,安排服务小组全力服务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进项目尽早开工。仅一个多月,项目就完成企业注册及首笔注册金到账等工作。
谈营商环境 当好“店小二” 服务暖客商
施丹凝—— 提升涉台司法服务水平
从法律服务层面,建议要提升涉台司法服务水平,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实施细则》,切实维护台胞台企的合法权益。目前,泉州市司法局设立3个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台胞权益司法保护中心、审判服务中心,台商区设有台籍职工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议依托泉州仲裁委员会,设立涉台商事仲裁中心,许可两岸律师所联营。
蒋碧辉——
选认好台籍科技特派员
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方面,泉州还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20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选认工作的通知》特别提到要做好台籍科技特派员选认工作,泉州可以用好相关惠台政策,下达名额和指标,确保惠台政策落实到位;推动政策落实,让台籍人才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自然就能汇聚人心,形成合力。
陈文堃——
对标顶层设计提升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瞄准国际公认先进水平,对标中央顶层设计,对表先进地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今年,泉州将全面实施营商环境“1+17”(包括“1”个总体方案、“17”项专项政策提升方案)优化提升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力争到2021年底,我市营商环境在全省达到前三水平,开办企业、获得用电用水等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3年,进入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95%以上。
黄振奋——
聚优势产业,引优秀人才
泉州将持续抓好涉台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和部署,为建设台湾人才登陆的“第一家园”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目前,《泉州市涉台人才工作方案》已印发实施,围绕“聚优势产业,引优秀人才”的思路,有效改变以往涉台人才工作零敲碎打的情况,强化统筹规划和部署,在引进产业急需的台湾人才方面,进一步明确方向、平台、政策和服务,明晰责任分工,有效推进对台人才工作落实落细,争取集聚和服务更多台湾优秀人才融入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去年,泉州有70多名台湾人才入选省级台湾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累计有330多名台湾人才入选省级台湾高层次人才。
代表委员还建议
推动台资制造业 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民革泉州市委会建议,制定专项规划,促进台资企业发展,推动台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台资企业申报“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围绕和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总集成总承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提高台湾青年 在泉实习实训效果
民革泉州市委会建议,进一步提高台湾青年在泉实习实训的效果,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实操性的实习实训计划,让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及时兑现补贴政策,让台湾学生与泉州企业充分磨合、彼此了解、实现就业;制定台湾青年人才服务与管理办法,强化联系服务台湾人才制度,设立台湾人才服务专员,营造台湾青年的社群环境,更好发挥“台商协会”“台商联谊会”和“台湾人才之家”等平台的功能作用,为台湾青年提供跨区跨行业交流平台。
下期预告
今日话题
建设山水田园善治之城——
城市“高颜值”
生活“高品质”
“十四五”期间,泉州将打造山水田园善治之城。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指引,“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基本实现,“一湾两翼三带”展现高颜值新形象,高质量建成东南沿海重要增长极。
目前泉州有哪些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共同参与美丽泉州建设?下期“两会访谈室”我们邀请到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园林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傅佩霞,市政协委员、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吴梅菁,一起深入探讨。
想要了解代表、委员提了哪些建议,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话题讨论:
1.登录“泉州通”APP,进入“聚焦2021泉州两会”专题,在稿件评论区留下您的意见建议;
2.登录泉州网,在直播泉州《两会访谈室》平台的网友评论栏上留言;
3.在泉州晚报社官方微博或泉州网官方微博上留言;
4.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留言;
5.在泉州晚报官方微信菜单栏“泉州两会”栏目留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