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

跨省异地就医

概述

跨省异地就医,指泉州市参保人员前往福建省外的医疗机构就医看病。为方便参保人在异地获得医疗服务并进行医保结算,需提前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报备就医去向、原因等必要信息,以提高异地就医可靠性和结算成功率的便民管理措施。事先异地就医备案目的是精准锁定异地就医人员,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将参保人员身份认定、待遇类型确认等提前完成,将基金支付历史记录、个人账户金额,以及最新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事先采集起来,将影响直接结算的隐患在备案的过程中尽量消除,保证入院登记和出院结算一次成功,让患者放心就医。

享受待遇

参保人员进行异地就医备案后,异地就医可按规定享受医保待遇和直接结算;未办理备案,不仅不能直接结算,还会影响医保待遇。

报销规则

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医保报销政策。

结算方式

直接结算

参保人跨省异地就医按规定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后,在全国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可凭医保码/社保卡直接结算,参保人只需支付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参保人省内异地就医(除三明、南平外),无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凭医保码/社保卡在省内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实现医保直接结算,参保人只需支付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手工结算

参保人因种种原因不能直接结算医疗费用的,可自费结算后,携带票据费用清单、病历资料(门诊病历、出院记录、诊断证明等)有关资料,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申请手工报销。

申报对象

泉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涵盖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

申报条件

符合以下情形均可申请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等长期在参保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以外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员。

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包括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以及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申报流程

线上

1.闽政通APP:打开闽政通APP,点击【医保服务】,点击【异地就医备案】,根据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点击【保存】,完成备案;

2.福建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打开“福建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点击【全部】,点击【异地就医备案】,根据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点击【保存】,完成备案。

3.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打开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点击【异地备案】,根据提示填写相关信息,点击【提交备案】,完成备案。

线下

可通过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窗口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申请材料

1.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2. 医保码或有效身份证件或社保卡

3. 异地安置认定材料、长期居住认定材料、异地工作认定材料或个人承诺书,具有转诊资质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转院材料

查询服务

1.闽政通APP:打开APP,点击首页【医保服务】,在【我的办件】中选择【异地就医备案登记】,可查看备案状态及进度。

2.拨打泉州市医保经办机构电话:0595—12345转1,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后,工作人员会协助查询备案进度。

注意事项

1.门诊慢特病患者跨省异地就医,还需选择已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的医院就医;

2.目前除三明、南平外,省内异地就医都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跨省异地就医均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联系方式

常见问题

备案有效期是多久?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办理登记备案后,备案长期有效;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

 

参保人省内外异地就医都需要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吗?

参保人异地就医未按参保地规定办理异地备案可能会影响其医保待遇。目前全省已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三明、南平等地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相关手续方能正常享受医保待遇,具体请咨询当地医保经办机构;跨省异地就医均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注: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视同已备案,无需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异地就医可以一次备案多个地市吗?
不可以,一次只能备案一个统筹区,需变更备案统筹区的,可注销原备案后,再次申请新增办理。

 

异地就医备案后回参保地就医还能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吗?
可以。异地长期居住或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在备案有效期内,确需回参保地就医的,无需取消现有异地备案即可在参保地进行医保就医直接结算,并且在参保地享受的医保报销待遇与备案前一样。

 

参保人员如何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参保人员可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或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小程序、“闽政通”APP、“福建医疗保障”小程序等多种线上渠道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后,因结算网络系统、就诊凭证等故障导致无法直接结算的,相关医疗费用如何手工报销?
参保人员可向参保地申请手工报销相关医疗费用,提供如下材料:
1.住院:有效身份证件或医保码或社保卡、医院收费票据、住院费用清单、出院记录或诊断证明。
2.门诊:有效身份证件或医保码或社保卡、医药机构收费票据、门急诊费用清单、处方底方或门诊病历。

 

相关推荐
首页 收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博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