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泉州市建设“五个一百”先进制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06-21 20:30 阅读人数:1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吸引和集聚先进制造业人才,为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结合我市实际,就建设“五个一百”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深耕人才“港湾计划”,突出产才融合、以才促产,突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人才总量突破100万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00名以上,省级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市级高层次人才5万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80万名以上,硕博士人才5万名以上。建成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新型科研机构等高能级制造业人才平台100家以上,布局特色鲜明、产出效益显著的创新综合体100个以上,实施技术水平先进、应用前景广阔的科创项目100项以上,培育行业急需的专业化服务机构100家以上,全方位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打造百万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大军

  1. 精准引才育才。紧密呼应“二一一”万亿产业链群和“8+4”产业体系构架,以产业发展主管部门为主,分产业开展人才匹配专案研究,建立人才需求库、引智目标库,编制产业引才育才“指引清单”。结合抓开放招商和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扩链,落实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开展精准引才专项行动。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海洋渔业局、数字办,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 深耕产教融合。发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筹建泉州技师学院、职业教育产业园,提升中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容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引导在泉高校、职业院校前瞻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推进新工科建设。支持建设产业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办学的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亲产业”专业体系,探索推广与高校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创新实验班模式,提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供给率。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工信局、人社局

  3. 加大高校毕业生招引。深化开展“涌泉”行动,持续加强与市域内外各大高校的联系,拓宽引才网络,招聘引才大使,吸引高校毕业生批量涌入。开展在泉高校毕业生留泉率考核比拼,奖励补助优秀就业指导教职人员。探索定向培养方式,鼓励泉籍学子报考工科专业并留(回)泉就业创业。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团市委,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4.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嫁接高端培训资源,分级分类组织民营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轮训。支持龙头制造业企业设立首席专家岗位,吸引战略高端人才。鼓励依托制造业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检验检测共享中心、公共实训基地、产业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储备行业人才梯队。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推广“人才合伙制”和股权、期权、分红激励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成,吸引和留住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技工。扩大人才自主评价适用企业范围,探索“补企业与补人才”相结合的引才模式,提高企业引才积极性和人才适用性。

  责任单位:市工商联,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金融监管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5. 创新灵活用智模式。出台柔性引才支持办法。在人口流出地区探索培养“劳务经纪人”新模式,建设技能人才异地储备基地,拓宽人才输入渠道。持续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模式,重点面向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需求,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在职科研人员中精准选派。常态化选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国企管理人员到高校挂职,推动人才交流和产学研资源对接。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二)建成百家高能级制造业人才平台

  6. 打造点面结合科创矩阵。主动融入全省沿海科创走廊布局,加快推动环清源山科创走廊、泉州科学城建设。高标准建设清源创新实验室、时间中心大科学装置、国科大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高效太阳能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划建设泉州高校科技园、承志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泉州分院、光子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数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日用化学研究院、高端绿色鞋服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构建“一廊多中心”的科创矩阵,形成创新人才集聚的“磁吸效应”。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资源规划局、工信局,有关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7. 培育产业急需平台。支持“一县一平台”“一重点产业一支撑平台”建设,坚持引人才与引平台“一体推进”,积极嫁接国内外优质平台资源,新增一批根植行业、共建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大力支持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联合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赋能作用大、支撑引领强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接落地一批专精特新项目。发挥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等承载优势,支持重点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分行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数字办,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8. 盘活做强存量平台。探索破解高校研发机构办企业、科研薪酬激励束缚等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剥离一批”,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指导推进现有大院大所以及条件成熟的行业、企业创新平台实行“平台+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提升人才集聚、创新产出、技术辐射、成果转化效益以及自主发展能力,并给予创新券补助、财政奖补、创投融资等扶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人社局、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市科协

  (三)做强百个高产能制造业创新综合体

  9. 构建创新雨林。结合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把亩产人才、R&D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作为重要指标,提高园区的人才“浓度”、科技“含新率”。结合老旧工业区盘整利用、产业置换,布局一批“专而精、新而活”的众创空间、创新工场、新型孵化器等产业综合体、创新综合体,配套研发、设计、检测、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业态,吸引高端人才和新经济新动能项目进驻。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资源规划局、住建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10. 拼图熟化创新链条。推动在泉高新园区配套建设省级以上初创孵化平台或成果转化平台。探索规划建设若干产业化中试园区,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本参与的中试熟化平台投建机制,形成“实验室+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全周期创新链,提升高端人才创新项目在泉转化率。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11. 布局创新飞地。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区设立科创孵化基地、产学研协同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研发设计中心、飞地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科学整合利用、转化落地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四)实施百个高质量制造业科创项目

  12. 畅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国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引导泉州科技大市场、人才发展集团以及其他在泉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技术经纪人,组建职业化“科技红娘”队伍。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追踪、对接机制,拓宽科创项目落地转化“源头支撑”。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3. 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实行“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产业园区”科创模式,支持在泉高校与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产业园区深度合作,积极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推广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每年梳理发布一批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揭榜”项目,支持领军人才、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揭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龙头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牵头的创新项目,共建创新联合体、共设研发基金、共用实验设施,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协同创新。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工信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14.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攻坚行动。坚持“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强化产业、科技、人才、金融政策协力支持效应,大力吸引携带高水平科创项目的新型创业人才,推动涌现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项目。每年常态评审资助1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立项支持100个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实现重大产业突破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项目,统筹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资源,“一事一议”进行集成式、组合式支持。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人社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五)培育百家高水平制造业服务机构

  15. 壮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晋江市、石狮市、泉州台商投资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增设一批产业园,吸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高水平服务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翻番,提供全链条的人才寻访、人才测评、服务外包、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16. 探索打造科创“中间体”。推动市属国有集团公司牵头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组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人才创领办企业给予资金募投支持。引入“双创”赛事、创投服务、园区运营等专业团队,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责任单位:市国资委、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科技局、人社局

  17.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加快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和运作,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吸引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在泉落地,开展产业关键核心专利技术收储和运营,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高地建设有关工作;年底听取有关单位和县(市、区)专项述职汇报,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

  (二)落细工作责任。各地各单位要根据任务分工和本地本单位实际,建立项目化、清单式落实制度,提出细化操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热潮。要加强督促指导,定期通报各地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

  (三)注重宣传引导。挖掘各地各单位推进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典型案例,宣传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事迹,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激励各方面的人才尽展其长、各得其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