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鼓励发展民宿等多元住宿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新型休闲农业?持续创建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乡村旅游村。
为打造处处皆景、移步换景、宜居宜游的“清新福建”,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由省旅发委牵头拟订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我省到2020年,全省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其中有多处与泉州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息息相关。
完善“清新福建”旅游产品体系
《方案》提出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九个方面内容和36项具体举措,全域构建旅游产品体系,要从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等七个方面推动,完善全产业链和全天候“清新福建”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推动建设城市公园、休闲绿带、特色街区等,发展商务会议等都市休闲旅游业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旅游休闲集镇。加强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在城市和景区周边持续创建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乡村旅游村。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天然氧吧、地质科普、山地避暑等生态休闲产品,布局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田园综合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气象公园、水乡渔村等。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等新型生态休闲农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提升东山岛、湄洲岛、崇武半岛,加快开发福鼎嵛山岛、诏安城洲岛、福清东壁岛、南日岛等海岛。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资源,结合南音、木偶等特色文化展现形式,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加大运用VR、AR、MR的力度,开发沉浸感、互动性强的虚拟旅游产品。弘扬传统技艺,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的孵化力度。
培育旅游新型业态。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晋江打造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区。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完善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康养旅游开发,发展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温泉养生等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福建特色“候鸟”养老基地,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在条件适宜的景区、连片美丽乡村等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积极推动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布局建设一批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形式多样、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旅行基地(营地)。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提高旅游产品科技、文化、生态含量,推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现有旅游产品,培育发展个性化、精细化、高端化旅游产品。重点抓好标志性旅游产品建设,确保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至少打造1个具有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打造平潭国际旅游岛。深入推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争取和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丰富免税商品种类,提高免税购物限额。推进平潭邮轮港口建设,吸引国际邮轮在平潭停靠。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打造国际化的旅游度假岛和度假酒店群。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借助“9·8”投洽会等各类重要展会平台,积极争取海内外大型企业来闽投资旅游项目。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投融资促进大会等平台,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用共享经济理念推动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扶持一批旅游“双创”企业。
四方面提升全域旅游要素
《方案》提出,要从促进旅游餐饮业态等四个方面提升全省旅游要素供给,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
促进旅游餐饮业态发展。发挥闽菜独特优势,鼓励和引导各地以乡土时令物产作为主要食材,开发地方特色菜,培育游客广泛接受的闽菜品牌,持续扩大沙县小吃、闽南小吃等优势品牌的海内外影响力。
促进旅游住宿业态发展。鼓励发展主题酒店、生态农庄等多元旅游住宿业态,鼓励发展各类生态、文化主题酒店和特色化、中小型家庭旅馆,结合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引导发展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意精品民宿。
促进旅游购物业态发展。重点培育研发名茶香茗、海洋特产、绿色果蔬、食用菌等目标千亿的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包装雕艺美术、陶瓷工艺等系列文创型旅游商品成为“福建好礼”系列伴手礼。
促进生活休闲业态发展。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引导开发特色娱乐休闲项目,丰富福州三坊七巷、厦门中山路、泉州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市民日常需求和游客娱乐需求的大众休闲场所和文化娱乐项目。引导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开发夜游旅游项目,促进地方服务业向夜间旅游服务延伸,着重打造夜间文化演艺、夜景观光、特色餐饮购物、夜间休闲娱乐等“月光经济”产品。
《方案》明确,福建省级财政将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给予扶持,优先支持创建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
各类旅游项目补助资金和品牌宣传资金要向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倾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