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家旅游政策“蜜月期”的开启,泉州“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稳步推进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春风,泉州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记者从泉州市旅游局了解到,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泉州将全力推进“一城两带六集群”建设,打造“海丝”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泉州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亿人次,年均增长14.3%;旅游总收入超1300亿元,年均增长16.04%。
见人见物见生活 突出打造泉州古城休闲游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刺桐城是媲美当时西方第一大港亚历山大的中国都市。“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时至今日,泉州古城仍保留着许多多元文化相融的建筑遗迹、民风民俗,漫步古城,总能与历史撞个满怀。
为更好地保护这座沉淀着太多岁月的“藏宝之城”,《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六集群”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以泉州古城为核心,涵盖鲤城区、丰泽区全部,及洛江区、台商投资区、晋江与石狮部分区域,推进“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突出打造泉州古城休闲旅游发展核心,培育环泉州湾“海丝”文化旅游圈,建设“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集中展示区。
其中,“一城”即做强泉州中心城区,以泉州古城区为载体,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着重做好“留形、留神、留人”的文章,把古城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在保持古城格局的风貌和完整性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好城市人脉、文脉,将精气神、文化味融进古城的改造提升,给历史和文化留下生存空间,改善古城人居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居民住在古城,推动市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借古城更新实现全域升级。同时,以古城文化资源为依托,科学引入休闲、文化、创意、旅游等适宜业态,为古城注入生机和活力。
唱响“海丝泉州” “一县一特”推动全域旅游
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带战略部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保存着丰富的海丝遗迹,镌刻千百年的九日山祈风石刻、静默守望的古港码头、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庙宇楼阁、还有那曾孕育远销海外德化瓷的古龙窑遗址……“海丝”文化,早已成为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泉州旅游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规划》提出,泉州旅游业需充分发挥“海丝”起点城市的独特优势,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围绕建设“海丝”先行区,盘活在文化内涵、经济活力、特色产业、休闲氛围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推进旅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消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泉州打造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要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整合“海丝”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构建“海丝之源遗产遗迹”“海丝宗教人文”“海丝商贸会展”三大“海丝”文化旅游产品,健全“海丝”文化产品支撑体系。
另一方面,加快东海、城东、百崎湖、洛阳江和晋江滨江等环湾、向湾区域的崛起计划,推动中心城区的旅游全域化,向晋江、石狮、洛江区、台商投资区辐射,形成半小时旅游圈,努力打造“海丝”新城,精心培育以“海丝”文化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环泉州湾“海丝”文化旅游圈。
与此同时,按照旅游与产业融合的思路,打造时尚工旅、雕艺文化、“茶+旅”、“香+旅”、“瓷+旅”、“石+旅”等具有泉州特色的产业集群,即“六集群”。同时,全面推动泉州古城、永春、德化全域旅游试点建设。
推进“旅游+”融合 培育丰富旅游新业态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立足大众旅游时代的消费需求,《规划》提出,着力打造一批以主题公园、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互动性体验性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泉州市旅游局在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海洋渔业等产业的融合上迈出一大步,将特色工业企业融入现代旅游元素,培育了工业旅游、海岛旅游、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产品。“十二五”期间,晋江七匹狼、德化顺美陶瓷、安溪八马茶业等13家企业获评首批省级观光工厂称号,数量为全省最多。
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即是“旅游+”。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推进“旅游+”融合。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康养、体育、教育等领域全面融合。深挖我市文化资源,在各县域的主要景区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表演,丰富游客夜间生活。推动工业旅游发展,依托鞋服、雕艺、石材、茶业、香道、陶瓷等特色工业企业,发展观光工厂。引导旅游运动产品、户外旅游用品制造以及游艇、房车等,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低空飞行、游轮游艇、水上和山地运动、康体养生等旅游新业态。目前,全市有6个房车和自驾车露营地正在建设中。
完善旅游公共配套 开通“海丝泉州”城市观光巴士
大众旅游发展的中高级阶段,旅游市场呈现多元化、自助化、散客化趋势,公众对于公共服务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泉州市将立足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大环境,重点推进全市旅游厕所建设,至2020年,改扩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新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建立住建、市政、交通、林业、园林、行政执法等部门协调管理的旅游厕所管理制度,创建旅游厕所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重点推进3A级以上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乡村旅游特色村等旅游地的旅游厕所改造提升和建设完善。
同时,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依托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站项目,推动市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惠安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安溪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晋江机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功能,实现主要交通枢纽、城市和景区的“无缝对接”。
构建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加快安溪志闽大龙门、洛江田格里拉、石龙谷、惠安惠女风情文化创意园等自驾车营地、露营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交通道路指引标志系统,推动开通主要景区(点)、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直通车”;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主动将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发展,探索开通“海丝泉州”城市旅游观光巴士。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库和旅游资讯服务平台,开发泉州旅游APP,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多卡通闸机、旅行社云节点等项目建设,完善古城智慧语音导游系统,逐步推进全市文化类旅游景点语音导游全覆盖。据悉,目前我市已开通古城语音导览系统,在鲤城区古城建设了300个语音导游点。继续完善道路标志系统建设,今年新建旅游道路标志牌100块。
扶持优质旅行社 打造“海丝”城市联盟
结合泉州海丝申遗,构建立体化旅游营销平台,提高城市的媒体曝光度,全面打响“清新福建·海丝泉州”旅游品牌。
发挥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引领作用,使之成为重大旅游项目投资经营的重要支撑。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鼓励旅行社跨地区设立子公司连锁经营,大力引进国内和国际知名旅游品牌,重点扶持本地优质旅行社,培育龙头旅行企业和品牌旅行社。到2020年,争取8家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超亿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培育5家以上年营业额超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或旅游产业集团,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合理控制星级饭店规模,到2020年我市星级饭店总床位数为2.3万张。
与此同时,精准开发旅游市场。重点发展国内市场,积极开发入境旅游市场,推动厦漳同城合作、泉台区域旅游合作。
借势“丝绸之路旅游年”,开展“海丝之路”联合推广活动。此前,福建省旅游局联合广东、广西、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海南、河北等10省、区、市旅游局(委)组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联盟成立后,要努力探索统一“海丝”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力争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提升“海丝”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