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历史沿革
泉州城发展史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0:39 阅读人数:1

  1000多年前的唐朝,泉州还是个小城,称为“子城”,后来至清代年间,泉州城共进行大规模扩城、修城27次,最多的时候城门达8个。 

  盛唐时,泉州城(即故城)有4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东南门。至唐末,“开闽三王”中的王潮、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4个门,东门叫“行春门”(相公巷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东街路中);西门叫“肃清门”(旧西菜市附近);南门叫“崇阳门”(承天巷口至花巷口间的南街处);北门即“泉山门”。 

  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即罗城进行加固,开辟了7个城门,包括:东门仁风门(现崇福路);西门义成门(现甘棠巷口);南门镇南门(即中山中路泮宫口附近);北门朝天门(与今同);东南门通淮门(现涂门街尾);西南有两门,一是通津门(今傅府山南麓),一是新门(今临漳门)。这期间,留从效又筑一衙城。     

  元朝至正十二年,泉州路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相当于地方长官)偰玉立扩城,叫新罗城,把原来的通津门移徙至今水门巷处,南门从涂山街移至天后路,叫德济门,其他不变。到了明朝,又开了一个新门,叫小东门,在今儿童医院附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