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旅游推荐
泉州文庙及学宫
来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17-08-07 10:52 阅读人数:1

  泉州府文庙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西临城市的南北向主街道,是一组院落式建筑群。

  

 

 

  

【性质】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的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作为儒学的传播中心,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年9月28日,泉州府文庙都会以最高规格“释奠礼”来祭祀孔子。每年的春节、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都会举行成年礼、拜师礼、毕业礼等活动,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延续。
 

 

  

【泮宫】泮宫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官方学校的名称。穿过泮宫,即进入府文庙范围。这座泮宫门楼始建于12世纪,坐西朝东,1914年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是泉州最早的水泥建筑,开创了西式建筑材料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工艺结合的先河。2013年重修时,因水泥构件的使用年限到了,将它平移到文庙广场,整体予以保护和展示。

 

  

  成冬冬 / 拍摄

  【蔡清祠】这是泉州府文庙的第一座乡贤专祠,始建于1570年,建筑简朴,基本保留明代风貌。目前,泉州市政府在这里设立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专门整理编纂出版泉州古代珍贵古籍文献。   

  

  陈英杰 / 拍摄

  【总体布局】泉州文庙及学宫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陈英杰 / 拍摄

  【右庙】西边这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包括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建筑。

【棂星门遗址】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即天上文曲星,只有高等级的祭祀性建筑才可以使用。始建于1201年,20世纪30年代损毁,遗存在地表以下,现在看到的是地表模拟展示。
 

 

  

【大成门】文庙的入口,统称大成门,包括中间的大成门和两旁的金声门、玉振门,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大成门始建于1137年,现存建筑是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金声玉振是孟子赞扬孔子的形象比喻,古代以“大成”来表示孔子思想集古代先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大成门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中门平时不开,只有举行重大仪典时才会开启,平时只能走东西两个侧门。
 

 

  

【泮池、泮桥】泮池作为文庙建筑群的固定配置,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制,公元前7世纪,帝王设立学校,四周环水,中央建殿堂。地方诸侯所设立学校在等级上次之,以半水环之,故称“泮水”。
 

 

  

泮池与泉州的内河相连,可通潮汐,保证旱时不枯、涝时不溢,使水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活性。同时兼具蓄水消防的功能。
 

 

  

这座泮桥筑于1349年(元至正九年),长约26.6米,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刻有四尊石象,象征太平景象。桥上有石板72条,隐喻孔子教育的72贤人。
 

 

  

【大成殿整体】文庙棂星门、泮池及桥、大成殿等设置均体现出文庙及学宫建筑群不同于一般建筑院落的布局特征。大成殿是文庙建筑群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了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的繁荣。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 供图

 

  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1137年重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格局、柱子、木构梁架等建筑风格,仍保存有12世纪的特征和历史信息。

 

 

  

【月台前】大殿前是月台,月台束腰处这些雕刻花卉卷草纹的青石浮雕,保留了12世纪的年代特征。月台是古代文武官员祭孔时举行祭孔仪式和献歌献舞的地方。
 

 

  

【龙柱】正面殿前檐下的这六根浮雕盘龙檐柱,寓意“六龙捧圣”。殿内还有盘龙金柱两根,这些龙柱雕刻简单古朴,是典型的12世纪雕刻风格,烘托出孔子尊贵的地位。
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
 

 

  

【梁架】大成殿的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铺作与柱高比例为34%,内、外采用真昂,是典型的12世纪建筑特征。
 

 

  

【孔子塑像】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是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大成殿正中供奉的塑像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像采用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描摹的孔子画像,面目慈祥、虔静、不离学者的形神特征,是尊布衣孔子像,与历史真实中的孔子最为接近。两旁配祀是他4位最杰出的学生:颜回、孔伋、曾参、孟轲。殿内东西两侧还设有两龛,分别供奉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贤哲的塑像,成为十二哲人。
 

 

  

孔子一生克己复礼,崇尚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仪,提倡要以诗歌、礼制、音乐等手段来提高自身修养、教化民众,因此殿内配置了青铜编钟、石制编馨和青铜九鼎八簋等礼乐祭品、舞具、烘托出殿宇高贵庄严的堂皇之气。

 

  

  陈英杰 / 拍摄

 

  【匾额】儒学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2000多年来,受到历代帝王的大力推崇和提倡。正厅上方梁枋上悬挂这些匾额,是17-19世纪中国历代皇帝为孔子题写的匾额,有清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 乾隆皇帝御书“与天地参”、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道光皇帝御书“圣协时中”、咸丰皇帝御书“德齐帱载”、同治皇帝御书“圣神天纵”、光绪皇帝御书“斯文在兹”、宣统皇帝御书“中和位育”和民国总统黎元洪的“道洽大同”等匾额。匾文尽颂孔子为上天赋予人间高超品德的神灵。颂扬他创立儒家思想及肯定他为中国古代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两庑】东庑和西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各18开间,长112米,宽10米。现在作为一个社会共享的空间,在此举办了关于泉州市情和泉州府文庙的两个展览。
 

 

  

【名宦乡贤祠】泉州府文庙内还有一组特色建筑,即奉祀当地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和本地出身的著名官员和地方绅士、知识界等社会名流的名宦乡贤祠,这组建筑是文庙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文节祠始建于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奉祀明东阁大学士李廷机,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曾经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留清代重修风貌。现在作为南音传习所。
这是始建于1137年的崇圣祠。崇圣祠是专门为祭祀孔子父母、先祖而创立的,1761年重修修葺。 
 

 

  

【左学】这是泉州府文庙建筑群最东面的一组建筑,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包括照壁、育英门、学池、学桥、东西书斋、明伦堂。
 

 

  

【育英门】这是进入府学的入口处,叫育英门,意为培育英才的地方。始建于1137年,1761年重修后保存现有形制。
 

 

  

【学桥、学池】学桥是连通明伦堂与育英门的桥梁,桥下的水池叫学池,水系与泮池、内沟河是相通的,可调节水位,兼具消防功能。
 

 

  

【明伦堂】明伦堂是古代官方举办的学校,也叫府学,是泉州的最高学府。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创建,现存建筑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面宽七间36.8米,进深五间21.4米。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堂内48根粗大圆木柱,柱础为复盆式素面。前廊8根方石柱,左右有门。泉州府文庙明伦堂为面阔七间,这在中国府州级学府中是不多见的。

 

   

  陈英杰 / 拍摄

 

  只有经过一定考试选拔以后,才能在这里学习,从这里毕业出来的学子,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

 

 

  

明伦堂左右两栋建筑是东、西书斋。作为州一级的地方公共教育机构,泉州学宫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政治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据统计,从公元9世纪到20世纪的1100多年间,泉州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就有2454人,其中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多达1418位,涌现出一批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作出卓越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泉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人才由泉州流向中央和其他地方,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关系网络,为泉州成为国家口岸赢得了政治资本,也为跨区域的商业活动贡献了人脉。
 

 

  

现明伦堂内有《泉州教育史话》展览常年展出。

 

  1、7-9世纪,是泉州古代教育逐渐崛起的时期。当时地方官员倡导儒学,8世纪欧阳詹成为泉州第一个进士,开创了泉州教育史的先河。

  2、10-14世纪,泉州海外贸易发达,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教育,这些是官方建立的学校。

  3、维修大成殿屋顶时,我们在屋顶上发现了这些17-20世纪重修文庙的纪年瓦片,我们除了留下这套作为标本,其他的又修砌到大成殿屋顶。

  4、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私人学校,这些就是私人学校遗址;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许多杰出人才,这个“一门四相”,说的是10-11世纪泉州一个家族出现四个宰相(相当于总理),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位曾公亮,著作《武经总要》,是中国最早的军事百科全书。

  5、15-17世纪,泉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官学、私学并行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6、18-19世纪,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办,泉州开始近代化国民教育的进程。

  7、台湾与泉州一水之隔,17世纪,泉州移民台湾逐渐增多。1665年,泉州人郑成功、郑经父子在台湾建立第一座文庙,被誉为“全台首学”。

  8、通过海外交通与贸易,儒家文化向东亚、东南亚等国家传播。这个是1672年福建人在琉球建立的第一座孔庙。这个越南河内孔庙是11世纪开创越南李氏王朝的李公蕴所创建的,15世纪重修。

  

 

 

  

【重修碑记】西书斋旁有三方15-17世纪重修府文庙留下来的碑刻,从南往北分别为:

 

  

  •  

      16世纪修缮文庙后王慎中所撰写的《泉州府儒学修造记》。 

      

  •  

      15世纪(1493年)重修府学后,由泉州著名理学家蔡清撰写的《重修府学记》,我们刚才路过的那座蔡清祠是纪念他的祠堂。 

      

  •  

      17世纪所撰写的《重修儒学碑记》。 

      

     

      

     

     

      

    文庙内的碑刻,文庙管理处都进行拓片,并编印成书,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中国传统城市中官方主流文化的重要建筑,其建立和修缮为历代地方政府所重视。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包括地方官、南宋宗室、地方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群体的活动。如1265-1266年主持文庙大修的赵希?既是泉州知州,也是皇族宗室的知宗,他同市舶司官员于1266年在九日山举行了祈风仪式并留下题刻。这些人群参与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参与到对海洋贸易的管理、招徕和推动中,在国家口岸的管理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