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旅游推荐
万寿塔
来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17-08-07 10:21 阅读人数:1

   

  万寿塔中文解说音频 

  万寿塔是见证泉州悠久航海历史系列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航标塔。它位于石狮市宝盖山最高峰,这里是泉州湾出海口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可以清晰地俯瞰泉州湾和深沪湾。 

  

 

  

【性质】万寿塔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新遗产,它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  

   

  成冬冬 / 拍摄 

  六胜塔是泉州湾外港航标,主要解决商船通过大、小坠岛主航道进出泉州港的指航需求;万寿塔是泉州湾外海航标,主要解决商船通过台湾海峡主航道进出泉州港的指航需求。两座航标塔遥相呼应,构成泉州港独特又完善的古代航海导航体系。

 

  

作为外海航标塔,万寿塔又被称为“姑嫂塔”,至今在泉州民间流传着一个传奇。话说,古代石狮人多地少,生存艰难,许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
 

  

有一位青年人,告别新婚的妻子和年幼的妹妹,漂洋过海。约定三年后,一定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三年中,姑嫂二人每天登上万寿塔,眺望远处的这片海,盼望亲人平安归来。
 

  

转眼间,到了约定归来的期限,青年人乘船返回泉州港的途中,不幸遭遇狂风恶浪,船毁人亡。可怜的姑嫂却依然站立万寿塔上,等待了一天又一天,最终积思成疾,双双离世。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故事,将万寿塔称为“姑嫂塔”,希望这座用生命凝望的宝塔成为海外游子回乡的引路导航塔。泉州从事航海经商的人,也将万寿塔视为故乡的象征。
 

  

这个故事的原型在14—15世纪的存世文献中已经有记载,说明它流传久远。这个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没有衣锦还乡的情节。可以说,它是一个悲剧。正是如此,它才更真切地体现泉州的先民敢于冒险、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和开放进取、勇往直前的海洋文化个性。
 

  

石狮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的丘陵地就是海拔209米的这座宝盖山,现在行走的这条登山步道是为了方便民众登山锻炼修建的。这里环境清幽,面临沧海,云霞变幻,成为泉州城外的著名景观。
 

  

深沪湾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经之路,从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出发的船只驶离泉州港,先后经过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围头港,驶向外海。
 

  

万寿塔所在位置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从泉州湾出海,在深沪湾的广阔海面都能够以万寿塔为导航标志。
 

  

万寿塔由僧人介殊在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造于宝盖山上。这一时期恰好是泉州港海外贸易走向兴盛的重要时期。海外交通的现实需要与万寿塔优越地理位置的完美结合,使得万寿塔从建成开始,就成为泉州港的外海航标。
 

  

宝盖山是泉州湾一带的最高峰,是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古人风水思想认为这是泉州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锁住水口,以保平安,又称关锁塔。文献记载此处“可望商舶”,“商船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 

   

  陈英杰 / 拍摄 

  万寿塔通体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占地面积325平方米,高22米。塔身为空心筒构造,向上逐层内收以增加结构稳定性。塔体壁中有楼梯可登塔。塔身中空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第一层外有环廊,西侧接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石构抱厦。塔外壁角柱皆石雕作瓜棱柱,柱上以方形大斗承托叠涩出檐,第三至五层设有平坐、勾栏、逐层相错开门,第一层及第四层正对门洞的内壁上辟有浅龛供神像。 

   

  成冬冬 / 拍摄 

  平面八角形的边缘线条曲折柔婉,每一边的立面对地基的压力比较均匀,提高了塔体抗震的性能。

 

  

平面八角的每一个角都是支点,物体的支点越多,稳定性就越好。开元寺双塔、六胜塔与万寿塔一样采用平面八角形设计,不仅使得看似笨重的花岗岩石组成的形态显得匀称柔美,而且在结构稳定性方面得到基本的保证。
 

  

为了加强塔体重心的稳定性,采取塔身逐层收分和每层门龛错位的做法,使得塔身压力向八个边线的垂直面平均分散。
 

  

雷电袭击是对万寿塔造成影响的一个自然因素。每年7—10月,石狮迎来雷雨多发季节,经常伴随雷击的风险。万寿塔曾经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季遭遇一次强烈的雷击,最顶上的塔刹葫芦尖被击毁,由当地从事航运业的富商和乡绅一起捐资重修。

  为了加强对于万寿塔的监测,我们为它安装了避雷设施,设立塔体倾斜观测点及监测仪器,可以获取相关的数据,为塔体的稳定性保护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同时,在这里设立小型气象站,随时观测气象状况。

 

  

万寿塔门楣造型及瓜棱柱保留10—13世纪石塔建筑艺术的风格。从塔体第二层至第五层的石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根石柱都是由三段叠接而成。叠接后的石柱有缝隙,发生地震时,这些缝隙便产生缓冲的作用,能抵抗摩擦和挤压的冲力,消减地震能量,不至于使塔柱断裂而造成塔体的倒塌。这也是石构建筑借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抗震减压的典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