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时05分,小孩被救出。(陈起拓 摄)
23时08分,男孩的母亲获救。(陈起拓 摄)
23时,救援人员跪着、趴着一点点推进打通救援通道。(消防供图)
23时24分,获救母子送达医院接受救治。(林加华 苏凯芳 摄)
21时许,救援人员切割障碍物,努力向被困母子位置推进。(陈起拓 摄)
20时10分左右,发现被困母子。(陈起拓 摄)
“太好了!救出来了!”昨日23时05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消防救援人员终于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抱出了一位小男孩。3分钟后,小男孩的母亲也顺利获救。母子俩随即被送上等候多时的救护车。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夜已深,现场救援还在继续,鏖战了50多个小时的救援人员虽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不曾停歇,始终以“不放弃一丝希望,不放弃一名被困人员”的信念,渴盼创造更多的奇迹。
救援
或跪或卧
徒手挖出生命通道
时间回到3月9日20时许,救援现场传来好消息——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利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有生命迹象。在场人员顿时精神一振!
经救援人员喊话,确认被困者系一对母子,孩子约十岁,两人生命体征平稳。
救人!现场马上动员起来。此时,两辆救护车先后来到现场,停在距离现场最近的位置。医护人员全副武装,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救治被困母子。
经勘查,被困人员所在的区域被钢构件、楼板层层埋压,且被压超过48个小时,周围情况不明。为避免给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救援人员只能用手工器械及双手清理木板、砖块、钢筋等障碍物,开辟救援通道。现场人员的心又被揪了起来。
“就算跪着,爬着,用手刨,也要救出被困者!”快速交流后,救援人员开始动手往母子俩的方向一点点推进。
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多次与被困母子对话,确定他们被压在沙发下面。为进一步了解被困人员周围情况,救援人员还不时利用蛇眼生命探测仪观察他们被困区域内部情况,并根据情况调整作战策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1时许,天下起了雨,救援人员穿上雨衣,继续作业。
“做好长时间救援准备,争取给母子输送生理盐水和食物。”为了让被困者保持清醒,救援人员一边给他们输送营养液,一边喊话鼓励他们。
随着救援不断深入,难度越来越大,救援人员只能单人作业,并用跪或卧的方式清理障碍。记者在临时搭盖的泉州消防办公区监控视频上看到,狭小的救援空间内,挤着多名救援人员,其中一人猫着腰钻进洞里,从里面取出水泥块传递出来。
23时许,在救援人员的连续奋战下,母子俩终于先后获救。
据了解,被救男孩姓柯,其母亲姓程。
治疗 第一时间救治 母子生命体征平稳
“神外、骨科、小儿外科、重症科……都到了?通知输血科、CT室、手术室等科室待命!”20时15分许,获悉有被困人员即将被救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立即投入相关准备工作。
21时40分许,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与国家级医疗专家组成员兵分两路,分别赶往救援现场和第一医院,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23时24分,载着小男孩的救护车到达医院。“小朋友你很勇敢、很棒!我们现在换个床,没事的……”随车的专家组医生不停地鼓励男孩。很快,男孩就由接诊的医护人员转运至抢救室内。
“这里会痛吗?”“小朋友稍微把脚抬一下。”……抢救室里,专家组成员对男孩进行了详细检查。整个过程,男孩意识清醒,能完整回答医护人员的各个问题。各项医疗救治措施随即有条不紊地展开。
23时26分左右,男孩的母亲也到达医院,第一时间被送进CT室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据现场医疗专家介绍,母子二人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接下来将对母子做进一步检查、综合评估对症处理,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减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