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到2025年——综合养老服务机构成镇街“标配”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2022-01-06 19:30 阅读人数:1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泉州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日前印发,提出力争到2025年,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协同推进,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所有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20000人,持证社工达8000人。 □泉州晚报记者 林书修

  镇街配备 社会救助协管员

  《规划》明确,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乡镇(街道)配备社会救助协管员,辖区户籍人口2万以下的配备不少于1名,2万—5万的配备不少于2名,5万—10万的配备不少于3名,10万以上的配备不少于4名。村(社区)配备1—2名专、兼职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同时,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依靠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推进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信息有效对接。

  在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面,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有序下放至乡镇(街道),推行社会救助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10人

  《规划》明确,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和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动员各领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支持高等院校设置相关领域课程,增设相关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专门方向。建立分级培养机制和分类培训体系,健全继续教育和督导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建设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全面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到2025年,全市力争实现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10人,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支持各地建设老年人养护院

  目前,泉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1万多,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6%,预计2025年将达到160多万,整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特点,养老服务需求巨大。

  《规划》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养老机构建设,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坚持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到2025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不少于5000张,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12张。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1所老年人养护院,服务高龄及失能失智、残疾等老年人群体。引导养老机构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

  有效拓展农村养老服务方面,继续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整合乡镇片区资源,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年底,完成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5所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2所。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全面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和基本制度,逐步健全养老服务关爱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