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激励争优、争先、争效,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组织举办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认真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回应群众所急所需所盼。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
2月28日新闻发布会邀请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进平,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宏娥,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森江,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国泉。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城管领域“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的进展和成效,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回答提问。
泉州市城管局落实抓城建提品质
专项行动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城管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晋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奋力攻坚克难,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部署,重点抓好市政道路、绿化、环卫、燃气、排污、照明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努力做实做强城市功能,致力于城市精细化管理。2022年至2023年,我市城管领域共策划实施“抓城建提品质”项目431个,有力助推“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
第一方面,策划实施三大专项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品位
实施“绿满泉城”专项行动
打造群众身边的“小绿地、微幸福”
“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22年4月份,我市策划出台《泉州市“绿满泉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一盘棋”推进“山水园林、文化园林、百姓园林”+门户廊道四大工程,着力新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和小游园,提高园林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广泛开展立体绿化、花化彩化、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行动,拓宽市民绿色共享生活空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和小游园等323个,立体绿化374处,新改建公园绿地面积242公顷,城市绿化景观显著提升,城区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情况,西湖桃花岛、滨海公园花海等多处绿地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点,城市的绿化质量和绿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实施“城市照明提升”专项行动
打造“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光明城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照明空间布局,提升市区整体照明水平,2022年5月份,我市策划出台《泉州市中心市区照明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进“门户廊道、山线水系、古城街巷和环湾新区”四大提升工程,打造“两江一湾为主线、门户廊道为纽带,两岸片区相串联、古今交融相辉映”的城市照明体系,扩大泉州海丝文脉、世遗文明影响力和吸引力。截至目前,已完工东海城东片区及晋江洛阳江两岸照明提升并全面亮灯(涉及610栋建筑、8个滨江滨海公园、8座跨江大桥),形成海丝夜色展示轴,助推夜间经济;古城方面,重点对中山路及周边街巷进行照明提升,以光为媒、串联街巷,方便市民漫步古城夜游、探寻古城记忆。同时,制定实施《泉州市中心市区夜景照明管理规定》,规范夜景照明启闭条件和时间,倡导践行节能、环保、绿色照明理念,大力推进城区主要道路LED路灯节能改造,减少城市光污染。
实施“城市家具提升”专项行动
打造精品主干道“泉州样板”
完善、系统的城市家具是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市容秩序的重点,2022年12月份,市城管局制定《东海城东片区城市家具专项规划》,在市区重点路段先行先试,全面清洗城市雕塑、垃圾桶、路名牌,统筹规范设置公交候车亭,实施杆线箱柜规整,改造隐蔽美化配电箱、变压器、信号柜等设备,推行箱体合一、多杆合一,着力打造城市家具建设改造工程样板,激发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截至目前,已改造提升“城市家具”1万多处,规整安吉路、滨海街、府西路等7条道路城市家具样式色彩,提升道路景观,成为全市样板。
第二方面,加快补齐三项设施短板,增强城市韧性承载
健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迈向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市城管局先后制定出台《泉州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泉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聚焦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五个环节,聚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夯实垃圾分类硬件基础。目前,已新建“十有”垃圾分类屋(亭)1624座、智能投放系统241套;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5座(处理能力915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设施6座(处理能力449吨/日)、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1座(处理能力7.15万吨/年)、再生资源分拣中心3座(处理能力75吨/日),全市城乡(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5年保持100%,并于2022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全市63个街道(乡镇)、381个社区、349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公共机构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已创建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惠安县四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县(市、区)。
持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
优化城市通行“路平面”
加快推进道路工程建设,优化完善城市路网,让交通更顺畅群众出行更方便。组织实施主次干道沥青化改造和人行道改造工程,开展道路“微整治”85条,推进路面平整度提升、路口微改造、人行道、辅道和盲道无障碍设施改善等,改造沥青化道路36条,修复人行道1.2万平方米,打造1条省级主干道整治样板工程,建成区主干道道路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持续抓好城市桥梁、隧道、下穿通道、人行天桥及路灯的安全检测和隐患排查整改,建立“一桥一档”,519座城市桥梁全面完成建档工作(建档率达100%),改造D级病害桥梁3座,确保市政设施安全有效运行。树牢“小井盖、大民生”理念,组织对供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通信、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等各类地下管线窨井盖进行排查整治,重点治理质量缺陷、路面高差、晃动噪音等问题井盖,治理病害井盖1.6万个、安装井盖防坠网5464处,完成城市建成区窨井盖普查建档,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加强排水防涝系统建设
守护群众汛期“生命线”
为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市城管局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全面组织内涝积水点排查,摸清底数、建立清单,按照“严重内涝、影响车辆通行的路段”、“短时积水、短暂影响通行的路段”、“短暂积水、不影响通行的路段”3类情形,形成易涝积水点“一张图”,逐一分析原因症结、提出对策措施,加强雨水管网的清淤疏浚、病害修复等工作,全力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近年来,实施完成霞洲引港渠道整治、玉田渠改造等排涝项目60多个,新改建雨水管网202.7公里、治理积水点280处。同时,认真做好防涝应急准备和处置,加强地下空间、隧道、低洼地等重点部位防控,安装水位监测点59个,常态化开展防汛演练,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目标,有效防御“杜苏芮”“苏拉”“海葵”等强台风暴雨。
第三方面,致力完善三项基础设施,强化民生保障服务
持续完善城市供水设施
做足“水文章”
一是按照“保供水、抓节水”原则,持续实施城市供水旧管网改造与水质优化工程,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老旧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启动二次供水管网改造,制定出台《2023年度泉州市中心市区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计划清单》,重点排查改造地埋式二次供水设施。三是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城市节水宣传周”、“节水宣传进校园”等活动,推进节水型创建载体,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设备应用。2022年以来,新改建城市供水管网199.2公里,完成382个小区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评选市级节水型企业94家,全市供水能力提高至每日257.5万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5%以内,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
持续完善燃气供应设施
把好“气开关”
一是持续推进西三线天然气高压管网利用工程和海西天然气管网工程德化支线对接2个重点项目,新建相关输气管网、配套场站及附属设施,配合筹建泉州市LNG应急储备中心等。二是开展老旧燃气管道和燃气场站改造,全面更换使用年限较长及日常安检存在隐患的管道,落实“一站一策”标准化提升工程。三是加强餐饮场所燃气安全管理,制定出台《泉州市餐饮场所燃气安全检查管理规定(试行)》,落实燃气隐患排查,在餐饮场所醒目位置挂牌公示,每月进行安检登记,推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确保安全。到目前,新建燃气管道38.4公里,完成老旧燃气管道改造297.02公里,提升改造燃气充装场站34个、供应站点546个,全市年供应天然气达到20亿方,完善“两气一网”格局,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全市餐饮用气场所挂牌比例达100%、报警器安装比例达100%。
持续深化“厕所革命”
方便“解民忧”
一是制定出台《泉州市中心市区城市公厕布局规划》,逐步推动城乡公厕新建改造工程,尽快实现“城区每万人有3~4座,步行15分钟左右有1座公厕,乡镇所在地公厕全覆盖,村村都有1个水冲式卫生公厕”标准。二是抓细抓实公厕管理,开展公厕提档升级行动,健全日常管理和考评机制,促进城乡公厕规范化管理。三是引导共享化服务,发动各级部门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并增设移动公厕和相关标示引导牌,构建以独立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社会厕所对外开放的格局,更好服务广大群众。2022年以来,我市新改建城乡公厕365座,增设相应指示牌1200多处,公厕建设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现有城乡公厕5134座,基本满足市民群众日常出行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好不好,要由市民说了算”。下阶段,我市城管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担当作为,发扬工匠精神、用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精致建设“抓城建提品质”项目,一件一件做实做细做好,不断增强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为推进泉州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
回应群众社会关切
01
提问:
据了解,泉州开展“绿满泉城”行动以来,在园林绿化景观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比如盘活国有林场定向培育时花和苗木,就是全省首创,请问在这方面泉州还有哪些好的做法?
解答:
泉州市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宏娥: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颜值和宜居品质的直观体现。2022年我市启动“绿满泉城”三年行动,全市共建成精品公园10个、郊野公园8.56平方公里、口袋公园265个、立体绿化374处、打造园林景观路12条、花漾街区8个,累计新改建公园绿地面积242.68公顷,绿满行动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效。社会力量参与园林绿地,开展“赠苗”活动,向市民群众赠送刺桐、炮仗花等苗木近千株;组织园林绿化企业捐赠苗木并开展义务植树,举办首届街头绿地(城市绿雕)竞赛活动,发动园林绿化企业在重要地段、景观节点捐建口袋公园8个、绿雕2座,动员社会力量共筑泉州“青绿”底色。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完成《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城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提供保障。通过“绿满泉城”行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发展,去年5月顺利通过省级复查。主要做法有:
一是坚持整体策划部署。按照市政府部署,市城管局统筹建立《“绿满泉城”绿化项目库》,按照“成熟一批、推动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分年度下达项目建设任务总132个,首次做到“全市园林绿化一盘棋”。
二是强化技术和质量把控。编制《泉州市园林绿化技术导则》,指导县(市、区)适地适树,多种大苗、少种大树。成立泉州市“绿满泉城”技术指导组,对中心市区绿化建设项目从规划方案设计到施工图审查均全程跟踪把控。专业技术人员全员一线跟班作业,对苗木质量、种植土、种植地形整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三是加强园林绿化行业监管。部署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工作,实行养护网格化巡查,印发《泉州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监督考评方案(试行)》,开展绿化实地养护监督考评,不断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养常态化监管机制。
四是注重古树名木的保护。一是建档造册。对全市城区范围内573株古树名木进行建档、挂牌,做到“一树一档”,同时利用“智慧城管”平台,提升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巡查监测。开展经常性巡查及树木生长监测,对长势衰微、受病虫危害的古树名木,科学制定复壮措施并监督实施。三是严格保护。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拓改及商业项目开发中,将城市古树名木纳入保护监管范围,严格落实就地保护。四是合理利用。结合周边市民群众文化休闲需求,在保护的前提下,规划建设云山绿地、后埔桥下公园(金瓯文化公园)等一批古树名木主题公园、休闲绿地。
五是加强刺桐推广种植及课题研究。将刺桐树作为骨干树种向全市推广,指导各地在城市公园、路侧绿地等,采用组团种植的形式打造刺桐片花片林。中心市区在进出城通道、古城街头绿地补植中,采用组团种植或点植刺桐计1200余株。加强课题研究,市城管局承担“刺桐树改造技术研究”科研任务,紧紧围绕刺桐种质资源收集和开花调控关键技术继承创新,取得良好初步成效。
六是持续深化林苗合作。市城管局携手林业部门建立时花定向培育供应机制,统筹中心市区重要路段、节点时花建设,缩短时花运送时间、距离,提高时花的成活率和适应性,有效盘活林场资源,开源节流,降低绿化成本,提高实效为美丽泉州增色添彩。
02
提问:
城市管理像绣花。请问泉州如何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增加民生福祉?
解答:
泉州市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国泉:
市城管局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始终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抓好落细落实,促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推动出台《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泉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内沟河、市容环境、机动车停车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立足分类施治,制定《泉州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内容涵盖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18个城市管理业务领域,并组织抓好实施,着力构建“责任清晰、过程可控、流程科学”的制度标准体系。
二是创建示范街区。按照上级关于建设样板街区的部署,围绕环境整洁、停车规范、秩序良好、绿化亮化等精细管理,指导县(市、区)深入开展示范街区建设,确定创建14条街区,其中鲤城区的中山中路、南外宗正司片区获评省级样板街区,下一步还将持续拓展延伸,促进街区品质、颜值“双提升”,以点带面推动全域城市精细化管理。
三是强化乱象规整。聚焦城市乱点乱源,疏堵结合治理占道经营,牵头协调设立鲤城区大尾、高山社区和丰泽区浦西央街、东海有风等6处试点夜市,投入运营以来设置摊位391个,解决就业920人,经营收入7096万元,促进了夜间经济发展;组织实施沿街店面适度外摆和加强“摊规点”管理,在管好市容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烟火气”。落实建筑渣土车管理责任,从工地源头、中间运输、末端消纳全过程管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结合创卫创城常态化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机动车停车、噪声扰民、户外广告、油烟污染、违法建设等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环境。
四是实施智慧管理。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设置7个应用系统、3个后端支撑系统和2个基础支撑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7+3+2”模式,实现城市管理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互联互通、实时派遣、跟踪监督,目前平台已汇集城市道路、排水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数据6500多万条,并通过视频监控和监测设备预警井盖缺损、水质异常等事件38863起,督促责任单位处置并反馈,及时解决城市问题;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作用,每月通报问题处置情况,根据结果实施奖惩,不断提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效能。
五是发动社会参与。建立“监测吹哨、管养(执法)报到”机制,在市城管局微信公众号等上线“城市问题随手拍”,群众发现问题可以上传吹哨,交由部门进行报到处置;我们还在闽政通设置机动车停车、城市公厕和公园诱导系统,市民可以通过有关模块查找并导航到停车场、公厕和公园等民生设施,累计提供查询导航5997人次,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同时,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城市治理工作情况,畅通群众参与精细化管理的渠道,推动形成共谋、共治、共享体系。
03
提问:
近年来,泉州的夜景越来越美了,我们知道这得益于中心城区照明提升三年行动,那么,请问,去年有什么好的做法,今年还有哪些规划、提升和优化?
解答:
泉州市城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森江:
2022年我市策划出台了《泉州市中心市区照明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光明之城,活力泉州”为定位,明确城市各片区的照明建设强度和色调,保障良好的夜间生态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设计引领。重点强化泉州“山-海-城”的空间格局,在照明主题中融入泉州世遗、非遗、民俗等本地文化特色,运用光色变化、场景联动、数字投影等科技手段,展现出泉州独特的魅力!
二是法规保障,规范管理。出台了《泉州市中心市区夜景照明管理规定》。新建项目要求夜景照明设计方案随主体工程设计方案一并报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明确非政府投资建设的非经营性质的城市夜景照明设施可移交城市管理部门统一维护和管理;未移交的,但纳入城市夜景照明控制平台统一亮灯的,财政部门按照实际用电费用的35%予以补助。
三是精心组织,精美呈现。去年,第一期重点实施的东海城东片区及晋江洛阳江两岸照明提升工程于去年5月1日前全面建成亮灯。刺桐大桥、田安大桥等8座跨江桥梁的光影秀,东海中央商务区、东海泰禾广场等沿江建筑的“城市灯光秀”引发了市民游客的观看热潮,在各大网络平台获得广泛传播;古城完成中山中路及两侧29条街巷亮化提升,突显建筑本体及其雕花工艺,营造舒适温暖的氛围,增强古城夜间魅力,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我市夜景安排在周五至周日以及节假日进行亮灯。根据日落时间,按不同月份于晚上6点至7点之间亮灯;为避免扰民,统一在晚上10点关灯。
四是科学谋划,持续推进。在总结一期照明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市城管局今年继续策划推进二期项目落地实施,重点是打造7个城市门户和6条迎宾廊道,计划于国庆前建成亮灯。对于泉州动车站、高铁东站、高铁南站、晋江机场等门户枢纽,将突出建筑的形态和细节,融入世遗泉州文化元素,以提升城市的辨识度和标志性。高速出入口则以“海丝泉州”为主题,让游客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泉州的海丝文化魅力。对于迎宾廊道,我们根据道路特点,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如机场连接线的“晋江精神”;西福高速出入口至丰海路的“丝路源泉”;老君大道、坪山路、通港东西街的“生态之城”以及东海片区道路的“活力泉州”等主题,精心设计沿线重要节点,串联道路景观。如,在安吉路上的中骏世界城与城东万达,通过建筑媒体立面与投影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联动,打造视觉地标。又如,在海峡体育中心建筑组团,通过设计互动主题灯光,营造运动与活力的氛围。再如,在东海片区“玩聚场”设置裸眼3D技术,将其打造成泉州青年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网红打卡点。
在二期照明项目中,我们将采用多元的设计手法、先进的照明技术和艺术的内容表达,将城市门户节点与迎宾廊道紧密串联,与一期项目相辅相成。最终,通过光影讲述古韵今辉的烟火泉州,持续描绘“光明之城,活力泉州”的美好愿景。
04
提问:
一个城市的韧性,通常是体现在城市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上。请问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在推动韧性城市建设上有哪些重要举措?
解答:
泉州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进平:
建设韧性城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韧性,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近年来,市城管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进:
一是筑好排水防涝安全底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整治、全面推进”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城市排涝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实施道路积水点整治,科学建立排水防涝信息化监测平台,切实构建韧性、高效的防洪排涝体系。近年来累计完成内涝整治及防涝设施建设项目60多个、整治易涝积水点280处、安装水位监测点59个,城区排涝能力逐年提高,有效防御多次台风暴雨。
二是提升供水供气服务。以“保障群众安全用水用气”为目标,持续抓好供水供气设施提标改造、管网新改建、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等工作,不断提高供水供气应急储备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城市民生保障韧性。近年来累计完成全市47座水厂、34个加气站提标改造,新改建供水供气管网超500公里,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近1000处,城市饮用水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餐饮用气场所报警器安装比例100%,努力营造安全宜居的民生环境。
三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重点抓好环卫处理设施建设、道路破损整治、桥梁结构性检测、公园绿地避难应急场所改建等,提升城市设施承载韧性。近年来累计完成石狮、晋江、南安、安溪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扩建,建成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58座、餐饮餐厨处理厂6座,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域焚烧实现“零填埋”;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沥青化改造11条,“微整治”道路168条;全市519座城市桥梁逐一建档并检测(建档率100%、检测率100%);完成16个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改造。
四是健全精细管理机制。城市韧性的提升,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还要增强城市治理的“软实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市城管局出台实施了18项行业精细化管理标准,全面抓好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卫保洁等日常维护监管,推行道路破损“即时修复”等应急举措,有效提高管理能效;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面落实“监测吹哨、管养(执法)报到”机制,设置巡查和监管网格241个、配备网格员348名,累计受理并处置城管类问题近50万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建立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每月对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泉州开发区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对洛江区、泉港区非建成区部分,以及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考评(覆盖145个街镇、2300多个行政村居),考评结果通过在泉主流媒体公示并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形成高效监督体系。
城市韧性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韧性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也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今后,市城管局将坚持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管理之中,切实抓好排水防涝、供水供气、市政环卫等民生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城市整体韧性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