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是泉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的互动类栏目,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政府及部门工作的窗口,是联系服务群众、展示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泉州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889新闻综合频道具体承办,旨在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增进互动交流、回应社会关切,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和制造业大市
泉州起步于“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
长期以来存在
国土空间利用碎片化现象
三年来
我市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破解乡村工业发展进程中的
用地碎片化问题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质量空间载体
在标准化园区建设中
泉州取得了哪些成效
积累了哪些经验
围绕这些问题
9月12日的《在线访谈》
邀请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做客演播室
详细介绍与解读
开展工业园区标准化专项行动三年来,我市以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品牌化、专业化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以数字化、绿色化推动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以融合化推动产城联动发展。作为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协同相关部门,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开,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投产达效,把县域产业链融入标准化园区载体中,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态势,助力泉州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百千万”格局。
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长 苏凯乐
这三年,市工信局实施了“百个”园区项目,总投资2156亿元;撬动“千亿”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建成了18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推动“万亩”用地改造。同时,市工信局联合市资源规划局,共同盘活2.5万亩的低效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容积率由不足0.8逐步提高至2.5,亩均效益由改造前5.5万元提升至20万元。园区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泉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三年来,泉州有超过1700家企业入园发展。今年,我市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不少企业积极开展设备更新,为了让企业放手发展、踏实创业,市财政局会同市工信局等部门推出技术创新基金,出台奖补措施,支持入园企业技术改造、增产增效。
泉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世强
推动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术改造,对企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购置生产性设备(含软件、技术),金额(不含增值税)在500万元(含)以上的,竣工投产后,按照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同时,支持入园企业项目申报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融资,市级财政在省级贴息2%的基础上再给予1%的贴息支持。
企业入园发展、扩大生产需要土地要素保障,利用国务院赋予泉州的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城市政策,我市资源规划局出台配套措施,探索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全面落实审批提速增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加大建设用地保障。
泉州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王珏
市资源规划局充分利用试点的政策,在保障产业发展,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多项探索。比如,划定工业区块线,为产业留足发展空间。坚持“工业姓工”,围绕远期50万亩的工业用地保障目标,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专项规划,明确工业用地的范围和边界,保障工业用地底盘。引导80%工业用地布局在区块线内,推动工业空间集聚,提高企业入园率,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集约发展。
入园发展后,工程审批服务也是企业所关注的,为此,市住建局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靠前服务,持续造优园区营商环境。
泉州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 王学玲
第一方面,市住建局按照业主自愿的原则,可以根据施工时序,分阶段来办理桩基工程和主体工程的施工许可证。第二个方面,全面推行施工许可的豁免清单。对于不涉及较大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一些整治工程,比如说背街小巷整治、传统建筑保护修缮,还有一些零星绿化整治提升的工程等,免于办理施工许可证。第三个方面,提升服务的“温度”,组建“轻骑兵服务队”,深入到项目的一线去指导工作。
今年是我市“抓项目、促发展”系列活动的项目创优年。我市将在精品工程、招商达效、优良配套、精益管理和打造优势链群上持续发力,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全国探索新型工业化贡献“泉州样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