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泉州儿女筚路蓝缕、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后,泉州充分发挥沿海侨乡优势,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走出“晋江经验”的发展道路,一大批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锐意进取,以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单位数量呈暴发性增长态势。
一、百年奋进历程
(一)1921~1949年,百业凋零,单位稀少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宋元时期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的富庶之地,到了近代,经济社会遭受严重破坏,市场萧条,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和工场。
(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公有制经济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进入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基本完成对传统私营及个体经济的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单位以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党政机关为主,数量较为稳定。
(三)1978~2012年,全面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揭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泉州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程。1979年~9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改革的春风里脱颖而出,取得骄人业绩。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泉州单位数量快速增长,包括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在促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2012年至今,营商环境优化,单位数量暴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持续推进深化。2014年1月泉州率先在全省试点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深化到“多证整合”,率先探索“一址多照”和“住所托管”为核心的“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将原来的“串联式”审批改进为“并联式”审批,企业注册日趋便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泉州单位数量进一步呈暴发式增长,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二、百年发展亮点
(一)单位数量跨越式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破败,百业凋零,几乎没有企业单位能够稳定存续经营。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市单位数量相对稳定,增长较为平缓;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单位数量迎来快速增长。以工业企业为例,1979年,泉州仅有工业企业1216家,到2020年,工业企业数增加到6.9万家(69032家),比1979年增长55.8倍。
1996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全面查清各行业的单位底数。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17万家。2020年,全市单位数量增加到32.63万家,是1996年的10.3倍,24年间年均增长10.2%。其中,2012年到2020年期间,单位数量从7.1万家迅速增加到32.63万家,年均增长21%。
(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占比稳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单位数达23.93万家,比2001年增长14.4倍,第三产业单位占总全部单位的比重从2001年的43.1%提高到73.2%。商业占据半壁江山,2001年至2020年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量快速增长,从4577家增加到128912家,占第三产业单位数的比重从29.5%提高到53.9%
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迅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单位数量从39家增加到24102家,增长617倍,占全部单位的比重从0.1%提高到7.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单位数量从234家增加到12569家,增长52.7倍,占比从0.6%提高到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增长最快,从8家增长到32192家,增长4023倍,占比从几乎为零提高到9.8%。
(三)企业在法人单位中占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企业数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全部法人单位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企业数量达30.78万家,比2001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3.7%,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从2001年的74.2%提高到94.2%。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通过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从源头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企业数量进入暴发式增长阶段,从2013年的6.16万家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30.78万家,7年间增长4倍多,年均增长25.8%。
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比显著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进行多次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2020年,全市共有机关1090家,事业单位4155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合计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从2001年的15.1%下降到2020年的1.6%。
(四)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和控制力的同时,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质、量均有提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01年,国有企业1015家,2020年增加到6132家。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方针的指引下,泉州根据行业特性进行资源整合,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几年来,泉州市23家市属国有企业根据市委、市政府“组建大集团、发展大产业”的战略部署,相继分别组建泉州水务集团、泉州金融控股集团、泉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和泉州城建集团等5大集团,集团注册资本总和达288.8亿元,有效推动全市水利资源、金融投资、交通发展、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资源整合优化、产业融合发展。
私营企业比重跃升,成为主要增长点。民营经济(主要成分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在泉州,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健康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和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中,除石油化工外,民营经济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均超过90%。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从登记注册类型看,1979年全市仅有特种行业2536户(当时统计口径名称,含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1996年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全市共有私营企业3370家,到1998年倍增到7841家,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时破万达到10721家,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达17748家,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突破两万至23162家,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增长到38221家。2014年泉州施行商事制度改革后,全市私营经济进入一个集中暴发增长期。到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时突破十万大关,猛增到140996家,与1996年相比增长40.8倍,年均增长18.5%;到2020年激增到297902家,与1996年相比增长87.4倍,年均增长20.5%,私营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从12.6%增加至96.8%。
1993年12月“福建豪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启泉州企业上市序幕,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有107家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地级市前列。借助资本力量,泉州上市企业书写了民营企业走向行业领头羊的发展传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泉州法人单位蓬勃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阶段,泉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晋江经验”为引领,遵循“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引导民营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在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示范,续写泉州单位持续增长、市场更加繁荣的新篇章。
终审:傅少明
审稿:施能宗
核稿:胡志强
执笔:杨永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