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县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98亿元,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五;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8.8:56.0:35.2。
一、全年经济主要指标亮点纷呈
(一)生产领域全面发展
1.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4亿元,增长5%,总量及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茶叶总产量46186吨,产值27.71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6.85%,占比比去年增加4.33个百分点,安溪茶叶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形势愈加显现。今年茶叶总体制优率有所提高,中档茶数量增多,约占茶叶市场的80%,高档茶售价继续走高,仍供不应求,低档茶售价有所下行,销售市场相对平淡。
2.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0.37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76亿元,增长17.7%,增速二到三季度小幅回落,三到四季度开始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30.3%,比去年增加0.56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约为64.6:35.4,与去年的40:60相比,轻工业快速发展,轻重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行业看,十大主要行业呈
3.服务业发展较好。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1亿元,同比增长8.4%,全市排名第六。全县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1%、20.6%,二者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27%,贡献GDP 5.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7%,增加值占第三产业23%,贡献GDP 4.8个百分点;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1.8%、17.8%;金融业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20.2%;商品销售面积增长22%;不含电信业的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税增长61.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8.5%;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21.4%。
(二)消费投资双轮驱动
1.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亿元,增长16.8%;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2.1亿元,增长30.4%;限额以下零售额97.2亿元,增长13%,限上限下占比约为25:75,较去年限额以上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分城乡市场看,县城区域市场、农村市场分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5、8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16.7%,城乡市场增幅差距较去年减少1.1个百分点。从分类商品零售看,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71.5%、粮油烟酒类增长20.8%、电子出版音像制品类增长61.7%、汽车类增长31.6%、其他类增长76.2%;煤炭及制品类下降38.5%、中西药品类下降23.7%、金银珠宝类下降17.1%。总体购销两旺,扩内需促消费的成效显现。
2.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2亿元,增长31.5%,位居全市第四。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1.17亿元,增长63.8%;项目投资108.14亿元,增长26.8%;农户投资9亿元,增长6.9%;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工业投资44.02亿元,增长13.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6万m2,增长22%。全县亿元以上实际开工项目57个,完成投资54.5亿元,拉动投资增长11.8个百分点。项目投资中,从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支撑给力,其完成投资36.3亿元,增长8.5%,占工业投资的82.5%。
(三)民生领域不断改善
1.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8元,增长13%,其中经营性收入7929元,工资性收入2116元,财产性收入226元,转移性收入50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57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20元,恩格尔系数为43.8%,三农发展水平向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2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224.9元。由于我县产业主要集中于茶产业,受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茶上市季度收入水平较高,占全年收入份额的63.2%。
2.价格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2.5%,连续三个月保持不变,全年CPI增减变动在0.3个百分点范围内,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分商品类别看,其中食品类103.7%;烟酒及用品105.7%;居住101.1%;交通通讯 101.1%;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3.2%;衣着110.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10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7.1%。
(四)经济质量有所提高
1.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公共财政总收入26.72亿元,增长24.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1亿元,增长22.2%,其中增值税2.2亿元、营业税4.4亿元、企业所得税2.1亿元、个人所得税0.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27亿元,增长25.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6.18亿元,增长20.38%,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43.1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5.14亿元,增长20.02%,其中短期贷款68.8亿元,中长期贷款84.71亿元。信贷投放量增长速度较快,信贷投放主要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住房行业。
2.企业经济效益形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47.7亿元,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逐月提高,至11月为335.76%,比去年增加47.7%,高于全市106.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26.48%;资本保值增值率150.27%;资产负债率50.06%;流动资产周转率5%;成本费用利润率8.76%;全员劳动生产率261640元;产品销售率97.67%,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
第三产业发展前景较好。随着小城镇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福建泉州(湖头)三安光电产业园、两岸金融研究中心、天湖生态旅游、中华美食文化博览园、连捷温泉旅游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引进,以及安溪“高速时代”的到来,我县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光伏光电、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将较好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贡献经济增长。
(二)存在问题
1.企业生产经营存有困难点。一是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全县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42.6%。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因为没有抵押物,难以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且小微企业购买原材料多数被要求付现,资金回笼期加长。“两金”占比32.1%,同比略有所提高,提高1.9个百分点,企业盘活资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茶叶消费市场多元化。一方面在有机茶、保健茶、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消费习惯正走向分解,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马帮普洱茶等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茶业市场占有率逐步被强势品牌争得,名茶、名乡、名牌等品牌竞争优势显现,茶品类从“单一”走向“多元”,导致我县茶叶销路缩窄,茶叶产品积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2.对外经济贸易低位运行。出口总额34047万美元,增长7.31%,其中滕铁工艺品出口27740万美元,茶叶出口563万美元,工艺品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进口总额3135万美元,增长13.01%;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3555万美元,增长14.9%;合同外资3846万美元,增长-50.6%。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仍比较严峻,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持续升值(汇率从10月份开始有所下行,至年底1美元=6.29元人民币),一定程度影响外贸经济。
三、2013年做好经济工作的建议、措施
力争2013年全年实现GDP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
(一)提高稀土标准,扩大茶叶市场。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卫生部规定了茶叶中的稀土元素标准为2mg/kg,安溪铁观音因为水土原因茶叶沉淀的稀土量较多,多数乡镇的茶叶稀土超标,给茶企带来很大的经营困难。建议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向上建议:提高茶叶稀土标准,从2mg/kg提高到5mg/kg,以提高我县茶叶的内销率。
(二)扶持骨干企业,促进早日上市。我县目前有规模以上工业193家,主要涉及茶叶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冶炼制造、电源电器、工艺品加工等十大行业,力争从中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如安溪茶厂、八马茶业、泰兴特纸、闽华电源、盛世三和、大自然茶业科技等,以龙头企业牵头,强强联合,整合上市,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三)依托交通优势,做大物流产业。安溪已步入高速时代,发展道口经济势在必行,要依托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以拉动我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新增增加值。
(四)搭建创业平台,推进电商发展。充分发挥安溪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茶商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公平、优质的公益性创业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议金融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一幢电子商务大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五)挖掘地区特色,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安溪特有的茶文化和藤铁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茶文化创意产业、藤铁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创意产业三大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形成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挥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打造安溪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并加大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协调力度,对照发展第三产业各项指标任务,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把完成指标任务纳入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