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生在泉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在40天的实践时间里,30位来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热能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学院和专业的博士生,分赴鲤城、丰泽、洛江、晋江等8个县(市、区)的22个单位进行学习实践。
今年暑假,清华大学共有67支社会实践小组赴全国各地开展活动,泉州博士生支队人数规模位居第二。在社会实践期间,博士生们为企业和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型产品,也在走访泉州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留下了难忘的“泉州印记”。
成效大 创意多
博士生与企业碰撞创新火花
在进驻企业的6周时间里,不少清华大学的“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在企业创新的草原上驰骋。
众所周知,传统日用陶瓷餐具如陶瓷杯、餐盘、陶瓷类的加热锅等大多数都是致密型的,因此保温效果差,所盛装的水和食物易冷却。若能开发具有保温功能的日用陶瓷,对于扩大陶瓷产业产能、开发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霍文龙和机械工程系先进材料专业的魏亚蒙、胡可辉3名博士生,分别到南安恒忆陶瓷和德化顺美陶瓷开展实践和科研活动。他们所研究的项目正是将泡沫陶瓷制备技术和传统日用陶瓷相结合,利用注浆成型或者滚压法成型制备同时具有泡沫结构和保温隔热功能的新型日用陶瓷。
“结合南安产业发展方向,我们研究制作泡沫陶瓷。复合结构的陶瓷中间是泡沫层,两边是致密层,经过多次试验,最后选中了几种造孔剂。如果能够研究成功,将大大提升陶瓷用具的保温性,拓展陶瓷日用品产业。” 霍文龙介绍,企业与他们“一拍即合”,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他们回校后也将继续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目前,“轻质多孔泡沫陶瓷的制备和固体废弃物的掺杂使用”、“陶瓷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两个项目已经进入具体试验阶段,若研发成功将申请专利,并努力促进成果早日落地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垃圾压缩设备压实机构优化方案》、《建材类商品电商售后O2O安装与维修服务设计相关的技术方案》、《永春县马跳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等28个针对我市实际情况的项目已完成调研阶段,将在不断论证后投入实际应用,为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可试错 控风险
企业在创新道路上越走越宽
泉州企业里涌动着拼搏、创新的活力,让清华博士生们赞叹不已。他们走访调研了恒安集团、嘉泰数控、铁拓机械等企业,实地了解泉州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模式等。
带着“如何创新与如何防控创新风险”这个问题,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级博士生葛雪惠等人来到了恒安集团。在考察过程中,葛雪惠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恒安集团坚持的核心原则——“允许试错,设定节点,及时止损”。
葛雪惠举例说,在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纸巾清凉度的提升,希望能够增加非酒精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在纸上的残留,但是在前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在纸巾干燥过程中,该有机溶剂挥发性远强于水,在干燥之前就已经完全挥发完毕。虽然这是管理层高度重视的新产品开发方案,但在前期实验的节点控制中,就已明白这种路线不可行,只能果断叫停,另辟蹊径。还有一个例子,在卫生巾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设计了一款前沿高端产品,但由于该产品对生产原料和技术要求很高,其价格难免较高,客户们虽然喜欢其效果,但不会长期使用,所以销售额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只能停止生产。
“创新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大企业更要走在行业前沿,大刀阔斧地创新,提供充足的试错成本。但也要小心求证,对节点进行严格科学的控制,才能让创新之举经久不衰,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葛雪惠说道。
环境好 空气清
把古城泉州见闻告诉更多人
“苍山如画春永滞,乌龙白鹤齐飞时。此水若从长安过,贵妃不浴华清池。”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博士生、来自湖南岳阳的张磊在来永春实践20天后,面对永春的好山好水,写下了《永春四首》,这是第一首《迎清华博士生游永春而作》。
“从小喜欢写一点东西,来到永春被这方山水感动了,忍不住动了动笔。”脸上洋溢着书香气的张磊笑得很开心。他说自己选择永春马跳水库建设项目,原因是认为马跳水库是一个具有独特水利地位的项目以及永春是一个绿化率非常高的地方。来到永春,他发现这里的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堪称全国中小流域治理的典范,“永春也不只是绿化率高,还是一个山海结合部的美丽县城,山好、水好,人也特别热情。”
来自北方的工程物理系2014级博士黄宇雁对泉州的喜爱溢于言表,“泉州的蓝天白云抓住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清澈透亮的蓝,姿态不羁的云,每天我都一刻不舍停歇地贪婪欣赏这一抹蓝白交织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涌现出满满幸福感。”
博士生们在闲暇之余开启了泉州文化之旅,汇聚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精粹的五店市、铺满青石板的安平桥、古朴厚重的开元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此次来泉实践博士生支队队长卢雯珺称自己已经是半个泉州人,还专门学会了“我爱泉州,欢迎你们到北京”这句闽南语,“回去之后我们会将在泉州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同学和老师,鼓励更多同学来到这片热土生活、就业,把泉州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泉州,我们还会回来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