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区的泉州府文庙明伦堂,背靠车水马龙的打锡街,主殿出去是人来人往的府文庙广场。明伦堂作为泉州府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其东侧,历代儒家师生在此传播伦理道德。
这里,也曾见证着泉州千百年来的重大变迁,尤其是在1927年,它见证了泉州开天辟地的一幕。“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所在地”,明伦堂大门外面左前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的这几个殷红大字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中共泉州地方组织的诞生地。
立足思想基础与组织准备应运而生
上世纪20年代,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迅速在泉州传播,泉州反帝反封建和新文化运动热情高涨。泉属各地随着以华侨资本为主的民族工商企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逐步形成和扩大。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张惠评介绍,当时,中共广东区委闽南特委派了一批党员骨干到泉州,许多在外求学的泉州籍学生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也陆续回到家乡,他们一方面做宣传发动,开展工农运动,一方面发展党员,为泉属地区党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准备。
1926年11月,中共厦门特支书记罗杨才指派李松林(化名唐沙白)会同辜仲钊、左明亮(原名林日高,台湾省台北市人)等共产党员,先后到泉州开展革命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伴随北伐军入闽,在泉州设立兴(化)泉(州)永(春)政治监察署,办公地点就设在明伦堂,成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随军入泉的李松林、辜仲钊等分别担任民运、农运指导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在明伦堂正式宣告成立,时有党员6名,分别是李松林、辜仲钊、左明亮、林环岛、杨峻、谢岐。而在1926年12月至1927年1月这一个多月期间,惠安、永春、德化、南安、同安也分别建立了中共党支部。至此,形成了以中共泉州特支为核心,指导泉属各县党组织工作,领导工农运动的新格局。泉州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既是适应全局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本地区建立党组织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趋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推动形成泉州国民革命运动新高潮
中共泉州特支与兴泉永政治监察署,都为泉州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张惠评介绍,当时,中共泉州特支的组织虽然没有公开,但工作十分活跃。李松林负责搞农运,辜仲钊负责党务,并指导工运、学运,林环岛任秘书,参加监察署的还有共产党员左明亮、杨峻、谢岐和共青团员侯汉雄、王台晖。
当时的监察署(明伦堂)大门贴的对联——“劣绅滚蛋,民众起来”就是杨峻写的。大家一心一意,借助有利时机和身份,开展工农运动,希望借有组织的民众力量来实现一个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的社会。正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真诚合作的推动下,泉州国民革命运动的新高潮终于在1927年初春出现。中共泉州特支的成立,对促进泉州的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在泉州“四一〇”反革命事件后,李松林等人相继撤离泉州,或出走南洋,或转入地下,或转向农村,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张惠评说,当年的热血志士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如今,我们在明伦堂,静下心来,依旧还能“聆听”到当年他们号召民众的那种响亮的呼唤,可以感受到他们怦然跳动的红色的心。 就在上个月,我市在府文庙启动“重走史迹学党史 接续奋斗当先锋”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循着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感谢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对本文提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