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谢丽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作关于《泉州市洛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的报告,请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洛江区夯实基础、发展壮大的关键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围绕区委“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打基础、增实力、抓转变、促提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较好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表现在: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3亿元,超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16.2%。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7.53亿元、4.64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5倍、3.1倍,年均增长20.2%、25.7%,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5:65:27.5调整为4:67:29,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工业总量实现新扩充。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2.22亿元,年均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65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4%。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洛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完成机电产业园、双阳朝阳片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5000亩工业用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鞋服箱包、五金机电等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素质不断增强,规模以上企业和产值超亿元企业分别达193家和46家。外经贸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出口商品总值达3.46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3亿美元。
第三产业实现新起步。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市场逐显繁荣,商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亿元,年均增长10.9%。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有序推进,一批房地产项目陆续开发和建成,建筑总面积超150万平方米。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批生态旅游重大项目正在抓紧洽谈或落地,森林人家、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不断升温,“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4.16亿元。
特色农业实现新拓展。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9亿元,年均增长4.4%。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形成蔬菜、禽畜、水果、林业、花卉、中药材等六大特色基地。完成沿海防护林等建设6350亩。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入6600万元修复水利工程250处,全面完成26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108座山围塘的除险加固。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精心组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167平方公里洛江空间发展规划、万安—双阳片区控详规等。路网路架体系加快构建,完成滨江大道二、三期、310县道拓改、朋山隧道第二洞等工程建设,加快万安、双阳市政道路建设和万虹公路市政道路拓改。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完成区域自来水管网接入市区的主管网工程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加快万安、双阳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滨江大道污水处理管网接入城东污水处理厂。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通过省“双高普九”达标验收,新建校舍面积5.7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防控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区村(社区)全面普及全民健身。全区年均人口出生率10.74‰,被评为“福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区)”二连冠。
民生质量实现新提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7元,年均增长9.3%,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开展再就业培训120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万人。加大老少边贫村扶持力度,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全区参加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4万人、1.26万人和2.46万人。其它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实现新优化。编制《洛江生态区建设规划》,实行封山育林。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三类,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区COD排放量控制在1748吨以内,SO2排放量控制在659吨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544 吨标准煤,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政府职能实现新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推行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加强效能监察,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建立健全各项考评机制,出台《洛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方案》,坚持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促进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洛江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推进洛江区新一轮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福建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泉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区委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泉州市洛江区委关于制定泉州市洛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经广泛征求意见,区政府制定了《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珍惜机遇、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持续推进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建设。
《纲要(草案)》提出,洛江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超145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分别超17亿元、10亿元。并提出四个形象目标,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宜居山水新城初具规模、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本建立。
“十二五”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区域战略布局和洛江的发展基础,是经过科学测算和反复论证的,经过全区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按照商住生活区、工贸经济区、休闲旅游与特色农业生态区三大功能区布局,围绕七大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任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要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战略。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周边县(市、区)联结通道不顺畅,16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路网路架体系未形成,供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适应“十二五”时期新一轮跃升的需要。二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体现特色、与周边区域实现互补、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针对城市气息不浓、辐射带动能力弱,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均衡,广大农村还比较落后等突出问题,抓住环泉州湾大城市加快建设的有利契机,以167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四要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针对要素、资金瓶颈制约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花园式”城区。五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文化强区战略。针对教育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科技、文化和人力资源基础薄弱,创新氛围不浓等突出问题,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新一轮跃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六要实施民生质量提升战略。针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差、欠账多,民生保障任务重等突出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一体化、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七要实施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战略。针对区域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和自身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1、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网路架体系和市政配套建设,抓住环泉州湾加快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更便捷的路网路架体系和更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带动支撑产业转型和城市建设。一要构建路网路架体系。集中人、财、物重点推进167平方公里范围内“三纵六横”城市主干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路网体系,改善联结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二要加强市政设施建设。争取市区供水管网覆盖167平方公里核心区,加快自来水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洛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罗溪镇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推进排污管网建设。加大公厕、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三要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形成容量充足、结构合理、安全稳定的供电网络。四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预警与监控体系,全面提高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五要推进“数字洛江”建设。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基础网络构建和公共应用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
2、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稳一优二拓三”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升级。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规模化、差异化、大流通、生态型”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宜居的房地产业、规模化商贸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同步加快商务、金融、社区服务、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并举,推进重点产业集聚,着力提升鞋服箱包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机械机电、精密五金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加快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工作,推进企业加快投建达产,引导、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贯标认证、创建品牌和改制上市步伐,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提升素质,增强综合实力。三要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3、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围绕提升城市支撑带动能力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做大城区规模,推进城市沿洛阳江西岸和万虹公路拓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同时,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要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山水新城。根据泉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打造、高水平运作,全力推进洛江167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规划建设,撑大城区框架,拓展中心城区规模。改善城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打造集山水城于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增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二要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马甲市级小城镇试点建设,推进罗溪镇区改造,加大虹山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壮大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切实增加村(居)财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三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突显生态优势和打造“花园式”城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城区。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企业。二要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力,严格控制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三要持续推进生态区建设。健全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强制性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的建设性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域的严格性保护,加强水资源和山林资源保护。
5、推进创新型社会和先进文化建设。围绕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文化强区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优先发展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人才素质,增强区域竞争力。一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建设教育强区。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加强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三要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教育工作,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四要推进文化发展。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要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6、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和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一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二要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三要提高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劳动力培训,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继续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扩面工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四要加强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拓宽养老服务领域,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五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围绕创建省级“平安先行区”目标,深化“平安洛江”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区“三连冠”。
7、深化改革和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围绕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和打造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及区域间的合作交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积极拓展对台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侨的交流与联系。致力大招商招大商,创新招商机制,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项目。
各位代表,《纲要(草案)》描绘了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建设上来,提振精神、激情创业,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