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南安市农办
2007年11月19日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协调持续发展。
一、工作回顾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扎实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1-10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6.55 亿元,比增1.5 %;预计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9亿元,比增4.2 %,农民人均纯收入7235元,比增12.1%。
1、在稳定粮食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农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春收粮食面积4.99万亩,总产量1.36万吨(其中大小麦1290亩、产量235吨;甘薯1.43万亩、产量4942吨;马铃薯3.43万亩、产量8387吨),春收蔬菜面积10.46万亩、总产11.38万吨。夏收早稻面积21.41万亩,产量8.60万吨;杂粮面积3383亩、产量907吨;大豆面积4537亩、产量705吨;花生面积5.74万亩、产量1.00万吨;蔬菜瓜果类面积4.54万亩、产量5.19万吨。中稻面积5710亩,产量2120吨。晚稻面积20.98万亩,产量8.28万吨;甘薯面积7.19万亩,产量2.57万吨;秋大豆面积1725亩、产量272吨;秋杂粮面积2172亩、产量780吨;花生面积8940亩、产量1351吨;甘蔗面积1200亩、产量4778吨;蔬菜面积3.47万亩、产量3.92万吨。
2、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有新的成效。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扶持,促进9家泉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采取直补种植农户的办法,帮助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万亩原料基地,下达指导性计划,在14个基础较好乡镇发动群众扩大美国甜玉米、法国细刀斗种植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增收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支持成功果蔬及三竹茶业有限公司申报泉州市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协助洪濑其峰果林场、南金绿喜加工园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探索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确定全市1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和20个重点示范基地(场),落实相关的政策扶持,协调农海局等部门积极发展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2006-2007年度的冬春修水利建设任务,完成土石方237万方,占计划的103%;投劳218万工日,占计划的104%;投资6660万元,占计划的103%。完成水库除险加固6座,修复水利水毁工程154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00亩,完成村级通水工程45处,改造中低产田面积0.9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1平方公里,建设山地水利水池26个共2300立方米,新建、加高、加固堤防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4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3万亩。完成2007年度“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一是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53处村级供水工程建设;二是千万亩农田节水工程,完成两个灌区(后桥、笋塔)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三是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完成1座东田凤巢水库的建设,完成码头华盛果艺、梅山璞山共53个蓄水池的建设,蓄水池容积2667方;四是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完成5座小㈡型水库及4座小㈠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市区绿岸工程(拦河闸)完成拦河闸主体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00万元(含水毁修复金300万元),完成了年度计划。沿海三镇供水工程:完成项目招商、石井段部分管段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0万元。市区防洪工程二期:福溪排涝站完成投资500万元,占年度计划100%,完成场地回填、排水渠及桩基建设。美林排涝站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柳东护岸二期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已完成施工道路、抛石项目、部分干砌块石挡墙砌筑,基本完成12.8米高程景观台及12.8米高程以下的工程建设。
4、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取得良好成效。完成阳光工程转移培训任务1731名。完成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11656名,转移9190名。
5、抓好扶贫开发,促进城乡统筹。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捆绑、部门挂钩、干部驻村任职等办法,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本级市领导和市直单位挂钩重点帮扶全市8个经济欠发达村。目前已全部召开帮扶工作现场办公会,共落实帮扶资金631.4万元,其中泉州市100万元,确定帮扶项目59个,大部分帮扶资金已到位,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继续实施造福搬迁工程,2007年度 “造福工程”涉及10个乡镇13个村165户800人。目前,任务已全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完成征地160亩;已有78户386人迁入新居,占应搬人口的48.3%;在建67户320人,占40%;预计年终有望全部完成。通过“造福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居住在边远偏僻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整体发展步伐。
6、南安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扎实推进示范村建设,积极鼓励各示范村立足产业实际、选准突破口,创新特色建设新农村。如石井镇淗江村、仑苍镇大宇村等通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积极稳妥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东田镇湖山村通过成立沼气技术协会、养猪专业合作社,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服务经济发展;蓬华镇华美村通过实施茶果项目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向阳乡卓厝村、英都镇霞溪村等村通过实施“造福工程”,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康美镇兰田村启动兰青大桥、沙埔整理等重点建设项目,新农民素质培训有声有色,被确定为省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官桥镇内厝村进一步发挥拆旧建新、土地盘活、产业支撑等优势,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带动型、生态发展型、素质提高型、建新推动型、文化先导型、和谐促进型等六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带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以4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乡镇级典型示范村为重点,组织编制好村级经济发展、新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基层组织建设等四方面规划,抓紧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南安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继续走在全省和泉州市的前列,今年来,全市全社会共筹集3.21亿元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改旧建新进一步推进,拆除旧房2848座38.38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378座67.78万平方米,整理土地104.6万平方米,新铺设自来水管道99.5公里,道路硬化195.43公里,完成新农民培训133期25540人次。其中,仅全市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就筹集投入建设资金16991万元,已完成40个示范村建设规划,启动106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拆除旧房1252座7.84万平方米,新建房屋399座10.06万平方米(新建文体室、卫生所等公共设施21座1.88万平方米)。
7、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快建设泉州农产品市场和八月湖钓鱼基地,培育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泉州农产品市场筹建方面:已完成四甲、长福和四黄等三个村的征地工作并发放征地款,完成征地任务100%,霞美村征地丈量工作也已完成;完成拆迁户及拆迁面积核对;安置区规划设计工作正在优化修正,待规划设计完成后,即可进行拆迁;已初步完成市场建设前期地质钻探工作,第一期水产、水果交易区的设计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八月湖垂钓中心建设方面,已完成项目扩征土地142.9295亩;完成军缆、通讯、电力、广电三线迁移;4个手杆池、1个抛杆池和司令台建设完成;2.2万平方米的综合楼、5幢观钓室已完成钻探、设计部分及土地平整,其中,观钓屋已开工建设。
8、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探索完善农村“六大员”制度,今年全市共安排农村“六大员”津贴补助200万元。目前全市共选聘农村“六大员”3999名,其中村级农民技术员1207名。加强对农村“六大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六大员”的业务水平,较好地服务我市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主要是:气候灾害、动植物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我市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整体质量不高,效益不高;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经济基础、群众意识有所差别,新农村建设进度不一,等等。
三、2008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省、泉州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三大工程,落实五大措施,实行项目示范带动,力求又好又快走在泉州以至全省的前列,为建设海西现代化工贸侨乡新南安,力促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高举一面旗帜: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围绕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至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我们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实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人人真正享受到幸福生活。
---实施三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1.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联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加强村级班子、规范村级管理为着力点,以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力度为保障,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巩固原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成果的同时,明年继续着重确定培育4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有效办法,不断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民心工程,强化“多予少取”。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都是支农惠农的好政策,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农民拥护,其中的直接补贴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抓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人均纯收入得到较快增长,“三农”问题出现转机。但是,“三农”的自身积累还很薄弱,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很弱,支持“三农”的力度稍有减弱,“三农”状况转好的趋势就有可能发生转折。建设新农村,化解“三农”问题,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不断输血,引导造血。因此,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从制度上保障农业和农民持续稳定取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把新农村建设打造成强农、富农的民心工程。
(2)建设基层组织工程,建强领头羊队伍。兰田村和内厝村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有一支能够带领群众、愿意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羊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不来,靠不来,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只有选好领头羊队伍,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不断见诸成效。要把胸怀致富一方远大理想和致富本领强,敢于出实招、办实事,具有奉献精神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乡、村领导,建设好发展致富的领导羊队伍。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学生到乡、村基层任职、创业,充实补充基层力量。
(3)建设回乡创业工程,增强经济发展主体。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从农业外赚取了报酬,拓展了收入渠道。但是,目前农村现有劳动力的体力、智力水平很难胜任新农村建设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要引导部分劳动力留下来,也要支持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以充实新农村建设力量。特别是通过吸引有一定市场经验、技术、资金积累的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可以获取更广泛的技术、资金、人力支持。启动回乡创业工程,要积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设立专门的回乡创业通道,为回乡创业人员搭建宽松的创业平台。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回乡创业人员,给予奖励,以扩大示范效应。
(4) 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各类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乡镇农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完成2000人“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8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全年劳动力转移1万人以上,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理论培训;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经济薄弱村帮扶现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实践培训。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自身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他们的致富带富能力,积极引导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普通群众争做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
(5)建设民生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关注民生,充分运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及饮用水安全及水利设施、农村沼气、农业综合开发、改旧建新工程、造福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土地复耕、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继续实施2个泉州市、6个南安市领导重点挂钩帮扶村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抓好800人造福搬迁工程,抓好60个“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的核心是建设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同时要把农民增收摆在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加强落实农村改革,加速发展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1)创建效益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经济。二是抓好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效益。三是抓好争资上项和招商引资,拓展引资渠道,积极申报农业外资项目,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2)创建种苗工程,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研投入,抓好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展示、示范、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大种子种苗产业的开发力度,加强品种资源管理和种子种苗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四是加大节约型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业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
(3)创建精品工程,推动农业发展提速。一是开展新品种“百亩核心片、千亩示范片、万亩辐射片”示范活动。二是力争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1个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场(园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益,重点实施益湖农业生态园区、粗高长毛兔养殖基地、生态有机茶园开发、妙峰农家山庄等四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实施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
(4)创建营销工程,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一是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企业、专业协会和营销大户,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建好泉州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组织参加各种展销评比等活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和基地建设指导工作,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试点。五是组织一次大型农产品(如龙眼)市场营销活动,展示我市农业产业优势。
(5)创建保障工程,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三是加强农业法制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搞好对农业执法人员的能力培训,开展依法办事窗口创建活动和执法责任制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四是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快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
3.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实施平安乡村创建工程,营造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要加快步伐,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做好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发生越级上访事件。
---落实五大措施:强化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强化目标要求,突出挂钩作用;强化投入机制,突出多渠道筹资;强化信息交流,突出狠抓薄弱环节;强化基层民主管理,突出主体作用。
1.强化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在相对富裕的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于个别贫困村,以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继续建立典型试点村制度,培植不同类型的典型样板,不断巩固发展产业带动型、生态发展型、素质提高型、建新推动型、文化先导型、和谐促进型等六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努力实现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一条符合南安特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2.强化目标要求,突出挂钩作用。以见实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追求目标 ,成效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继续建立“市领导(市直机关)与示范村挂钩制度”、“村企挂钩制度”和“银村共建制度”,为新农村建设聚合外力,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紧盯目标、强化目标,确保早见效、快见效、见实效。一要体现在进度上。二要体现在质量上。推进“村企结对共建”,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不仅仅是给钱给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参与进来,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文明乡风,把整个农村发展建设带动起来。三要体现在效益上。投入要有产出,行动也要讲效益。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社会效益;既要讲求眼前利益,也要讲求长远利益;既要讲求有形的效益,也要讲求无形的效应。切实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使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
3.强化投入机制,突出多渠道筹资。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用好财政资金、争取上级资金、挖掘乡村资金、吸引民间资金、鼓励农民投入”的新机制。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分级建立专项资金,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二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兴办农建工程;三要整合专项资金。在财政财力有限、自身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加强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安排使用。对各种农业、水利、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资金,在投入渠道不变的情况下,整合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四要发动群众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采取“组织群众议、申报项目批、针对项目用、民主理财审、财务公开看”的办法,引导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村建设。通过政府资源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情。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4.强化信息交流,突出狠抓薄弱环节。主动加强与横向、纵向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加强信息收集报送,加强各项工作衔接,努力减少工作空隙和薄弱环节,切实形成合力,推介典型做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正视问题,找准差距,紧紧抓住薄弱环节和重难点工作集中,攻坚破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5.强化基层民主管理,突出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使农民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管理民主,始终坚持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来疏通、拓宽民主渠道,通过改进领导和工作方式适应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要求,支持村委会及其它村组织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自觉维护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一事一议”等制度,规范农村民主议事程序,逐步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新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围绕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村委会、党员、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六大员”等实用人才、老年协会、农民群众等八个方面作用的建设,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