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办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泉州市2005~2010年农业资源区划发展规划》(泉政办〔2005〕49号)、《泉州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06—2010年)》(泉政文〔2005〕355号)以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农计办〔2005〕16号)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开展农业区划,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促进农村环境改善”这一工作主线开展工作,基本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取得较大成效。
一、2006年工作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农业区划系统工作人员积极应对、主动工作,发挥优势、上下联动,瞄准切入点、争创新亮点,切实发挥其独特的农业区划、区域规划、项目示范和信息服务等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我市“三农”工作服务,为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1.加强检查指导,推进整体工作。2月,市政府副市长、区划委主任洪泽生签发了《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关于2006年度泉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意见》。随后,晋江市、永春县、惠安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印发了本地年度工作意见;2月21-23日,按照《泉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绩效考评办法(修订)》,对各县(市、区)2005年度农业资源区划工作进行了检查和考评;6月8日,召开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座谈会,传达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座谈精神,交流上半年工作情况,布置下半年工作,表彰2004、2005年度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2.配合开展龙眼产业化发展工作。一是支持晋江市龙湖绿萌综合开发农场建立龙眼品种资源区划观察园。今年新引进18个龙眼品种,总品种数达到30个,指导做好常规品种挂牌、观察记载和分析评价工作,为我市开展龙眼产业化和基于“3S”技术的龙眼品种精细区划服务。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柯冠武研究员在参观指导品种园后指出:“龙眼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是发展龙眼生产的基础性工程,它将为龙眼品种合理布局、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生产实际出发,在县级单位建立品种观察园,研究设置内容合理,方法严谨,这在泉州仍至全省可属首创”。二是参加龙眼产业化相关工作。组织到洛江、惠安、泉港检查督导龙眼产业化示范企业和承包大户的生产管理,参加全市龙眼产业化工作现场会、泉州龙眼(上海)展销会筹备会、龙眼产业化示范企业扶持项目评审会、龙眼秋冬季生产管理现场会等有关会议,加入市龙眼行业协会;三是派员参加9月1~3日在上海举办的泉州龙眼(上海)展销会,配合做好展销会后勤工作。
3.加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根据《泉州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组织验收2005年农业资源可持续示范项目工程,提出综合开发利用沼气及技术改进的建议;二是精心准备全市沼气综合利用参观现场。3月份,市政府洪泽生副市长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在参观农业区划部门实施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项目——晋江市紫帽红霞牧场时说,农业区划部门策划、扶持的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很成功,很有意义,要好好总结一下,大力推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泉州市人大洪辉煌副主任、省农学会吴建华会长等领导到现场参观指导时,也对该模式利用有限资源和农业弃废物发展持续高效循环农业给予充分肯定。三是对今年申报的循环农业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论证,实施“生态家园”系列项目工程。重点做好永春县蓬壶镇循环农业“8341”模式示范、龙湖绿萌综合开发农场龙眼产业化、沼气产业化、区划精细化与乡村清洁行动“四结合”模式示范、南安市山外山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项目等“生态家园 富民工程”、驻泉某部副食品生产基地物能循环示范项目“生态家园 拥军工程”以及若干“生态家园 惠民工程”示范点,并以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办和财政局(科技局、支前办)名义制竖标志石牌,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循环农业。同时,通过梳理发展思路和“模式包装”,项目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并从新的侧面和渠道争取其它扶持项目和资金。各县(市)加大投入力度,如晋江市投入项目配套资金12万元。8月下旬,省农业区划委办公室蔡春继副主任来我市调研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并亲自向被列为2006年省级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示范项目——桂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紫岭基地授牌。9月份,清华大学学生考察团在永春县、蓬壶镇政府领导陪同下考察蓬壶镇循环农业“8341”模式示范项目时,对我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发展持续高效物能循环农业十分赞赏。
4.完成《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与应用》评审与报奖工作。配合市科技局召开了《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评审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成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指导农业生产、服务农民建立了有效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S”技术在农业精细区划研究中的成功应用,为全市乃至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资源调查、区域布局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范例,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成果荣获2006年度泉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时隔15年来我办获得的第二个科技进步奖项(1990年《泉州市综合农业区划》曾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强与省气象科研所的技术合作,关注永春枇杷的生产情况,尤其是受冻情况,及时对《永春枇杷精细区划》成果进行验证、跟踪。
5.继续建设泉州市农业区划信息数据库和项目库。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泉州市农业区划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二期工程。按照市农业区划办、财政局印发的《关于建立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库及组织申报2006年度项目的通知》要求,本办和市财政局农业科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建立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库,完成了2006年度项目申报工作。
6.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一是同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调研组,到南安市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关于南安市五个典型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和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出谋献策。该报告发表于《改革与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并入选由朱明市长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泉州发展研究》一书;二是配合市农业局开展农业“走前列、新突破”课题调研,提交调研报告《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泉州农业“走前列”的发展步伐》的初稿,提出“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农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消化创新、发展外向型农业,致力集成创新、发展循环农业,致力原始创新、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三是开展泉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根据闽农区划〔2006〕15号文件公布,我办报送的《泉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获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县(市)区划办同步开展此项调研,同时获奖的还有晋江市(三等奖),石狮市、永春县、惠安县(优秀奖);四是编制《泉州市“十五”期间农业资源状况报告》。收集整理“十五”期间我市农业资源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评价“十五”期间我市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分析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各地同步开展此项工作,永春县充分发挥区划委成员单位的作用,在编制“十五”期间农业资源状况报告过程中,组织召开县农业区划委成员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五是配合上级开展相关调研。为配合全国农业区划办制定《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十一五”规划》,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向国家办和省办报送《农业资源区划“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开展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规划意见。晋江市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根据闽农区划[2006]6号文件精神,组织填报《福建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作物优化布局咨询服务系统》项目建设有关数据材料;六是参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防灾减灾调研,提交调研报告《开展农业资源区划提高农业防灾水平》,入选2006年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论文集,并在《中国农学通报》正式发表。参与市人大组织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调研活动,提交《推广沼气技术 发展循环农业》调研报告;七是各县(市、区)农业区划办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开展相关调研规划工作。如永春县开展“全国柑桔产业带动态监测评价研究”课题调研工作,撰写《永春芦柑产业带动态监测评价研究》,并及时报送省、市办。开展芦柑调研,撰写《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推进永春芦柑产业化进程》已收入《农业科技创新、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并发表于《中国农学通报》。配合县政协开展调研、撰写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等调研文章被刊登于《中国政协报》、《泉州通讯》、《泉州农业资源区划》简报、《永春调研》等刊物上;晋江市完成《晋江市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研究》和《晋江市发展都市农业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探》,并与该市老促会联合开展《晋江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工作,形成报告材料,报送晋江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安溪县根据《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安溪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的通知》的部署,在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的支持和帮助下,着手开展了安溪茶叶、油柿、龙门茭白、长坑淮山、湖头米粉等9种主要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调研和规划工作。撰写的《以市场为导向提升茶叶品位——安溪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初探》入选2006年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论文集,并在《中国农学通报》正式发表;德化县组织编制了《德化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0年)》、《海峡两岸(德化)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德化县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06—2010年)》、《德化县茶叶生产规划的意见》,并经县政府印发实施。
7.开展农业区划宣传工作,提升区划工作效应。一是全年共印发《泉州农业资源区划》简报20期,进一步促进了工作交流;二是通过泉州农业区划信息网、泉州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和国家、省市级刊物,积极撰文投稿,以“规划先行 服务三农——农业区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题,在泉州《侨乡科技报》(2006年11月23日,第14-15版)设立专版报道,多方宣传我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三是开展近年来农业区划成果资料整理、汇编工作,编撰出版了《泉州农业区划简报汇编与成果资料摘编(2002~2005年)》(35万字),市农业局王春金局长为该书作序;四是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农业区划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实践和展望》(7.5万字)由福建海风出版社正式出版,泉州市政协林荣取主席、市委龚清概副书记等领导为该书题词,市政府洪泽生副市长为该书作序。此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心、支持农业区划工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各地深入开展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也将起很好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五是晋江市农业区划办编印《晋江市农业资源区划25年(1980~2005年)》一书,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市长杨益民为该书作序。惠安县农业区划办编撰《惠安县农业区划资料摘编》;六是组织论文参加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其中《开展精细农业区划 促进农业区划工作“三个转变”》被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评为优秀论文——“优秀奖”。
8.参加各种培训考察活动,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一是组织参观在南安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中心召开的6·8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展洽会;二是组织区划系统干部到三明市、永定县、梅州考察学习。与三明、永定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及今后发展思路,并实地参观了三明市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示范基地和永定养蜂协会工作,对促进我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向纵深发展有积极意义;三是组织部分规模农林示范场考察厦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部分示范场负责人在接受泉州市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参加这次考察,很有意义,厦门、漳州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对于我市一些农林场很有借鉴作用,增加了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信心。派员赴台考察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四是应市科技局邀请,我办陈德利同志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在德化县三班、龙浔镇召开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论证会议;五是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组织农业区划系统干部参加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厦门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区划、资源可持续利用”培训班,派员参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在吉林召开的学术年会,组织参加公务员普通话培训与考试、泉州市沼气技术培训等,着力提高农业区划干部自身素质;六是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积极报送《“做时代先锋、为党旗增辉”——市直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事迹展》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农业区划工作的新业绩、新风貌。撰写两篇论文参加市直农办系统党委组织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文活动”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七是积极参加市农办系统岗位练兵活动。经评比计有七人次获得奖励,其中一人获办公自动化个人第一名,五人次进入前八名,获奖面在市农办系统中居于前列。
二、2007年工作计划
2007年,我办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根据泉政办〔2005〕49号、泉政文〔2005〕355号和闽农区划〔2006〕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开展农业区划,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展景观规划,推行乡村旅游,增进农民素质提高;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促进农村环境改善”这一工作主线,积极开展农业区划、区域规划、项目示范、信息服务等职能工作,主动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资源、区划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领域做精、内容做深,促进农业持续高效、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和谐发展。
1.加强工作部署和检查指导。年初,由市农业区划委印发2007年度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意见,组织对各县(市、区)2006年度农业资源区划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计划上半年召开全市农业区划委员会成员会议,宣传农业区划工作,研究和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重大决策和任务,参观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点。
2.继续实施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组织验收2006年度农业资源可持续示范项目。扶持建设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系列示范项目——“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项目(规模农场)、“生态家园拥军工程”示范项目(部队后勤基地)、“生态家园 清洁工程”示范项目(食品加工企业)、“生态家园 惠民工程”示范点(生态农居),并以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名义授牌,通过示范,加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推广工作,带动我市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有条件的地方可召开循环农业工作现场会议,可同农业综合开发、发改委、科技局、环保局等单位开展项目协作。
3.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及开展新农村景观规划试点。开展休闲景观资源和休闲农业企业专项调查,筹备成立泉州市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实施2-3个休闲农场或新农村景观规划试点,探索“拓展景观规划,推行乡村旅游,增进农民素质提高”的新途径,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可同旅游部门开展项目协作。
4.开展相关调研工作。调研编制《泉州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报告》;向市科技部门申报课题,组织开展循环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评奖活动;完成《泉州市农业资源区划25年(1980~2004年)》,提交市农业区划委技术顾问组专家修改补充。各地可开展布局规划或调研论文汇编工作,同政协、科技、科协等部门开展联合调研。
5.配合开展龙眼产业化发展工作。继续在晋江市龙湖绿萌综合开发农场开展龙眼品种资源区划观察,为开展基于“3S”技术的龙眼品种精细区划服务。计划继续引进龙眼新品种,加强观察园管理与观察记载,筛选、培育适宜区域种植的龙眼品种。配合市农业局开展泉州市龙眼品种资源调查。
6.开发完成“泉州市农业区划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第一、二期工作基础上,进行SQL Server数据库格式转换,形成矢量图像成果,提交项目成果,迎接省级验收。
7.开展相关培训和考察活动。选派市、县两级区划干部到有关培训中心、高校或科研单位参加农业规划和信息技术等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8.完成领导和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