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建筑是城市的语言,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是闽南传统建筑鲜明的特色,泉州在闽南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几年,我们注重培育传统工匠,让传统技艺有人做、懂得做、做得好,让市民、游客都来体验建筑“烟火气”。主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是引导入行,解决传统技艺传承动力问题。一是集中展示。成果展示是最好的宣传,我们在古城、五店市、梧林等历史文化街区,在侨厝、祖厝宗祠等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最大程度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元素,打造成为“活着的传统营造技艺博物馆”,多次登陆央视向全国展示。在修缮过程中,培育了一批传统技艺传承人。二是总结编撰。我们组织总结提炼传统建筑特色、技艺,编撰出版了一批传统建筑系列丛书。目前正在编制《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指南》,届时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片,介绍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营造工序等内容。三是扩大需求。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中,我们对传统工艺提出要求,鼓励采用中西合璧、红砖白石、燕尾脊等建筑风格,以及彩绘泥塑、剪瓷、石雕、木雕等装饰艺术,让传统工艺有需求、工匠作业有市场、文化传承有空间。
第二是名匠指导,解决传统工匠传承难问题。一是评选“带头人”。我们对全市174名传统建筑工匠建档,连续举办两届“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评选活动,共评选出45名“名匠”,其中9名被评为省级第一批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今年,我们还将持续开展名匠评选活动,并推动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二是设立“传习所”。支持古建企业、鼓励建筑非遗传承人设立技艺传习所,全市累计公布古建筑修缮施工企业名录519家、设立大师传习所67个。今年我们还将筹建5个市级大师传习所,并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我市有建筑方面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的数量也是全省最多;泉州木雕、石雕传统营造技艺在闽南地区领先示范,营造技艺传习所、大师工作室的做法得到住建部的肯定。
第三是强化培育,解决工匠资格认定难问题。一是校企培养。引导黎明职业大学、惠安县开成职专等职业院校设置古建专业,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订单式”培育机制,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开设6个校企共建教师工作室,引导将建筑工艺设计等实践性强的技能带到项目实地教学。二是职称认定。今年,住建部两次到泉州调研传统工匠发展情况,调研过程中,我局全力争取试点,即参照人社部门的技能等级岗位考核,由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相关院校、传习所等作为职业能力鉴定站,对传统建筑工匠进行鉴定考核,认定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