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泉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政策解读
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05-31 18:30 阅读人数:1

  

  一、制定背景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2020年底,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1.2%,居全省前列,超额完成“十三五”既定的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是泉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彰显价值引领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培养公众科学理性思维,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促进融合发展。

  二、文件依据

  (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

  (四)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

  (五)《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2〕13号);

  (六)《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七)《中共泉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泉州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泉委振兴组〔2020〕7号);

  (八)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泉州2030”行动规划》的通知(泉委发〔2018〕11号);

  (九)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泉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十)《泉州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6%,居全省前列。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现象得到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得到日益满足;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全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科普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发展大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四、主要内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对福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大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提升行动、“五项”重点工程。

  (一)“五项”提升行动

  1.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夯实人才基础。

  2.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

  4.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二)“五大”重点工程

  1.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2.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3.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围绕构建科普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城乡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4.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

  5.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进一步拓宽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交流。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科学素质建设的领导,调整充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列入各县(市、区)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

  (二)优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协作共建机制、科研科普相结合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社会动员机制。

  (三)落实经费保障。将科技教育、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投入水平。各成员单位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