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福如“泉”涌|济困助学 弱有所扶 让困难群体共沐阳光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2022-10-18 15:29 阅读人数:1

  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往往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行动上。过去十年,泉州的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聚焦残障人士、困难学子等弱势群体的难点痛点,加大力度提供诸多切实有效的帮扶救助,力求实现困有所助、弱有所扶,让弱势困难群体同享社会温暖。

  这十年 我见证

  “孩子能够听到了,人也变自信了”“参加训练营,学会生活自理,生活有了滋味” “这笔奖学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他们有听障儿童,有残障人士,有困难学子,他们的生活一度蒙上阴霾。多年来,在政府和各界的帮扶或救助下,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大变化,洒满了阳光。

  康复训练还可享补助 听障孩子听见了世界

  如果不是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大家很难将对答流畅的珈珈(化名)与听障人士联系在一起。珈珈来自安溪,上小学六年级,两岁半时被诊断为重度听力障碍,这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

  “经过多方打听,我们从残联了解到,听障儿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可以正常回归到社会的,并且还可以享受政府康复补助。”珈珈的妈妈张女士说,2014年11月,珈珈佩戴助听器之后,来到泉州市启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踏上了听力语言康复之路。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从不会听声音到能够理解声音,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简单沟通,每天都在不断进步,人也自信起来。康复训练一年后,珈珈就融入普通幼儿园进行学习生活。

  张女士说,自己家庭不富裕,幸好残联有相应的补贴扶持政策,给他们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珈珈虽戴着助听器,但由于及时接受语训,如今学习、生活都很顺利,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在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方面也很突出,还曾获评安溪县“新时代好少年”。

 

优化教学课程,提升听障儿童回归正常教育的适应能力。

  从学员到同侪教练 回归生活重拾希望

  坐在轮椅上,通过手中的遥控设施,下楼出门;在轮椅前面加个车头,邀上三五“伤友”,一起出门逛街,真正实现了“独立生活、参与社会”……他就是泉州市第二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的学员仇炳强,同时也是第三期、第四期训练营的同侪教练。

  从2021年开始,市残联举办了四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每期招收学员15名,进行14天的封闭式训练,从吃、住到培训全免费,已成功帮助60名脊髓损伤者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

  今年46岁的仇炳强,2009年因一次意外受伤,一直待在家中。后来在残联的建议下,经家人鼓励,他参加了训练营。通过14天的学习,他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技能,逐步恢复信心,走出家门,享受户外生活乐趣。

  “同是‘轮椅族’,我比其他医生、康复师更了解‘伤友’。我用过来人的经验鼓励、帮助、指导其他伤友们,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训练营教授的技能,感觉很开心!”如今已是一名训练营的同侪教练,仇炳强笑着说。“如果‘伤友’一直待在家中,生活上依赖家人,会成为家庭的一种负担。参加训练营,学员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和轮椅操控技能,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帮助家人做家务。”

 

脊髓损伤者参加训练营,学习生活自理技能。

  接受资助圆求学梦 学有所成也来助学

  “在我家最困难时,因为工会的金秋助学项目及爱心人士的帮助,我才能顺利上学。滴水之恩,我铭记在心,现在我有能力回馈社会了。”泉州市民小彭告诉,几年前因父亲患病,家里经济困难,她的大学学费没有着落,是泉州市总工会的金秋助学活动托起她的求学梦。在爱心人士结对资助下,她顺利就读至研究生毕业,而今在深圳一学校任教。今年泉州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还未启动时,小彭就主动打来电话,委托工作人员帮忙寻找一名合适的受助对象,想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

  记者从泉州市总工会了解到,受资助的学生通常有个共同点——勤奋刻苦并且怀有感恩之心,和小彭一样在学有所成之后走上助学路的人并不少见。有的走进社会后将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出,有的毕业后连续多年坚持捐款献爱心,大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参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办实事 暖民心

  救助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近五年来发放救助金超1.2亿元;加大残疾人辅具补助力度,三年多来共为5000多名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具5910件,发放补贴资金880多万元;开展金秋助学行动,近十年来资助困难学子12000多人次,发放助学金近3900万元……一项项惠民利民举措的落实,成就泉州帮扶弱势群体的温暖之路。

 

金秋助学圆困难学子求学梦

  器具升级更舒适 补贴叠加暖人心

  最近十年来,得益于科技发展,辅具适配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泉州残疾人辅具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下肢辅具的材质升级,到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再到个性化的3D打印定制,可以说近十年来,康复辅具有了极大的变化。”在泉州经营假肢矫形器公司的张曲波介绍道,比如组装式的下肢辅具,材料由原来的木头、铁,更换为更加轻便、安全的钛合金,控制系统方面则由原始的弹簧、液压控制,升级为智能化系统,操作起来更便利。“随着电脑科技的运用,甚至能够实现3D打印量身定制,这样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也能让使用者更加舒适。”

  “此外,政府的补助不仅标准提高了,而且改变之前的统一采购配发制为残疾人自行购买再凭票来核销的补贴制。”他表示,这种补贴政策让残疾人可以自由选择辅具产品,更加精准、实用。

  据悉,泉州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市级残疾人辅具补贴实施方案,每年额外投入专项资金,选取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两类辅具进行叠加补贴。2021年,市残联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辅具服务站,为残疾人及有需求的伤病者开展辅具回收、维修、借用等服务。三年多来,共为5000多名残疾人适配轮椅、矫形器、助听器等基本型辅具5910件,发放补贴资金880多万元。

  推行全面康复模式 助听障儿童回归社会

  作为泉州市残联主管的民办非营利性机构,泉州市启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要承担全市残疾聋儿康复治疗、语言训练、康复研究和残疾预防工作指导等职能。

  陈文龙从2009年至今一直在该康复中心工作,每年他和同事都会接收一批批听障儿童,也会欢送一拨拨经康复训练可融入社会的儿童。从2012年至今,在中心接受语训的儿童大概有1800人次,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90%以上的儿童能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

 

诸多切实有效的帮扶救助,让残障弱势群体感受社会的温暖。

  从业十多年,他感触最深的是,政府的康复补助标准提升了,如今每个孩子平均每年可获得1.7万元-2万元的补助;政府的宣传力度大,家长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意识越来越强;教学层面上,原先的理念是以听说为主,后来大力推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的康复教育理念,各类课程进行全面优化,大大提升了听障儿童康复后回归普通教育的适应能力。“孩子最终要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开展的社会性融合活动也越来越多。”陈文龙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助残服务,十年来走入该中心的志愿者有3000多人次。

  据悉,泉州市儿童康复救助标准从2013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8万元(贫困残疾儿童2万元),救助年龄也分别从0—6岁扩大到0-17岁。近五年泉州市共救助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11765人次,发放救助金1.238838亿元。

  资助标准持续提高 结对助学精准帮扶

  小刘是泉港区总工会的工作人员,从2011年开始负责金秋助学项目。走过十年助学帮扶路,令小刘欣慰的是,热心助学的队伍不断壮大,当中有个人,也有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机构,助学氛围越发浓郁,很多困难学子因金秋助学而圆了上学梦。

  “十年来,助学申请量逐年下降,我们很开心,说明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困难群众少了。”小刘说,早些年申请助学的学子一年有三四百人,受制于助学金的筹集渠道有限,资助金额相应就少。近两三年,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申请人数下降了,加上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资助标准更是提升了。

  “对困难家庭来说,上大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家庭支出,我们扶一把,这个孩子、这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就大了。”小刘说,她曾遇到一个家庭有3个孩子同时上大学,面对这三笔学费,父母心急如焚。工会得知此事后,迅速帮忙申请助学金,学费很快有了着落,三个孩子开心地上学去了。几年后,已参加工作的他们还特意到工会表示感谢。

  据悉,泉州市总工会发起的金秋助学活动,近十年来共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12000多人次,发放助学金近3900万元。为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市总工会适时提高助学标准,对就读大专及高等职业院校以上的帮扶对象,助学标准从2018年的3500元提高至最高8000元。同时,大力推动爱心单位(人士)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结对子工作,鼓励各县级总工会利用片区内的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