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岁时民俗
泉州端午习俗记忆
来源:泉州晚报 2010-06-17 08:35 阅读人数:1
  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贯通,让闽南一带的文化传统显得厚重且纷繁。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如此,既有中原地区习俗的身影,又有自身特色的风情风貌,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吃碱粽、煎粿、划龙舟等习俗,至今依然是泉州端午节的“保留节目”,但也有一些辟邪去秽、保健护身的端午习俗,随着年岁的流逝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它们慢慢消失或淡出了泉州人的视野,停留在老人们的记忆和地方文史资料、书籍中,年青一代已鲜有人知。本期《温陵志》将带您走一趟端午民俗的怀旧之旅。 

  炒午时盐 

  悬挂“五瑞”薰烧艾叶饮雄黄酒系挂香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合百药。”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入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悬挂“五瑞” 

  端午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这一风俗,在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也有记载:“端阳……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  

  薰烧艾叶 

   在农村,家家户户生起火炉子,关闭门窗,把苍术、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焚烧,烟熏满室,使其发出强烈气味,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在以前,这是一种室内消毒的方法。 

  饮雄黄酒 

  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这天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记载:“端阳……饮雄黄酒,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儿则擦其鼻。”写的就是端午泡、饮雄黄酒的习俗。 

  因雄黄有杀菌功效,酒有挥发性,不论饮用、涂抹或让其慢慢挥发,都有一定杀菌效果。取少量雄黄泡于酒中,少量饮服;或加入少量朱砂,再用毛笔涂于小孩的手心、脚心,并在小孩额头上书写“王”字,即盼望小孩能成长得像生龙活虎一般。  

  系挂香袋 

  还有一种和小孩子相关的端午习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仔”,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挂于胸前,以驱除瘴气,有益健康。 

  沐浴兰汤 

  “五月节,律垢浃”,这在民间诸多节日之中,可谓别具一格。 

  端午节时令已由深春转人仲夏,地气渐温,家庭主妇于中午之时,汲取井水或烧煮蒲艾汤,为儿童沐浴洗涤。而青少年及壮年男子,也于是日齐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据说此日沐浴,夏天不生痱子。 

  沐兰汤之俗,来自《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但根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端阳……沐兰汤。”在泉州,这一习俗早已简化为一般的沐浴了。 

  “练枪星” 

  据有关泉州民俗书籍记载,在晋江内坑的亭顶村,至新中国成立前尚流行着一种名叫“练枪星”的端午风俗。 

  每年端午节,村中家里有老式鸟枪的,都会带着枪到村后的“后壁埔”,以前这个地方长有许多大树,村民们选定一棵大树,在树干的适当高度上,涂上海碗大小的赤泥浆,再在中间安上一片榕树叶,即做成一个简朴的圆形枪靶。所谓的“练枪星”,就是这种简单而别致的射击表演,让端午节过得十分热闹和过瘾。该村的“练枪星”风俗,在泉州算是独一无二的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