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岁时民俗
泉州端午节民俗
来源:东南早报 2010-06-11 08:20 阅读人数:1
 

  一、煎堆补天

  泉州民间有“煎堆,可以补天”的说法。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据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它反映了泉州人希望风调雨顺、期盼有个好收成的心理。“堆”,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煎堆”的文字俗写各不相同,经考证,最普遍的俗写是 “煎堆”。

  二、水上捉鸭

  每年的端午节下午,晋江安海都会表演水上“捉鸭”。船上平伸一根笔直的长杉木,用油把杉木涂得溜滑。参赛者必须走到末端打开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许多参赛者还没走到末端,就掉进水里,引来阵阵笑声。该活动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三、海上泼水节

  “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是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产物,也是中国惟一的海上泼水项目。据介绍,古渡蚶江在宋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明清时发展成泉州重要贸易港口之一,与台湾鹿港对渡。史料显示,每年端午节,海峡两岸群众身着盛装,在海上竞舟泼水,场面十分热闹。两岸人民年年举行海上泼水节,交融情谊,逐渐形成独特的传统民俗。

  四、“嗦啰嗹”

  泉州城乡及安海还有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叫“采莲”,又称“嗦啰嗹”。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是日清晨,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颠,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动作滑稽,格外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行压阵。采莲队伍在“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嗦啰嗹哪,啰嗹哩啰嗹啦……”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游街串巷。“铺兵”挨家挨户舞旗拂扫,驱邪求安,主人要礼施红包,并燃放鞭炮送出门,提花婆则回送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这表现了乡民们祈求农业丰收、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写午时联

  泉州民间有贴端午节联习俗,名为“午时联”。纸用黄纸,一尺外长,两三寸阔,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贴联的位置仅限于厅门上,张贴的时间在正午。“午时联”常用联语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等,这种民俗现已消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