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岁时民俗
重阳节的起源
来源:东南早报 2009-10-23 08:40 阅读人数:1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古代,重阳被认为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农历三月三)、清明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游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上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