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历史文化 > 历史沿革
矗立于图画中的泉州府古牌坊
来源:市旅游局 2016-09-13 10:28 阅读人数:1
  张和平当年笔下的急功尚义坊矗立于村落民居之中
  ▲急公尚义坊如今孤零零地立于古道旁
  画作《小山丛竹坊》
  小山丛竹坊现址在市第三医院内
  张和平先生正在展示他的画作
  画作《五经进士坊》
  画作《乐善好施坊》
  画作《绩光铜柱坊》
  画作《朋山旌节坊》
  画作《陈军门墓道坊》

  历史上的泉州古牌坊数以千计,如今这些牌坊大多已湮灭;画师张和平在几十年间用画笔记录下了老泉州街巷、文物的变迁,其中就有十几座泉州及附近的牌坊;这些鲜活于画面上的古牌坊,带我们领略了那穿越千载岁月的沧桑与荣光——

  当张和平先生打开他的画夹时,我们屏住了呼吸。

  画夹内的白纸上是一座座活灵活现的素描牌坊,或朴素大方,或雍容华贵,或线条舒朗,或气派不凡。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无法在现实的大地表面上寻觅到踪迹了,可当它们以一种图画的形式,矗立于白纸之上时,我们的耳畔还是仿佛听到了它们跨越亘古的呼唤。是牌坊,也是传奇,那些壮丽的雕刻、古意的构图和苍遒的书法,坚实地铺设了一条通往古代的记忆之路。世情冷暖,历史功过,是是非非,在简约的线条之中,都找到了淋漓畅快的倾诉。

  “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在泉州市区的大街小巷中写生。”张和平告诉我们,“把老街、古巷、楼宇、寺庙、草木、文物等,都记录于我的画笔之下,古牌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么做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保留些许城市原始的记忆。”

  古代泉州府树牌立坊数以千计,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当时泉州古城内外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5座。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又增至200座以上。上个世纪50年代,泉州老城区还保留有大、小牌坊几十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

  正因为现在古牌坊存世量极少,更显出张先生这些“炭笔记录”的珍贵。借由它们,我们依稀还能辨认出当年苍烟落照中那些屹立于街头巷尾的古牌坊的伟岸身姿,感受祖辈功绩品行穿透时空带来的深远意味。

  急功尚义坊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急功尚义坊立于泉州凤山麓古道街东,是泉州市区现在仅存的惟一一座大型古牌坊。它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旌表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八世祖李森赈灾行善的义举所建的。李森是安溪人,明天顺间(1457—1464年)任源口可巡检,一生乐善好施,乐于公益事业。在安溪剑口渡、莆田江口等处造桥近30处;在泉州府修葺东岳庙、元妙观,助修福州芝山寺等,声闻闽中。又赈苏州府灾、率众平寇乱,朝廷旌为“尚义”。清康熙年间,裔孙李光地以李森赈饥、平寇事上奏,钦赐“急公尚义”匾额。

  “急功尚义坊就是我的‘启蒙恩师’,”张和平先生笑着说,“它是我画的第一座牌坊,我在十几年间曾画了无数次这座老牌坊,从各个方位去画它,从各个细节去揣摩它。”

  急功尚义坊为三重五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是用花岗岩、辉绿岩筑砌的。从张和平的画上,我们看到,该坊面宽三间,飞檐以滚浪形式展现。在一些细节图上,还能看到坊上匾额石刻“急公尚义”,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赐李森”,据说为康熙御笔。

  “牌坊有云墩雀替、额坊、楼柱,斗拱相嵌入榫,花板上有人物典故图案,斗拱与次楼顶之间还有虎豹狮象等各种兽刻……”张先生介绍说,他最早画急功尚义坊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这座古牌坊的两边皆是民居、店铺,坊下人流不息,热闹非凡。而今,我们再去凤山古道时,只看见急功尚义坊孤零零地站于一片荒野中,似乎在层山叠峦之间闭目养神。

  陈军门墓道坊

  在洛江区双阳镇南山一带,有一座明代的陈军门墓(“军门”在明代是对总督或巡抚的称呼),墓主身份不明。墓坐北朝南,南北长62.5米,东西宽65.4米,墓室为三合土结构,早年曾被盗。墓前有一石坊,原为四柱三间,后仅存二间。

  张和平第一次见到陈军门墓是在1987年,当时墓还没被盗,只是墓道坊的一根柱子倒塌,横卧在地上。“当时整座墓区几乎保存完好,墓前最底层是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与一对石马,再上去一层,有石将军和石文臣左右互视,中间有望柱、门神。而墓道坊上有两个葫芦,两只石狮子,地上还有一对石狮子,应该是自然掉落下来的。墓区东南侧还有摩崖石刻‘君恩山重’一方,字体似为楷书……”

  可当他1998年再次来到这里时,却看到墓前一片狼藉,石门神和石羊各丢失一座,石将军和石兽们东倒西歪。张和平于是提笔画下了当时场景。“这墓道坊原来是四柱三间,四条柱子都是笔直的长方柱,中间有圆柱横梁,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只可惜上面没有文字加注,使我们难以发现这位墓主陈军门究竟是何人。”从画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只石将军半躺在离墓道坊不远的地上,“据说,当时窃墓贼要把石将军载走时,被附近村民发现了,结果丢下石将军就跑。”

  五经进士坊

  在南安市丰州北郊泉永古道上也有一座古牌坊,这是清代雍正年间,为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所建的钦定五经进士孝子坊。该坊一坊二匾,正面上书“五经进士”字样,背面写着“孝子坊”字样。用砻石打制而成,分为上下层。

  在张和平先生的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坊是双柱双层结构。正面坊顶左右有双狮装饰,中为“钦定”石牌;下面牌匾阴刻着“五经进士”四个大字,两旁有文臣装饰;下层石垛刻有铭文“雍正甲辰殿试二甲进士累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陈大玠”字样,吞龙横梁上有双龙戏珠浮雕,两边坊柱上刻有楹联一对。张和平甚至把整对楹联全抄写在画里了。

  背面孝子坊与正面五经进士坊在结构上是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孝子坊没有文臣装饰,而加刻铭文;坊柱上的楹联也不一样。

  小山丛竹坊

  小山丛竹坊是泉州老八景之一,现址位于鲤城区模范巷的泉州市第三医院内。该坊原为三间四柱冲天式,今仅存一间二柱。据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后人思恩,即在其“种竹建亭,讲学其中”的地方,以朱熹手书刻石、立坊以作纪念。坊旁原有唐进士欧阳詹的祠堂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圆寂处——晚晴室。

  张和平于1996年画了一张小山丛竹坊的图画。画面上的古牌坊外观显得十分“清淡”,两根坊柱加上两根横梁,中置一块朱熹手书的“小山丛竹”牌匾,几乎就是全部了。除此之外,坊柱顶上挂有两个宝葫芦,而横梁下的角替雕有水云状纹,坊柱底下另设有夹杆石。

  有趣的是,张先生画画时,也觉得画面太素了,正巧见附近有两只农家鹅在悠闲漫步,于是信手拈来,放在了坊下,倒使整幅画多了一丝“鹅趣”。

  朋山旌节坊

  上个世纪90年代,张和平有一天曾陪几位朋友去逛朋山岭,领略泉州历史上的十大景之一“朋岭留云”。在山上时,无意间发现山中有一座挺大的牌坊,他慌忙拿出纸来草草画下。后来据附近村民称,那是位于后花园乡的一处旌节坊,离牌坊不远处还有一座半岭亭。

  “这个旌节坊结构也比较简单,四竖三横,竖柱都是方形的,而横梁全是圆柱,横梁上有些许纹案。”张和平称,“后来听说这牌坊有损毁”。

  我们在道光版《晋江县志》中发现了一座朋山岭旌节坊的记载:“为陈方嘉妻杨氏立。在四十一都朋山岭后花园乡大路。土名崎峰峦,是其葬处。”但是否就是张和平所见这一座,尚未知晓。

  凤山钟秀坊

  同安,古时曾隶属于泉州府,所以张和平先生也数次前往同安,画下了多座同安牌坊的模样。凤山钟秀坊就是其中之一。

  凤山钟秀坊是一座科举坊,横跨在同安通泉州的岳口古道上。这座修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牌坊是为成化举人洪敏而立。

  在张和平1992年绘制的一张画作上,清楚显示这座古牌坊为重檐仿木结构,面阔三间,四条大柱为圆形石柱,整座结构以石榫嵌合,完好无缺。在楼顶两侧有鲤鱼化龙雕塑,正中是“大明”石牌,庑殿顶瓦,在横梁之间悬挂牌匾“凤山钟秀”,简洁大方。在画画过程中,恰好有两个农村放牛娃骑着水牛从坊下经过,也被录于画中。

  绩光铜柱坊

  位于同安洪塘乡顶溪头村的绩光铜柱坊,是康熙年间为靖海侯施琅建立的德政坊。“绩光铜柱”名称源自东汉马援统兵平定交趾,立铜柱以纪功的典故,寓意表彰施琅统一祖国、善治台湾的政绩。

  “这座坊坐南朝北,石构,四柱三开间。”张和平指着自己1991年画的绩光铜柱坊图为我们讲解,“明间为双层楼阁,鸱尾重檐。顶层正中嵌置饰有镂空蟠龙纹的‘恩荣’题匾。正面匾额横镌楷书‘绩光铜柱’,下坊板镌施琅生前所获官阶爵禄,横架梁上有双龙火珠纹饰。梁上还有浮雕大舜耕田、太公钓鱼等人物图像。坊柱方形,四柱基部前、后各附夹石雕狮座一对。” 绩光铜柱坊上的石雕图案令人印象深刻,拥有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

  除了以上所提,张和平还画有青龙巷贞洁坊、贞寿之门坊、乐善好施坊等牌坊。不过他所画的牌坊总数,与古泉州府浩如烟海的牌坊数量相比,犹似“沧海一粟”。泉州府古牌坊留在老市民印象中的其实还有很多,譬如留正“三朝元老”坊、谢光“良二千石”坊、蔡清“理学名臣”坊、黄光生“尚书”坊、黄凤翔“榜眼”坊、梁克家“褒绣”坊、庄夏“忠敏流光,文献济美”坊、俞大猷“昭代名将”坊、黄培松“状元”坊、曾从龙“状元”坊、万正色“宫保提督”坊……但是,这些牌坊大多早已“荡然无存”,随着年月的推移,恐难逃被世人遗忘的命运。或许,只有通过记录和还原的方式,才能拯救属于泉州古城的这部分记忆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