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激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1-04 15:5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分享:

  □吴德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拥有长达3752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海岛数量超过2000个。作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占据独特地位。面对海洋资源开发效率提升、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等发展需求,以人工智能驱动福建海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激活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既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海洋经济涵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旅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通过要素集聚整合和科技创新驱动,有助于推动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激活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福建海洋经济领域融合渗透,催生出智慧港口、智能船舶、数字渔场、海洋环境智能监测等海洋发展新业态。福建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涉海科研机构,在海洋经济诸多领域具备研发实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海洋科创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海洋经济自主可控水平。

  人工智能何以能激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度嵌入各行业领域,成为激活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动力。

  赋能海洋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传统海洋产业如渔业、航运、海洋工程等长期依赖人力与经验,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海洋资源的智能调度、高效管理和高水平运营。例如,在现代渔业中,基于AI的智能养殖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有助于实时采集水质、精准投喂与病害预警,大幅提升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率。

  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构建新型海洋生态。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性技术,更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核心驱动力。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人工智能正加速推动科研进程与产业化落地。在海洋药物研发中,借助AI驱动的分子模拟与化合物预测模型,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从海量海洋微生物样本中识别潜在活性物质,显著缩短海洋药物研发周期。在海洋装备制造方面,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智能装备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有力支持。

  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生态退化等问题,人工智能提供了精细化治理手段。通过构建海洋资源智能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浮标监测、无人机巡查等多源数据,人工智能可对海域使用状况、渔业资源储量、污染物扩散趋势等进行动态评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基于神经网络的台风路径AI预测模型,较传统方法精度显著提升,有助于提前识别和响应海水酸化、赤潮爆发等生态异常事件。

  驱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政府监管模式与服务方式。在海上执法领域,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非法捕捞、违规排污、越界航行等行为,提升海警、渔政等部门的执法效率。在政务服务方面,依托AI客服、智能审批、语义识别等技术,涉海项目审批、渔业许可办理等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大幅压缩了办事时限,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

  以人工智能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面临的问题

  同时,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激活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

  数据基础薄弱制约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其模型训练、算法优化和场景落地高度依赖高质量、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支撑。然而,当前海洋数据采集体系不健全,“海洋数据孤岛”现象突出,海洋关键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和企业,跨区域、跨行业数据整合难度巨大。部分海域监测设备老化、布设密度不足,导致数据采集频次低、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模型对实时性与连续性的严格要求。

  研发能力不足限制智能化升级步伐。尽管我省在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但在面向海洋场景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滞后。一方面,适用于复杂海洋环境的感知技术、边缘计算能力和自主决策算法尚未实现突破。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海洋特色产业的专用AI模型和解决方案缺乏,现有通用算法难以直接迁移应用。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虽有一定研究成果,但产学研协同机制还未理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待有效发挥。

  应用场景碎片化阻碍规模化推广。目前,我省已有部分企业在智慧渔港、无人船巡检、海洋牧场监控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试点,但整体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多数智慧海洋项目停留在示范阶段,功能单一、集成度低,未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发展模式。个别渔业养殖场引入智能视频监控与分析系统,但未与水质监测、投喂控制、病害预警等环节联动,难以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同时,由于海洋产业链条较长,参与主体多元,不同环节间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尚未打通,导致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发挥预期效用。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制约技术落地。人工智能在涉海领域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强大算力、稳定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有力支撑。然而,沿海部分偏远渔村、海岛及远海作业区域5G覆盖不足,光纤铺设困难,通信信号不稳定,难以保障人工智能系统持续、高效运行;边缘计算节点布局稀疏,无法满足近海实时处理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适合海上恶劣环境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智能网关等硬件设备国产化程度低,采购与维护成本高昂,涉海企业普遍难以承受。

  以人工智能激活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路径

  为破解上述问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强化顶层规划、夯实数据基础、加强技术创新、深化产业融合、优化发展生态,加快以人工智能技术激活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努力将福建打造成为全国智慧海洋发展新标杆。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经济的战略体系。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建议将“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纳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布局,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发改委、工信、科技、自然资源、海洋渔业等部门力量,形成政策合力。支持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先行先试,打造人工智能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夯实数据基础,构建统一开放的海洋智能数据体系。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建议整合卫星遥感、浮标观测、无人机巡航、船舶监测等多渠道数据资源,加快构建覆盖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海洋感知网络。加快推动建立省级海洋大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等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依法依规推进海洋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企业和居民基于公共数据创新开发涉海AI应用产品。加强海洋数据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数据确权、交易、安全保护等制度,探索建立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是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建议加大海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投资,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水下视觉识别、海洋声学信号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提升AI系统在高盐、高压、低光照等极端海洋环境下的运行能力。支持开发适用于海洋场景的专用算法模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赤潮预警模型、渔船行为识别模型、海洋碳汇估算模型等。鼓励建设海洋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加强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推动涉海科技跨越发展。

  深化产业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应用。聚焦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旅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现代渔业方面,推广智能养殖监测系统,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鱼类生长状态、病害情况。在港口物流领域,支持建设智慧渔港,集成船舶调度、渔获交易、安全预警等功能,提高渔业管理智能化水平;依托厦门港、福州港等枢纽港,加快部署AI驱动的智能调度系统、无人码头操作系统和供应链优化平台,提升货物吞吐效率与物流响应速度。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推动AI辅助设计与智能制造,发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提升高端海工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发基于AI的个性化旅游推荐系统,整合游客行为数据、气象信息与景区承载力,提供智能导览、预约分流与安全预警服务,提升游客体验与管理效能。

  推动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共赢的海洋发展生态。支持组建“人工智能+海洋经济”产业联盟,汇聚技术提供商、行业用户、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提供AI模型训练、仿真测试、解决方案集成等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支持举办海洋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成果对接会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化闽台涉海合作,着力推动两岸在智慧海洋、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AI技术交流合作。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输出福建在智慧港口、生态养殖等方面的AI解决方案,构建开放共赢的海洋发展新生态。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