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结构调整显成效 转型升级增动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九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21-08-04 21:19 阅读人数: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历尽艰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泉州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泉州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成功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四强,经济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从零星小作坊到逐步构建起行业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奋进历程 

  (一)1921-1949年:原始农业生产为主,工商业零星萌芽 

  随着华侨资本的回流,泉州民族工商企业初步发展,至1926年,泉州地区出现了各种工商企业几十家。19271月,中国共产党泉州地方组织诞生,泉州近代史由此开启新的篇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泉州工商业急速衰败,全市经济濒临崩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泉州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整体生产力弱小,三次产业比例为62.49.028.6 

  (二)1949-1978年:经济基础初步建立,结构调整曲折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泉州以恢复和发展生产、肃清匪特、安定人民生活、建立人民民主的新秩序为首要任务,进入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2.112.125.81953-1957年,泉州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基本完成了对传统私营及个体经济的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4.817.228.0197610,泉州积极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632.828.6 

  (三)1978-2012年:工农业改革加速推进,“晋江精神”传承弘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泉州开启了以农业生产责任制、小商品经济和三来一补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探索。泉州迅速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泉州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1983年,全市2.85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77亿元,比1978年增长31.4%。随着农村农业改革的成功,以城市工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在全市逐步展开,根据侨乡闲房多、闲钱多、闲劳动力多的特点,联户集资率先兴办乡镇企业。到1985年,全市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完成了由一二三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泉州从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泉州工商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4:49.6:31.0,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1998年,泉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51.0%,首次突破50%,逐步走上了工业强市的道路。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晋江调研,对晋江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并在全省推广,提出晋江经验。此后,泉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667.77亿元,1993-2012年年均增长20.4%,占GDP比重由1992年的42.3%提高至55.4% 

  (四)2012年至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泉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迎来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2013年泉州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2018年突破8000亿元,2020年突破万亿,连续22年位居全省首位。与此同时,泉州大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40.6% 

  二、辉煌成就 

  (一)经济格局华丽蜕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泉州百废待兴,产业基础薄弱,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2.4:9.0:28.62020年调整为2.2:57.2:40.6,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农林牧渔业结构优化。百年前,农民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农业生产结构单一,194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5%,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42.8%,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27.3%21.3%。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38.5%,牧、渔业比重分别达27.2%30.5%粮食生产实现供给短缺到高效优质转变。粮食亩产量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18.74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382.3公斤。种植产品结构多样化。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1.1%提高到2020年的46.7%;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2020年,茶叶产量41.83万吨,比1949年增长150.55倍。水产养殖中优势品种占渔业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前,泉州水产业品种较少,改革开放后,全市渔业不断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结构日趋向优质品种升级。2020年,海水产品103.4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98.5%。水产养殖中,牡蛎、鱿鱼、鲷鱼、蛤、毛虾、海鳗等优势品种主导地位凸显。 

  工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百年前,泉州刚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工业多以作坊手工业和从事简单农产品初级加工业的个体手工业为主,生产粗布、烟丝、铁钉等初级工业产品,且产量低下,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2322万元。经过70多年的培育发展,泉州工业逐渐向开放式、集约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传统、重化、高新技术为主的三大板块,建立起涵盖37个行业大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产业体系完备化、集群化。通过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泉州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信息、纸业印刷九大千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石油化工等重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轻重工业结构也由1970年的73.826.2逐步调整为2020年的60.2:39.8。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的发展为推动泉州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泉州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集成电路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3%,比2016年提高5.9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化。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化变革,逐步培育出了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企业规模效应显现。2020年,泉州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1%,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850家,其中10亿元以上354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4.6%  

  服务业发展百花齐放。百年前,泉州商业服务处于自发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服务业以交通、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改革开放后,人民生产生活改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络。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123.91亿元,占GDP比重达40.6%1952-2020年年均增长11.3%,比同期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互联网、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随着发展动能的转换推进,以信息、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进入加速期,安溪、德化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0年,全市淘宝镇、淘宝村分别达72个、238个,占全省的47%54%,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和第五位。旅游、现代物流、创新金融、健康养老、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8%31.5%,比2000年分别提高5.6个和9.5个百分点,服务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消费能力低,投资资金匮乏,改革开放后,生活生产物资逐步丰富,消费爆发性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消费和投资协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 

  投资结构凸显效能。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28.7%。党的十八大以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提高到66.4%;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50.7%基础设施投资增强城市功能。1952-2020年,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1.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解放初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2020年的环湾建成区面积235平方公里。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饮食消费支出比重逐渐下降。1985年,泉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4%63.9%,到202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2.0%43.3%从消费构成看,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家庭迅速普及、不断升级,彩电、冰箱、空调等在居民家庭趋近全覆盖,汽车、电脑、手机等高端享受型商品在居民生活中日益普及,2020年末全体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9.3辆、计算机66.3台、移动电话267部。从消费方式看,网络消费、信息服务等新消费模式不断兴起,并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逐渐成为重要消费方式之一,2020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2014年增长2.8倍。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泉州市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80-2020年,全市出口商品总值年均增长25.8%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79-1986年,出口的农副产品比重由55%下降为24%,轻纺、工艺等工业产品比重由45%上升到76%90年代,泉州着力抓好芦柑、茶叶、石雕等地方特色商品,2003年茶叶、芦柑出口量均达全国第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泉州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并重转变。近十年来,泉州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商品品牌,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等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21%,比2011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三)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泉州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  

  国企改革持续推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占主导地位。石油加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行业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在金融、电信、交通、水利等重要领域均起主导作用。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企业家大胆创业,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泉州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一大亮点。2020年,泉州工商登记民营企业35.10万家,占全市企业的96.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284.08亿元,占GDP81.5%;民营经济缴纳税收收入550.57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5.8%2020年,民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7.3%。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3.6:66.8:29.6调整到2020年的2.7:63.3:34.0,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  

  (四)城乡融合发展,携手共奔小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泉州勇于破除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了城乡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 

  城市格局集聚新优势。改革开放以前,泉州地处海防前线,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城区仅限于中山路一带,乡镇发展零散。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泉州挖掘集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 “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泉港“石化基地”、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 、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等特色地区经济,并驰名海内外。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恢复后,一些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有所增加,但城镇化进程仍较缓慢,1955-1978年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基本在10%以下。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8.9%提升到68.5%,提高29.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8.5%提高到53.3%。城镇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泉州实施以城带乡,城市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9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59元,分别是1978年的157.3倍和312.8倍,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4.32:1缩小为2020年的2.17:1,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泉州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均衡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泉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融入国家战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执笔:王雅丽       

核稿:郑致洲       

审稿:施能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