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厅公布了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鲤城区传统舞蹈“火鼎公火鼎婆”传承人吴润珠,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泉州刣狮”传承人施仔彬,传统技艺“泉州锡雕技艺”传承人杨峰峪,传统美术“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承人王景然等4人入选。
近年来,鲤城区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等历史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推进“文化升级版”建设。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泉州史迹最为丰富、传承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核心区,鲤城区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中肩负重任,申遗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该区将抢抓“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效应“爆发期”,建立健全5个申遗点长效保护管理机制,确保遗产点得到更好的保护。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鲤城区初步建成闽南文化生态园中心馆(非遗展示中心),完成中心馆室内装修工程,收集了以鲤城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为主的非遗资料102项。
同时,该区还积极组织申报2017年—2019年年度福建省“民间艺术之乡”,采样汇编全区14个非遗传习所及262个具有非遗显著特征的闽南文化生态展示点,4人入选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7名传承人入选全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方面,该区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系列活动。常泰街道举行第二届“对山风”民俗艺术节,上演笼吹、宋江阵、舞香龙、火鼎公婆、拍胸舞等闽南传统民间艺术;鲤城区龙舟文化促进会在浮桥街道举办第二届“笋江扒龙船习俗”端午节巡境踩街祈福活动;区文体新局在苏廷玉故居承办泉州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进一步加强“海丝”名城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引导广大民众更好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鲤城的最大优势。今年,鲤城区主动对接全市2017年文化产业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4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引入台湾西门潮文化创意街区等项目。泉州美食城、“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区等重点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此次海丝艺术节,鲤城区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泉州新门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等地策划生成20多个联动项目,涵盖“静态文化展示、动态文化展演”,吸引全城市民参与,共享海丝文化盛会。
2017年6月份,全省首家以体育为主题的锐士体育博物馆在源和堂1916创意产业园正式开放。这是该区探索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个成功典范。此外,以御天成艺术馆、重光园、一房山文创艺术馆、中国海丝艺术精品馆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公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相继落成,园区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该区积极申报各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及重点项目。甲第门产业园、“东亚之窗”文创园项目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动漫产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泉州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大拾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中心等五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功夫动漫获评“2017年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10佳企业”、“2017年泉州市科技服务业十佳机构”,新门文旅街区项目成为第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黄欣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