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旅游 > 民风民俗 > 民间舞蹈
泉州踢球舞
来源:市文广新局 2016-09-21 09:37 阅读人数:1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踢鞠蹴鞠,我国古代的蹴鞠”即踢鞠,原为一种军事体育运动,汉以后逐渐流入宫庭和贵族官宦之家,并以单纯军事体育游戏运动,逐渐向竞技蹴鞠蹴鞠舞两方向上发展。如唐宫庭蹴鞠比赛已设置了球门、球网、裁判等,形成了类似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被认为是现代足球运动的源头。另一类蹴鞠则通过音乐、舞蹈的结合,艺术化为一种宫庭、民间共同喜爱的舞蹈,并于唐宋期间跟随中原仕民南迁传入泉州。
    现今流行闽南的彩球弄,据老艺人郭善桥(1902-1989)、吴孝曾(1917-1977)、张子贤(1911-1980)介绍,约始于唐宋时期,乃由戏曲(主要是梨园戏)表演而流向民间,经民间艺人的改造,又与民间艺术(如高跷)相融汇而逐渐形成的,多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寿喜庆之际在广场或踩街游舞时表演。表演人数灵活,六至八人亦可,十余人亦行;一般均按娘、婢、女丑等角扮演,除司球者外,余皆为女性。其表演大致可分为舞台彩球踩街彩球高跷彩球三种类型。表演内容与动作基本类同,但高跷彩球因受高跷的制约,动作上不如其它两种翻跃自如。内容主要表现闽南农民于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戏彩球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踩街彩球主要是在大规模的踩街活动中,走街串巷,边舞边行进表演。闽南一带至今还相当盛行。彩球弄舞队组成,一般为男一人舞彩球,彩旦一人,彩婢(青年姑娘)四或六人。而手执洞箫、南琵、月琴、二胡以及打击乐小叫铜钟响盏的演奏者随后,演奏《翁鱼叠》乐曲为舞者伴奏。舞蹈开始,球手手持一柄彩球,左抖右滚,逗引得村姑、彩婆戏球不止;最后于欢快、嬉闹气氛中结束。层次绵腻,表演生动,有捧球、争球、托球、踢球、顶球等技巧,主要运用戏曲舞蹈中的整冠叠步磨脚小跳步云手托掌托肩等动作,也吸收龙舞、狮舞以及杂耍、武术动作,如脚尖点球背滚球肩头顶球探海飞叉捧球等,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极富观赏性,有着很高的舞蹈艺术价值。   
    踢球舞源远流长,至今保存2000多年来我国古老蹴鞠的面貌和风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