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关系
字号: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根据1926年台湾地区人口调查数据,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4.8%祖籍属泉州府。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台湾地名与泉州相同的达180多处。泉台两地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关系。地理位置咫尺相望,地缘相近。地缘是泉台之间一切渊源的基础和前提,泉州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与台湾地缘的关系最近。地理位置上,泉州市是大陆陆地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人口地理祖地根源,血缘相亲。历史上泉州曾有三次移民台湾的高潮,仅1945年前后泉州去台就有10万余人,一大批泉州籍人士在岛内各界和台湾民众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化地理共性突出,文缘相承。两地有共同的方言、相似的建筑风格、相同的戏曲艺术和民间信仰。经济地理互通互补,商缘相通。泉州一直是两岸经济往来最靠前的连接点,据记载,早在隋朝,泉台两地就有商贸往来。宋元时期,台湾作为泉州海上交通的中转站,通商贸易络绎不绝。即使在两岸关系处在紧张时期,泉台的民间贸易也未曾停止。政治地理历史归属,法缘相循。宋代,中央政府曾将澎湖划归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泉州同安县。金门县历来都属泉州所辖。因泉台渊源关系的特殊性,泉州曾在两岸交往史上创下不少“第一”,如第一艘台轮停靠,第一次进行两岸小额贸易,第一个设置台轮停泊点,第一家台资企业上市等,曾被誉为两岸关系的“睛雨表”和“窗口”。全国性对台宣传基地、祖国大陆唯一的对台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泉州建成开馆,比较系统地印证了泉台两地关系的历史渊源脉络,更加凸显泉州市对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