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洛江区“微平台大普法”格局成效凸显
近年来,洛江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知法、守法、用法需求,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新特点和规律,创新普法形式,内外延伸,积极构建“微平台大普法”格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创立“微”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特点,率先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中推出微信普法公众平台——“法治洛江”,该平台同时也是洛江区政府机关首个官方微信平台。该平台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致力于打造全民性的学法、普法网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用生动、亲切的语言面向社会刊发宣传法律法规、报道重大法制新闻事件、刊播依法治区工作动态、展示普法先进典型、点评剖析经典案例等图文信息,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微信平台上设置了新规速递、名家观点、法律小常识、微新闻、以案说法、高层声音、工作交流等多个板块,不仅能普及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体提供多样的适合自己的法制教育内容。同时积极与用户进行实时对话,实现“指尖”学法、随时随地普法。
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局依托“法治洛江”微信平台组织在辖区各学校开展“微信普法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加入“法治洛江”,支持学生积极发动家长加入微信普法行列,提高青少年及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逐步使微信普法常态化。依托微信平台举办“微普法”知识竞赛,加强普法的互动性和覆盖面。截止到日前,已刊发普法专刊100多期,300多篇,播放微电影、微动漫10余期,收到投稿信息100多篇,收到投诉、法律咨询等20余次,关注人数近千人。
二是提供“微”产品。充分发挥法制微动漫、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式,突出法治内容,把法治元素有机融入微动漫、微电影作品中,让受众在欣赏相关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熏陶。组织制作首部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题材的微电影《少年》,并举行首映式。通过真实故事改编,讲述来自不同家庭的三名失足少年,在社会爱心人士、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和政法部门的帮助下,迷途知返,改过自新的故事,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念,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醒家长关注现在家庭教育缺陷,警示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该片在传统文化讲座试播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映式当天,主办方、各区级领导及各基层团(工)委负责人,少先队总辅导员及200多名学生代表等参加,现场向基层团(工)委、中小学校代表赠送光盘,实现每个学校每个班级至少1张光盘,实现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全覆盖。同步在“法治洛江”微信公众平台上播放,并作为宣传普及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典型材料,陆续在送法下乡、送法进企业活动中发放,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截止到日前,已发放光碟3000多张,微信和网站点击率超过万次。
三是开展“微”传播。改变以往法律辩论赛参赛主体单一、层次不高、宣传不到位、影响有限的缺陷,我局联合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等单位在区直政法机关、大学生村官、高等院校之间举办“法治杯”法律辩论赛,并进行全程录像,同步在“法治洛江”微信公众平台上陆续播出,实现“微”传播。辩论赛吸引了区直机关干部、华侨大学、仰恩大学以及大学生村官、社会人士2000多人次前来观赛。在评委打分过程中穿插着与辩题相呼应的法律知识抢答题,既让现场观众享受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的同时学到更多更实用的法律知识,以更生动的活动形式普法,达到比赛、宣传两不误两促进,尤其是贴近生活的法律辩题更有利于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辩论赛视频在微信平台上播出并制成光盘分发到各学校,作为图文并举、声情并茂的普法宣传材料后,引来众多青少年朋友对辩题的“微”讨论,实现举办一次活动,掀起一阵普法热潮,影响长期普法的效果。除此之外,洛江区司法局注重多种传媒并重的宣传作用,突出洛江特色《法治洛江》普法期刊的编辑和发放,定期编印图文并茂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制宣传材料;制作法制宣传音像VCD供学校广播站、企业、社区(村居)定期播放;借助广播、报刊等传媒,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的表现形式来传达最新的法治信息、解说纷繁的法律条文、再现生动的法治案例,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在全区形成多形式、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
(泉州市洛江区依法治区办 陈巧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