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01-0300-2012-00220
    • 备注/文号:泉政文〔2012〕301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12-12-18
    泉州市人民政府批转泉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3-01-15 23:32

    泉州市人民政府批转泉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市政府同意市发展改革委、气象局编制的《泉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前言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热丰富、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季风气候显著等特点,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随着泉州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福建省气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泉州市“十二五”规划等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按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12—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

      本规划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电、高温、低温、雾、冰雹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航空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50%。

      2、近期目标(2012—2015年)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气象探测站和防灾应急移动气象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以上,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完成主要江海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安居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5%以上;中心城市、主要江海防洪防潮工程建设达到5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海峡西岸,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理坐标在东经117°25′—119°05′、北纬24°22′—25°56′之间,南北长157㎞,东西宽153km。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不在本规划内)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户籍总人口685.27万人,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不含金门县),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6.8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43.17万亩。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一千多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泉州市水陆交通便利,已形成泉州晋江机场、福泉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部分在建)、南安(金淘)至厦门高速(2012年底通车)、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324国道、漳泉肖铁路、泉州港、石狮港、肖厝港等立体交通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迅猛,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9064.70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267.22亿元,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4270.89亿元,财政收入500.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3元。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泉州的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气候特征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温润潮湿,日照充足,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夏半年盛行西南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温高、光热丰富;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季风气候显著。

      各县(市)年平均气温18.3—21.3℃,其中:泉州市区为20.4℃,南安平均气温最高,德化平均气温最低。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安溪(40.4 ℃),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德化九仙山(-13.6℃)。

      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1132.0—1823.8毫米,其中:泉州市区为1290.6毫米,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德化年平均降水量最多,惠安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历史年最多雨量2515.2毫米(永春,1990年),历史年最少雨量650.9毫米(崇武,1991年)。年平均降雨日数150.5天,历史最多达227天(德化,1961年),历史最少为75天(崇武,1971年)。

      (三)水文特征 

      泉州市境内河流密布,分属晋江水系、独流入海水系、闽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35条,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16条。其中,晋江、洛阳江、大樟溪为区域内的三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境的69.56%。晋江是我省四大江之一,分为东溪和西溪两大水系,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由于泉州主要河流多是山区性河流,河流短促,落差大,遇大暴雨或连续性大雨后,雨水汇集迅猛,八方而来,往往形成洪涝灾害。如再遇上天文大潮或者台风风暴潮的顶托,会大大加剧洪涝的危害程度。境内建有大中小型水库466座(含水库电站),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7座,小(1)型水库91座,小(2)型水库356座。

      (四)地质地貌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 1856 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泉州市西部及西北部山地属闽浙火山岩中—低山亚区的一部分,东南部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

      四、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面临形势 

      泉州市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防灾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投入,着力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河海堤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并分别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洪防台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抗灾机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富有成效。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地面气象自动监测、农业气象观测、雷电监测为主的气象监测网,建设140个覆盖全市各个乡镇的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立自动探测资料综合处理应用平台,在气象灾害易发地区加密建设72个双雨量自动监测站。初步形成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应用各种手段的气象预报和服务体系,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12121电话、短信、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建成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信息员队伍和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初见成效。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超强台风、特大暴雨、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霜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五、气象灾害特征及风险区划 

      (一)台风 

      广义的台风是指中心风力达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狭义的台风是指中心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本规划中指广义的台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7—9月,年均发生5.7次,最多有8次(1961年)。台风影响时最大风力13级以上(惠安,0709号“圣帕”),最大日降水量392.4毫米(南安,0309号“莫拉克”)。最早影响是在5月15日(0601号“珍珠”),最迟影响是在12月4日(0428号“南玛都”)。

      史上较严重的台风灾害发生在1999年10月9日。9914号台风“丹恩”10月9日10时在漳州龙海登陆,登陆后经厦门穿过我市安溪、永春、德化。9日凌晨开始,我市沿海阵风达10~11级,山区阵风达9~10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由于台风来势猛、雨量大、范围广、破坏力强,又恰逢天文大潮(农历九月初一),造成山洪爆发、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海堤决口、农作物受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设施被毁,使我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全市因灾死亡1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9亿元。

      泉州全市为台风灾害高风险区。

      (二)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水,暴雨雨量大,历时短,来势猛,尤其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暴雨分为三种:5—6月汛期暴雨、7—9月台风或热带云团暴雨、强对流局地性暴雨。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年均发生6.0次,最多达17天(安溪,1990年)。最长的连续性暴雨日数达5天(南安、安溪),出现在1990年7月30日—8月3日。

      史上较严重的一次(除台风影响外)发生在1997年5月6—7日。1997年5月6—7日,受强盛的西南气流影响,全市出现了范围广、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的暴雨过程,泉州市区、南安以及安溪连降暴雨,过程雨量达111—293毫米。暴雨引发的洪涝导致房屋倒塌或损坏,水利、电力、通讯设施不同程度被毁,盐田、农作物受淹,全市因灾死亡3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元。

      安溪中南部、南安中部、永春中部、德化西南部、中东部、洛江北部地区为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德化东南部、德化北部、永春西南部、永春东部、安溪西北部、洛江南部、南安南部、鲤城、丰泽、泉港、惠安、晋江、石狮为低风险区。

      (三)干旱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不但会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干旱灾害年均发生1.8次,一年中各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发生在10月—次年2月。

      史上较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2年10月—1963年6月。1962年10月起干旱从沿海向山区蔓延,各地连续5~9个月雨水稀少,直至6月中旬旱情才全部解除。此次干旱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造成晋江的东溪、西溪断流,山泉、水库、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减收,百姓生活用水困难,影响程度之重属历史罕见。

      惠安中东部地区为干旱灾害高风险区,惠安西部、泉港、洛江、鲤城、丰泽、晋江、石狮、南安中东部地区风险也较高,德化、永春、安溪、南安西北部风险相对较低。

      (四)大风 

      平均风力达6级,或阵风达8级以上的风称为大风,大风会吹翻船只、拔倒大树、折断电杆、倒房翻车,还会引起风暴潮和沙尘暴,助长森林火灾等。泉州地处沿海,大风频现,出现的大风有冷空气大风、台风大风、雷雨大风、西南大风等。大风灾害最严重的出现在崇武,年均发生73次,主要发生在10月—次年3月。

      史上较严重的一次(除台风影响外)发生在2005年3月22日。2005年3月22日16时35分至50分,我市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先后出现飑线,过程瞬间最大风速南安达16m/s,安溪达18m/s,永春达40 m/s,德化达29.3 m/s,其中永春、德化打破历史记录。本次飑线过程仅维持5分钟左右,时间很短,但损失却很大。全市受灾群众56万人,因灾死亡4人,因灾伤病39人,紧急转移安置8132人,倒塌房屋808间,损坏房屋5705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780公顷,交通公路、电力、通讯设施也受到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4亿元。

      惠安东南部、晋江中南部、石狮为大风高风险区,惠安西北部、泉港、丰泽、晋江西北部、南安南部地区风险也较高,德化、永春、安溪、南安中北部、鲤城、洛江风险相对较低。

      (五)雷电 

      雷电灾害是由雷电造成的建筑毁坏、人员伤亡、火灾、爆炸或电气、电子系统等严重损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它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泉州地区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4.1天,其中雷暴日数最多的是德化,年均发生63天,最少的是崇武,年均发生27天;年最多雷暴日为96天(德化,1975年),年最少雷暴日为12天(晋江,1995年)。初雷暴日最早出现在1月2日,终雷暴日最晚出现在12月29日。一天中雷暴的盛发期为12—20时(午后到傍晚),14—17时是峰值。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11年,全市共发生1046次雷电灾害,造成伤亡81人,直接经济损失1700多万元。

      南安中北部、安溪东部、永春及洛江北部地区雷电高风险区,鲤城、丰泽、泉港、洛江南部、德化、安溪、惠安北部等地雷电风险较高,惠安、石狮、晋江等地的沿海区域雷电风险相对较低。

      (六)高温 

      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度称为高温天气。连续高温热浪,会使人们生理、心理不能适应,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同时,高温热浪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业减产,加剧干旱区旱情发生发展;高温还使用水用电时急剧上升,从而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高温灾害主要发生在7—9月,最多的是安溪,年均发生31天,其次是永春和南安,分别达22天和21天,德化和沿海地区高温灾害较少。极端最高气温崇武36.7℃、泉州市区38.9℃、晋江38.7℃、南安39.6℃、安溪40.4℃、永春39.6℃、德化37.7℃。年高温日数最多56天(安溪,2003年),最长连续高温日数30天(安溪,2007年7月6日—8月4日)。

      史上较严重的一次高温过程发生在2003年7—9月。2003年7—9月我市维持晴热天气,气温异常偏高,≥35℃高温日数与常年相比明显偏多,鲤城偏多35天,南安偏多24天,安溪偏多23天,永春偏多25天,德化偏多8天。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最高气温刷新历史记录,鲤城平历史记录。

      安溪中东部、南安中北部、永春南部地区为高温灾害高风险区,永春中部、安溪北部、南安北部、洛江中部地区风险也较高,德化、永春北部、安溪西南部、南安南部、洛江北部、鲤城、丰泽、晋江、石狮、惠安、泉港风险相对较低。

      (七)低温 

      低温灾害是指农作物或经济林果生长期间出现较长时期低于作物生育要求的临界温度的致害低温,主要包括低温霜冻、冰冻、寒潮、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降雪等。低温灾害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影响交通、引发流感。低温灾害最多的出现在德化,年均18.0天,主要发生在12月—次年3月。极端最低气温崇武-0.3℃、泉州市区0.9℃、晋江0.1℃、南安-1.8℃、安溪-0.9℃、永春-3.3℃、德化-6.6℃。

      2008年1月25日—2月8日我市维持低温连阴雨天气,虽然这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泉州没有出现灾情,但连续的低温阴雨也给我市的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物资流通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德化中西部、永春西部、安溪西部地区为低温灾害高风险区,德化东部、永春中东部、安溪中部地区风险也较高,安溪东部、永春南部、南安、洛江、鲤城、丰泽、泉港、晋江、石狮、惠安风险相对较低。

      (八)雾 

      雾是指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主要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及加重空气污染程度。雾主要发生在1—5月,最多的出现在崇武,年均发生30天,最少的出现在安溪,年均发生3天。年雾日极大值:崇武57天、泉州市区12天、晋江33天、南安25天、永春33天、德化63天。南安1969年1月26—29日和1993年3月25—28日出现连续4日的雾,泉州市区1972年4月13—17日出现连续5日的雾,德化1984年7月21—26日出现连续6日的雾。

      惠安东南部、石狮、晋江中东部、鲤城东南部、丰泽东南部、泉港东南部地区为雾害高风险区,惠安西北部、泉港西北部、丰泽西北部、晋江西部、洛江、德化、永春、安溪北部、南安东部北部地区风险也较高,安溪中南部、南安中西部风险相对较低。

      (九)冰雹 

      冰雹是一种局部性的灾害性天气,常给人、畜、植物和建筑物造成灾害。冰雹灾害最多的出现在永春,年均发生0.6天,主要发生在3—5月。

      1987年3月23日下午至24日凌晨,鲤城、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6个县(区)40个乡镇降雹,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40万元。

      永春东部、安溪、南安中西部、德化东南部地区为冰雹灾害高风险区,德化中北部、永春中南部、南安东部、洛江北部、晋江西部地区风险也较高,鲤城、丰泽、泉港、洛江中南部、晋江中东部、石狮风险相对较低。

      六、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 

      我市地形复杂,城市、农村、沿海、主要江河流域和水库的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行业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区分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和水库、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按照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战略布局,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城市 

      随着我市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

      防御城市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二)农村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气象灾害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农村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订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小区,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构)筑物。

      (三)沿海 

      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多、损失重。每年平均有5.7个热带气旋(含台风)影响我市,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海洋大风、海雾对航运和渔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很大。由气象灾害引发的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呈上升势头。但目前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相对薄弱,海上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范围不广,部分渔业和海上运输的船舶难以及时获取台风等预警信息。沿海许多建(构)筑物防浪、防风暴潮和防风标准偏低,防灾设施特别是民宅建筑防灾能力弱,避难设施不够完善。

      沿海地区以防御台风、大风及其产生的风暴潮、地质灾害为重点,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网和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和应急服务系统;提高预警发布能力,建设由海洋气象预警电台、卫星、广播、电视、电讯、互联网等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气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沿海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四)主要江河流域和水库 

      我市境内大中型水库多,晋江是我省四大江之一,分为东溪和西溪两大水系,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季风气候造成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易发生流域性洪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

      重要江河流域和水库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把防御大范围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首位,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五)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 

      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霜冻、暴雪、大雾等对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随着我市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一个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他行业,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

      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七、气象灾害防御主要任务 

      根据各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调整、优化区域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台站密度,配置车载移动综合气象观测站,提高地面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充分开展利用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综合监测。提高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水平。多部门联合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包括各类专业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统筹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建成先进的分布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监测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互联互通、无偿共享。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研究制定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防灾法规和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在各级科普馆中设立气象科普室,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各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大雾、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充分利用已有的救灾抢险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强化基层社区、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围绕“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减灾意识”,着力提高城乡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社区、乡镇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社区、乡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八、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工程 

      按照围绕需求、科学布局、合理选型、信息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收集准确及时的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在高速路、国道、主航道沿线(或附近海岛)建设包括能见度的多要素自动站;在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加密建设雨量监测站点;在旅游景区和农业基地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雷电灾害观测,建设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自动监测站,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监测。建设应急移动监测指挥系统;完成泉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主要江海地段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构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

      (二)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建设气象灾害监测资料收集、气象灾害分析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代化气象预警中心和分中心。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电视电台、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网站、移动掌上气象台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服务员的作用,提高预警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面。

        (三)江海防洪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 

      根据实际水、旱灾情,配合城市规划,完善提升现有防洪工程和城区地下水管网设施,重点解决城区、工业园区等内涝排水问题。配合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注重防洪排涝工程和拦河坝工程建设。做好水库、江海堤防、水闸、城市排涝工程的新建和除险加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后备水源建设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和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 

      着力推进《泉州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试验区》项目建设。整治小流域工程,使之达到1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小流域山洪高风险区农民自建房要符合防山洪防御标准。确保工程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作用。

      (五)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力度,建设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技术装备、物资储存为一体的人影指挥中心,并逐步在各县市建立人影固定作业点。

        (六)雷电灾害防御工程 

      逐步在农村雷电灾害易发地带建设雷电防御工程,在广大农村建设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广告牌。

      加强对学校雷电防御指导工作,重视学校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完成学校防雷工程建设。

      (七)应急避险保障工程 

      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各乡镇、行政村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避灾点,在醒目位置挂置 “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指路牌”和“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标志。避险场所的容纳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要求地势较高、不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交通便利、钢混结构、防雷设施检测合格、能抵御12级以上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袭击,医疗救治、电力供应、通信设备、救灾物资有保障。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抓好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夯实防灾减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二)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发展规划 

    在制订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城市总体规划时,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的监管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

       (四)完善气象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稳定可靠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对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逐步增加,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五)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增加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集中力量科研攻关,侧重对我市气象灾害的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应用,力求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

      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 

    各部门、乡镇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无偿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 

      (七)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一是要有一支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二是灾害管理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三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四是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八)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牢牢抓住灾害防御的特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典型宣传,切实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加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乡镇有气象协理员,部门有气象联络员,行政村有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以及灾情收集与上报、气象科普宣传等,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实施“百村万户”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培训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把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纳入行政学校培训课程,使培训常态化、规模化、系统化。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公众灾害防御意识和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及自救互救能力。

      (九)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国际合作和闽台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深化闽台交流。参加国际减灾及相关领域国际组织的有关科研、业务计划,参与区域性气象灾害防御等国际合作计划。广泛开发利用国际气象科技资源,完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智力引进和人才外送培养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紧紧把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深化闽台气象科学交流,着力建设两岸气象灾害防御交流合作的特色平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