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01-1000-2015-00022
    • 备注/文号:泉政文〔2015〕14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15-02-03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若干措施的通知
    时间:2015-02-27 15:48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4〕45号)精神,促进我市茶产业稳步发展,到2018年,在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78万亩、毛茶产量8万吨的基础上,茶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品牌、提质增效,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力争茶产业年产值200亿元的目标,2015至2018年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并制定以下具体措施:

      一、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示范基地 

      深入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着力改造茶园生态环境。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加强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完善茶园路网及排灌工程等基础设施配置,建设防护林隔离带,形成“头带帽、腰束带、脚穿靴”的良好茶园生态系统。依托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到2018年,全市建设完成5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辐射带动2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市级财政优先扶持生态薄弱区域和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对茶产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申报国家、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予优先推荐。(责任单位:市农业局、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推广茶叶加工机械及设备 

      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茶园采茶机、修剪机、微耕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发展规模化加工,积极组织我市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申报省级加工机械补助项目,推广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特别是碳纤维远红外地暖温控萎凋设备、自动化萎凋设施、离地晒青晾青等茶叶加工机械,解决雨天不能晾青做茶等问题。到2018年,全市建成20条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在省级财政补助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农机总站、财政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和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科技协作攻关,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各种茶叶新产品,扶持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鼓励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申报省级加工技改项目,争取技改资金补助。落实《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泉政文〔2014〕136号),建设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茶叶分园区,每年扶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茶叶分园区项目,鼓励其他产茶县(市、区)作为示范基地积极申报茶叶分园区项目,不断整合茶产业资源,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8年,全市培育2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2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精制和深加工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农业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建立健全农资监管与质量可追溯平台 

      推广“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模式,引入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农药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对进入市场的每个农药产品从生产厂家到经销商到农户的全程、双向、即时追溯管理;推广“德盛茶叶农残安全控制体系”模式,建立以户建档、配方用药、统防统治的控制体系,达到安全可控、节约成本、增产增效。市工商局、质监局、农业执法大队按职责对农药品种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跟踪,实行举报、奖罚制度,严厉制止各种经营违禁农药和无证无照违法经营行为,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深入开展茶叶“三品”认证工作,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至2016年底将茶叶类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列入市级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茶叶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示范社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五、促进品牌培育、推广经营模式创新 

      大力支持茶叶品牌建设,根据《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工商局关于深化商标品牌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泉政办〔2014〕149号)精神,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培育和创建驰名商标,支持“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等优势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是支持茶产业商标注册。引导更多的经营主体申请茶产业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扶持农业合作社申请茶产业集体商标,对新注册的茶产业地理标志商标每件给予10万元奖励。二是加大茶产业商标品牌培育力度。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积极推进茶产业驰(著、知)名商标培育、申报和认定工作。对工商部门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三是支持茶产业商标质押融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茶企利用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融资。四是加大商标侵权行为打击力度。重点打击侵犯茶产业驰(著、知)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集体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开展打击互联网领域茶产业商标侵权行为,为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五是加大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数据库,实行可追溯制度,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适时出台泉州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工商局、财政局、农业局、质监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培育发展茶叶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为一体。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发展B2B2C(供应商到电商到顾客)、O2O(线上与线下互动)等电子商务模式,进一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规模发展和品牌建设,推进茶叶跨境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4〕157号)及《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泉政文〔2014〕27号),给予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经信委、财政局、农业局) 

      大力挖掘、保护、利用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抓住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注入创意元素,拓展茶产业功能,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把本区域内较大规模的“休闲茶叶庄园”集群成带,打造“休闲茶叶庄园”旅游新型业态,市级财政对获得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休闲茶叶庄园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局、财政局、文广新局、旅游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六、强化服务保障 

      按照《泉州市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泉政文〔2013〕78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实施方案的通知》(泉政办〔2014〕140号)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优先列入泉州市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范围,涉农金融机构优先安排和审批贷款。加快推进山地茶园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推动经过确权发证的茶园通过林权流转、抵押等方式进行融资,指导辖内银行业机构积极开展茶园经营权、大型茶机具抵押贷款业务,开展涉茶保险,促进茶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农业局,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银监分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力争至2018年全市所有茶叶企业及茶叶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业人员轮训一遍。泉州农校、安溪茶校、安溪茶科所等职业学校、科研所要加强与茶叶企业合作,为茶叶企业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各相关部门、涉茶企业要主动对接安溪茶学院,充分发挥安溪茶学院的学术科研优势,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环节重大技术协作攻关及新产品研发力度。支持涉农院校加强茶叶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集生产、营销、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人才。(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教育局、安溪茶学院、泉州农校,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