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保护我们的小心“肝”
来源:泉州市疾控中心 2018-07-27 10:29 阅读人数:1

  7月28日是第八个“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在已知的人类致癌因子中位居第二位,我国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专家建议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达95% 

  2018年7月28日是第八个“世界肝炎日”。病毒性肝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基数大,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市疾控专家提醒,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手段。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围产期传播或分娩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我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的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0%以上是通过母婴传播积累而成。

  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保健、外科和牙科手术、注射、针次、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文身等均可传播,血液、注射传播仍占重要地位。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亦是获得感染的可能途径,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有多个性伙伴或与性工作者有接触的异性恋者。

  日常工作生活中共同用餐、共住宿舍、拥抱、接吻等一般都不会导致传染。

  6岁以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防控的有效手段是疫苗接种 

  专家介绍,一般新生儿按照0、1和6个月程序全程接种3剂乙型肝炎疫苗,即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1剂疫苗,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3剂疫苗。母亲HBsAg阳性或不详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3剂。并建议在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2个月后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鼓励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恋、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给予加强免疫。

  我市所有新生儿均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据估计,全球有2.57亿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我国HBV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且乙肝病毒在已知的人类致癌因子中位居第二位。为了控制乙肝流行,我们国家实施了预防接种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乙肝导致的慢性疾病和肝癌发展的效果达到95%。我市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计划免疫,免费为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2012年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免费接种一剂次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2007年—2009年分两次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2013年将免疫规划用的5微克乙肝疫苗替换成了10微克。由于坚持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我市乙肝防控取得显著的成效,2015年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5.94%,其中1—14岁人群为0.94%,较实施免疫策略前下降90%以上,至少减少20万乙肝病毒新感染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