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六项机制”获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 泉州“河长制”升级版成国字号生态名片
来源:泉州通 2018-09-30 10:47 阅读人数:1

  清水绕城,草木青葱。今年以来,泉州创新“六项机制”,以“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为河(湖)长制工作目标,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优质水环境,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 

  泉州版“河长制”的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受到中央和福建省的高度关注。去年,水利部太湖流域片第三次河长制工作交流会在泉州召开,泉州作典型发言,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今年,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充分肯定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认为泉州河长制工作领导重视、启动迅速、认识准确、落实到位,“六个机制”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今年7月,中央改革办专文刊发并推广了泉州市河长制工作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指出泉州建立“六项机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取得了较好成效。“河长制”成为泉州又一张响亮的全国生态名片。 

   

  “六项机制”发力创新推动河长制转向“河长治” 

  推行河长制本质就是要通过源源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自2014年试行、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泉州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联动机制、广泛运用新技术等方面发力,逐步形成以协调推进机制、督导检查机制、监测监控机制、执法联动机制、考核评比机制、宣传引导机制等“六项机制”为总体框架的河长制工作体系。“有效推动河流管理保护各项工作的落实,一些河流实现从‘无人管到有人管’‘多头管到统一管’‘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一些长期遗留的问题得到解决,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治理任务顺利推进。”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1—8月,全市完成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5.4万户,建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495个村,新建污水管道115公里,完成生态水系治理75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5万亩,拆除涉河违章建筑20万平方米,清除弃土弃渣34万立方米,打捞河漂垃圾67万立方米,取缔非法采砂点24处;关闭退出生猪养殖场294家,削减存栏生猪5.65万头,清退网箱养殖5400平方米。南安、泉港等地集中力量开展劣V类河流攻坚治理,6条劣V类河流水质有所提升,部分已达到V类以上水平,水质向好。

  

  协调推进机制各级党政“一把手”牵头一抓到底 

  河长制的实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打破了水环境治理困局。

  石材加工业是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传统产业,由于环保设施不到位,小石材厂带来噪音、粉尘、水质等污染问题,当地群众对此怨声载道。2017年5月,区河长、管委会主任刘志平推动成立了石材加工行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大力气抓落实,在40天内查封了339家未达到环评标准的石材加工企业。“整治行动大快人心,取得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就是要做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刘志平语气坚定。

  这一案例是我市强化顶层设计,由党政主官亲抓亲管,高位推动河长制贯彻落实的缩影。我市实行“三级五层双河长”,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各级行政区域河长,除区域设立双河长外,还创新增设流域双河长,设立流域河长办,强化流域治理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河长再将责任层层分解到河段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治理保护的最前沿,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工作由虚变实。”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行内沟河河长制、湖长制,将53条城市内沟河及全部湖泊、水库、山塘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共设置河长759名、内沟河河长39名、湖长601名、河道专管员1433名,实现大河小溪、大湖小库全覆盖。

 

  常态化巡河节假日“不打烊” 

  保护绿水青山,放假“不打烊”,前些天的中秋小长假,市、县、乡三级河长纷纷带队巡河。中秋小长假的第一天上午,市区浮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河长张志强带队巡查晋江干流浮桥街道段。一行人边走边巡察,重点检查河道环境、水质、排污系统、两岸及江面保洁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身体力行,号召广大居民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来。”张志强说。

  巡河活动是我市河长制督导检查机制的常态化举措。今年,我市颁布实施《泉州市内沟河管理条例》,建立河长巡河日制度,由市河长办组织实施流域考核工作,为河长制的推行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各级河长定期巡河督导,今年以来市河长、副河长先后开展23次巡河活动,多次召开河长制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督促解决涉河涉水问题 850个。

  我市还创新组建“泉州市河湖长制观察组”,聘请15名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退休干部组建观察组,每周开展1次巡查活动。各地因地制宜,设立老人河长、企业河长、巾帼护河队等,作为行政河长的补充,开展巡河工作。

 

  信息化获取更广阔河流管养视野 

  以信息化技术推动监测监控“智能化”,获取广阔的视野为河流管养提供大数据支撑。

  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的监测监控体系。南安市河流管养中心通过连接相关河道的120个“全球眼”,实现河流水环境实时监控。中心还配备了大小河流巡查管护船只3艘、无人机3架、巡查车辆4部,并组建21人的河流巡查管护队伍,构建起“水面+陆地+空中”的立体化巡查机制。

  信息化技术入眼、上手、搭平台。今年8月以来,市河长办组织对全市1367公里重点河段开展“无人机”定期巡查,目前已发出整改通报4份,开列问题清单113个。我市还投入500多万元在城市监督指挥中心建立“数字城管平台”,聘请70多名网格员负责责任片区巡查,对河道巡查发现的问题立即上传数字平台,指挥中心随即对信息进行核实立案,并向责任单位下达派遣指令,提出处置意见。晋江流域主要河段近200个高清视频监控点已投入使用,实现全覆盖。通过河长制巡河APP—河长助手,全市发现并处置水体污染、河道侵占等600多个问题。

 

  35起涉河涉水违法行为案件督办整改 

  “密密麻麻的网箱养鱼少了很多,真不错!”近日,市民杜先生途经惠女水库时高兴地说。由于历史原因,惠女水库库面被周边三个县区的乡镇政府及部门发包出去拦网养鱼。2017年,市河长办与市检察院将此列入重点督办件,责令三个县区政府限期整改,检察机关密切跟踪督促,经过市、县、乡三级持续多方长期协调,最终,所有拦网均被清除,水库渔业养殖得以清理整顿。

  据了解,我市市县两级均设立检察官驻河长办工作室,河长办与检察院常态化开展联合督办。近两年来,市本级重点督办42件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完成整改35件。

  各地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有益探索。德化牵头与戴云山脉的福州、莆田、三明等“四市五县”,建立生态保护司法联盟,合力打击跨区域涉河涉水违法犯罪行为。晋江市设立生态法庭,依法严厉打击水环境污染、乱垦滥伐、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的犯罪活动,已快审快办案件14件。晋江市河长办与公安、检察院、法院无缝对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的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南安水头、官桥等地与晋江安海实行环保执法中队异地交叉巡查执法,避免上下游、左右岸相互推诿扯皮。

 

  量化工作成果为改革创新者撑腰打气 

  构建多维度、多要素的综合考评体系,能够为改革创新者撑腰打气,让各地在改革创新中放开手脚干事。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办法》,《办法》从河长能力建设、河长办能力建设、河道专管员建设、巡查督查、考核激励与问责、宣传参与、资金管理等方面,考核各地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考核成绩以百分制的结果给出,向社会公布。

  今年,市河长办下达160万元对2017年度考核优秀的4个县(市、区)进行奖励,预算安排450万元对管理保护工作到位的20条河流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对工作推进不力、重点任务未按时完成、河湖生态明显恶化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约谈,依法依规进行问责。2017年以来先后约谈9名县级河长、16名乡级河长,对1名镇长给予效能问责。

 

  宣传引导机制公众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河流资讯 

  今年6月,永春县在广电互动电视开机首页开设“河长制”页面,这一举措得到市河长办的充分肯定,并获全市推广。随后,我市在广电互动电视开机首页开设“河长制”页面,分为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公示公开、督查检查、监督举报五大板块,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河流资讯、参与河流监管。

  围绕入心入脑,充分运用“声、屏、报、网、端”等全媒体宣传平台,做强舆论声势,采取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载体,从面上宣传发动转向点上精准引导,编排各类文艺小节目,最大限度发动群众参与河长制。我市自编、自导、自演具有闽南特色的“河长制一台戏”,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等形式进行宣传,目前已巡回演出25场次。同时,通过电视+报纸、简报+微信、图册+短片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河长制工作。今年以来,国家级媒体报道我市经验做法5篇,省级媒体报道16篇,市级媒体报道68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