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课后服务“2+N” 非遗活动绽芬芳
来源:泉州晚报 2022-11-14 16:58 阅读人数:1

  蟳埔女头饰制作、剪纸、南音、舞龙舞狮、闽南花灯、木偶……你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吗?有没有参与过?如今这些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泉州各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课堂,学生们在学校就能零距离接触到这些非遗项目,并能向非遗传承人、从艺人“拜师”学习。这样的课后服务,不仅能让学生们学习到全新的技能,更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俞家棍课程的学生参与率高(学校 供图)

 

晋江市东石镇型厝小学的学员们开展“舞香龙”训练(学校 供图)

  “舞香龙”活灵活现

  一条用稻草绑制而成的“草龙”,身上插满贡香,随着晋江市东石镇型厝小学的八九个学生手里“指挥棒”的舞动,“香龙”开始了时而追逐绣球蜿蜒前行,时而盘踞逗弄绣球等精彩表演,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据悉,晋江市东石镇梅峰型厝村,历来有“舞香龙”的民俗。古人基于“以龙治水,以火祛邪”的美好愿景发起此项活动并流传至今,是泉州、晋江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型厝小学早已将本地的“非遗文化”——舞香龙融入课后服务课堂之中。每周四下午课后时段,香龙队的学员们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舞香龙”训练。为了让小朋友们能舞动香龙,村里非遗传承人将香龙按比例缩小制作,让他们能轻松举起来,也便于教学。不仅如此,型厝小学还开设了“舞香龙”特色文化校本课程,投建了“香龙文化展厅”,学生通过文化展厅,可以了解舞龙历史文化、表演形式等。让学生们感受“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让“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光彩。

  “俞家棍”刚柔并济

  看,小学生们虎虎生风,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个个像武术行家。看,他们时而屏气凝神、运足内气、单棍出击、铿锵有力;时而武姿优雅、刚柔并济,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自从“俞家棍”传习进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以来,很多学生被其魅力所吸引,纷纷加入其中。目前,学校课后服务俞家棍课程的学生参与率达30%(242人)。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还使其潜移默化受到爱国、爱乡及武德的熏陶,同时也收获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多次参加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华夏俞大猷武术大赛、泉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屡获佳绩。

  “簪花围”特色鲜明

  分发、束发、盘头、插花、定型……在丰泽区临海小学,每周三的课后服务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地跟随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制作蟳埔女头饰,虽然动作还略显稚嫩,但脸上都是难以掩饰的兴奋。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竟然能在20分钟左右盘完一个蟳埔女传统头饰“簪花围”。

  近年来,临海小学不断探索课后服务模式,设置了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除常规的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班外,学校因地制宜,挖掘地方优势和资源,推出了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蟳埔女头饰制作班。学校聘请社区有蟳埔女头饰制作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周三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传授。在头饰制作的培训过程中,通过束发、盘发、插花等动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让传承优秀非遗文化以劳动教育的形式在校园内全面铺开。据悉,学校的“蟳埔女头饰制作”的特色曾被确认为“第二批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拓展服务百花齐放

  记者了解到,2022年秋季起,泉州市教育局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全覆盖推行“5+2”模式基础上,再全覆盖深化实行“2+N”模式(“2”即作业辅导和体育活动2项基本服务),“N”即学校结合优势特色、学生需求开展科普、文艺、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拓展服务;其中全市城区实现“2+3”(2项基本服务+3项拓展服务)课后服务模式的学校达90%以上。

  目前,全市各地各校的课后服务丰富多彩,百花齐放。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永春县、德化县等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汇集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入木偶、泉州讲古、闽南花灯、南音、纸织画、白鹤拳、俞家棍、妆糕人、美陶等项目,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

  其中,丰泽区不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都有非遗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如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高甲戏和南音;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湖心实验小学的妆糕人,西湖小学和丰泽区第七中心小学的提线木偶,剑影实验学校的南少林地术拳和少林罗汉拳,北峰中学的泉州讲古、花灯制作、雕刻艺术等,见龙亭实小的舞龙,丰盛实验小学和云谷小学的南音、拍胸舞等都洋溢着浓浓的闽南文化特色,给丰泽区教育带来一股新时代的春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