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且听专家学者“好声音”
来源:泉州晚报 2021-08-04 09:12 阅读人数:1

  “这不仅是泉州人的喜事,也是中国人的大事,更是全世界珍爱遗产、热爱海洋文明之人的幸事。”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泉州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担当,是对未来传承保护更重的一份责任。”

  守护世遗之城

夕阳西下,东西塔默默守望着古城。(柏峰 摄)

泉州网8月4日讯(记者 张素萍 林福龙)“这不仅是泉州人的喜事,也是中国人的大事,更是全世界珍爱遗产、热爱海洋文明之人的幸事。”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泉州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担当,是对未来传承保护更重的一份责任。”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及各界热心人士,就如何守护好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展开讨论,为讲好世界遗产时代的泉州故事建言献策。

真武庙山门 (陈英杰 摄)

泉州:一张世遗蓝图绘到底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

“申遗成功是新起点,对泉州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继续保护传承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7月26日召开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介绍,泉州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遗产保护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文化瑰宝原真保护好、活态传承好,并有效利用好。

天后宫 (陈英杰 摄)

【泉州行动】

抓好建章立制 做好四个“一”

据新闻发布会介绍,未来,泉州将抓好建章立制,以四个“一”,做好与遗产保护有关的立法、制度制定、规划及规则制定。

颁布一个条例,即《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通过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一审,拟于8月进行第二次审议。

制定一项规划,即《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管控实施细则,已明确划定将近2%的泉州市国土面积作为遗产区、遗产缓冲区、遗产保护的景观控制区,目前正在拟定并按程序报批。

健全一套制度,通过出台加强泉州系列遗产保护的决定、保护管理办法,以此带起一系列配套长效管理细则和办法,引导和引领泉州有关方面、老百姓共同开展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提升一个平台,以22处遗产监测终端平台,监测覆盖泉州遗产所有构成要素和关联环境,实现遗产本体数据采集、分析、实验、监测、反馈动态一体化。

【专家说】

统筹兼顾保护文脉 避免“建设性”破坏

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认为,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遗迹、传承文脉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泉州应探索如何在保护中发掘遗迹的文物价值、思想价值甚至哲学价值,而非从经济上“一刀切”,尤其要注意避免“建设性”的破坏。要坚持“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物保护也是硬道理”,统筹兼顾,秉持“十个手指头弹钢琴”的理念。此外,可以广泛征集市民、专家的意见,充分挖掘调动民间的创造性,也可到其他世界遗产地跑一跑,学习其保护管理的优秀经验,更好地做好泉州系列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表示,泉州22处遗产点的保护范围与当前城乡建设空间重叠,要做好保护的文章,首要是确保完整、真实地保存遗产的整体及其全部组成部分,“将系列遗产保护管理议题上升至城市发展治理的高度”。

创新保护管理机制 或可成立世界遗产管委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华认为,泉州系列文化遗产原先是按照国家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和管理,申遗成功后,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工作。“这两者之间的要求和标准有所不同,后者需要符合世界遗产的管理要求,有定期汇报制度。”

孙华说,由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属于系列遗产,既包括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建筑和纪念碑三大基本类型,也涵盖了中国“国保”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四大类型,遗产类型复杂多样,要按照世界遗产的统一标准进行管理,这给泉州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遗成功后,是否需要构建类似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那样的机构,或者在管理机制上有更好的创新,以应对更高的保护管理要求,都是需要研讨的问题。”

设专项资金保护古城 留存文化遗产原真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之平,毕生专注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多年来她曾走访研究泉州众多遗产点。她认为,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这些遗产最重要的是不改变原状、保护原件,用“最少的干预”进行“最多的保护”,留存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延缓遗产的破坏、延续文物的生命力。此外,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为后续的原貌修缮和保护提供支撑。

祖籍泉州安溪的上官春安,曾任泉州市古城办副主任、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协调组文化小组组长,在泉州工作生活了42年的他,将古城爱到了骨子里。他曾七次提交关于反哺古城的建议提案,希望唤起人们对古城文化的保护与关注。“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永远要摆在第一位。”他说,泉州22处遗产点有7处位于古城核心区,“反哺古城”是指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不能一味索取,要从泉州经济发展的收益中拿出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古城。

府文庙建筑群 (陈晓东 摄)

【泉州行动】

两个维度 做好泉州文化遗产传承

未来,泉州将“做好专业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以推进传承”,把泉州人爱文物、爱遗产的好传统和好氛围弘扬好、延续好。同时,做好两个维度的保护传承——

专业保护传承上,泉州将持续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遗产专家团队保持常态对话与合作,与国内知名的文化遗产机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依托泉州已有的8个文化遗产专业机构,持续开展遗产的考古发掘、基础研究。同时,策划遗产保护论坛、专项学术研讨,向世界生动展现10-14世纪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

广泛性保护传承上,也就是草根的、民间的保护上,泉州将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遗产保护。通过推动遗产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加强遗产与周边社区、村落的良性互动,让遗产保护的自觉性深入人心;通过开展活态传承活动,特别是与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让群众更多地参与传播和传承保护中;推动遗产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泉州策划系列专题包括系列纪录片、出版物,设立面向校园的遗产通识课程、组织遗产保护公益活动等,让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代代做好。

【专家说】

走“公众守护”途径 全民参与共同守护

“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泉州人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些宝贵的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所有泉州人都要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我们在讲世界遗产时,特别讲到要分享遗产,千百年来泉州人付出大量心血,守护好这份遗产,未来更要全民参与,共同分享、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项目申遗文本技术团队负责人傅晶也持类似观点。她表示,过往的文物保护工作比较侧重政府的主导,如今要把文化遗产保护跟当代人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从群众身边的方方面面入手,让老百姓关心、爱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建立起情感关联,最终通过公众守护这样一种途径,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地保护、传承和利用。

开展活态文化表演 传播传承文化遗产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多年来从事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也参与申遗文本部分章节(闽南文化部分)的撰稿与修改。他认为,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建章立制、制定保护措施,同时要抓好活态文化传承工作,尤其是与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做好方言的传承工作,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的传承将成为空中楼阁。希望借着申遗成功的这股东风,加快泉州方言大词典编撰等闽南方言传承工作。”

黎明大学副教授王强说,泉州的文化遗产不只是在东西塔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于世代相传的文化艺术传承。“利用活态文化的力量凝集社会共识,整合海内外人脉与资源,让历史文化照进当今生活,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才是文化遗产的意义。”

泉州海交馆原副馆长李国清认为,可以结合泉州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非遗文化,在遗产点开展非遗活态表演活动,传播、传承文化遗产。

石湖码头通济栈桥 (陈起拓 摄)

【泉州行动】

提升造好软硬环境 实现遗产的共享

泉州遗产多数是活态的,在7.1平方公里古城遗产缓冲区,至今仍有众多市民世代生活其中,泉州的文物及其保护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百姓的保护意识。泉州“既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强政府引导和专业保护,也要把保护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变为惠民利民的实在举措”。

提升遗产保存条件,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泉州将按程序系统提升遗产点周边环境,实施29条古城街巷综合整治、挂牌保护古厝古建筑、改善提升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提升参访的设施和制度。泉州将系统提升遗产展示、讲解、进出通道、停车等参观设施,并在22处遗产点设置标识系统,提供闽南语、中英文、日语、韩语5种语言智慧讲解,并进一步推广到“国保”和“省保”文物单位。同时,泉州将继续建好遗产展示,泉州海交馆等15个展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并在国家文物局等的指导下,规划建设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德化窑址、磁灶窑址、安溪冶铁遗址等系列考古遗址公园。

提供周到服务。泉州将策划系列精品参访线路、节庆展演、文创产品等,完善各遗产点智能导览、服务咨询、交通设施、餐饮住宿等配套,拓展中英文遗产讲解队伍、民间公益组织,让全世界朋友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带来的宜居之美、文化之美、品质之美。

【专家说】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培育“遗产+”新业态

“申遗成功是重塑泉州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绝佳良机!”泉州旅游协会会长张锡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泉州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主动全方位宣传推广,扩大对外传播面,增强宣传、营销的力度和广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一波宣传热潮。他认为,应以长远目光看待,将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遗产+”等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使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如何让游客有好的体验感又不影响原住民生活?张锡坤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比如在古城西街的街巷两侧科学规划一些电动车集中停放点,在中山路设置可供游客休憩的椅子,引导民宿规范发展,从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出发,并做好做细旅游公共配套服务。

人性化设计旅游线路 平衡冷热遗产点人流量

针对申遗成功后可能涌入的大批游客,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华认为,如何平衡热门遗产点和偏僻遗产点的人流量是今后需要应对的问题。“22个遗产点分布广泛,有些遗产点较偏远,这对遗产的展示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供快捷方便的交通,如何让各遗产点旅游平行推进,如何把人流量从热点吸引到非热点,考验着遗产地管理者和遗产旅游设计者。”

泉州中旅导游邱联锋从事导游行业多年,他建议,针对22个遗产点分布广泛且较零散,可从不同游客的需求出发,人性化设计出丰富的旅游线路并加以引导推广,同时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在拥挤路段、乡村旅游点、交通集散点建设旅游公厕。“可先向客人推介古城‘精华版’,再针对专家学者或想深入探索的游客,根据他们的需求加入其他遗产点。”

以开拓精神创造无限故事 让泉州不只是观光名胜

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认为,手握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要守护并利用好文化遗产,“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只有开拓精神才能吸引人来”。他表示,文化遗产带来的游客、观众是相对固定的,但创造文化的活力是无穷的,泉州可以充分发挥在戏剧、音乐、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创造力,这也是一座城市精气神之所在。有了创造力和精气神,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故事与人们分享,游客更容易喜欢上泉州。“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尝试一些了不起的事情,让泉州不仅仅是观光名胜。”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叶新才是泉州申遗文本附件相关报告撰写者之一,他认为应积极调动高校力量,凝聚国内外学术力量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建设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服务。

护好咱厝文化瑰宝 他山之石可攻玉

我国有许多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有鼓浪屿、武夷山、良渚古城遗址,远有紫禁城,长城还获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每一次“高光时刻”,都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生动例证,展示着中国文脉保护与传承的亮眼答卷,也为泉州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武夷山

遗产保护与居民生计 统筹融合发展

1999年12月,福建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申遗成功后,武夷山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遗产地保护与保护区民生之间共同发展,逐步走出一条遗产保护与社区居民生计统筹融合的发展之路。

多年来,武夷山市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思路,鼓励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生态修复、遗产保护、文化展示、产业发展等形式,融入世遗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的工作之中,实现世遗红利的共创共享。

2013年起,武夷山全市严禁开垦茶山,严控茶园面积。同时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优惠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走出一条从“资源—产品—商品”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武夷山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先后完成武夷精舍(朱熹园)、柳永纪念馆、武夷古代名人馆、闽越王城博物馆(遗址)等7个展馆的建设和修缮,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旅游者。以世遗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朱子理学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现已成为武夷山旅游新热点,仅今年“五一”假期,就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7亿元。

鼓浪屿 

多措并举 打造遗产保护典范

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厦门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将鼓浪屿打造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社区社会治理典范、文化旅游融合典范和队伍建设管理典范。

建章立制方面: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体制,要求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制定《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成立鼓浪屿管委会综合执法处并加挂鼓浪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文物建筑保护方面:推进《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鼓浪屿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导则》等修编工作,坚守生态环保红线,严格保护自然环境。

社区治理方面:引进专业管理公司,提供涵盖多方面的“管家”式运营服务。

遗产利用方面:将黄荣远堂、原英国领事馆所在地等建筑活化利用,得到国家的借鉴推广。

文化传承方面:把每年7月8日定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日”,仅2019年就举办了100场音乐快闪以及鼓浪屿音乐节、鼓浪屿诗歌节、斯克里亚宾国际钢琴比赛,吸引上百万游客。

长城

各地颁布保护法规 引入企业力量参与

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获得高度评价,成为继大运河后,又一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示范案例。

为完善长城保护维修长效机制,北京市率先设立首个集研究、修缮、保护、展示、开放于一体的长城科研机构,去年又挂牌成立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

长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根据本地长城特点和工作实际,启动各级长城保护、管理法规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全国现行涉及长城的各级专门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有30部,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颁布了长城专门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除开展针对本体的保护维修,长城保护还引入互联网企业参与保护研发,同时各类社会组织也在资金募集、长城保护修缮、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苏州园林

设立园林名录 专项资金奖励补助

苏州城历史悠久,素有“园林之城”美誉。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至2018年8月,苏州市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全市累计已有108座园林被纳入依法保护体系,入选园林均实行挂牌保护,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保护对象。

制定出台了《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以政府财政资金对园林古建筑修缮、管理优秀的单位及园林开放等进行补贴、奖励和补助,有效解决了园林保护的诸多现实问题。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部门制定了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按照“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三类模式,有计划地推进12处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工作,让更多的园林光彩重现,流芳于世。

良渚古城

“黑科技”加持 做好旅游新体验

便捷的配套保障设施,更丰富的参观体验,科学的遗址保护工作……良渚古城遗址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按照“可识别、可逆”的原则,运用绿植标识、模拟复原、小品雕塑、数字演示、场馆展示等手段,为文化遗产做好旅游新体验提供范本。

遗址公园内,随行讲解、语音导览设备租赁、微信小程序定位讲解等多种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既方便了游客,又全面展示了考古研究成果和遗产价值。

5G新技术也让良渚遗址“活起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1号讲解厅,有一面“5G+AR魔镜”。只要你站在镜子前挥挥手,就能化身5000年前的良渚王。类似的还有“5G+MR”文物展示处、“5G+VR”全景体验处、5G无人游览车等。除此之外,考古体验区、玉器雕刻和漆器制作区等区划,也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体验手段。

杭州西湖

出台管理条例 着重日常监测

2011年,西湖成为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10年来,杭州出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完成《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西湖风景名胜区9大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为西湖保护管理提供法制保障、为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提供依据。

西湖拥有完善的日常监测和维护管理设备。景区建立了集合7大功能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第一时间监测各种动态。六和塔、保俶塔等建筑中,有专门的结构安全监测,“两堤三岛”“西湖十景”“14处文化史迹”等景观则有专业监测及评估。除此之外,西湖景区采用了各种措施提升西湖的自净能力,让西湖水真正“活”起来。

大运河

活态保护 五种模式相互交融

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到大运河文化带,再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活态遗产旅游利用形成了五种可以相互交融的模式。

协同共生模式。即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生、运河物质遗产和非遗保护展示的协同共生。

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遗产价值阐释、旅游休闲度假、土地综合开发、旅游产业集群、社区参与等一体化发展。

“活态博物馆”模式。强调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社区参与、社区文化认同、旅游发展之间的有序协调,注重对物质遗产、非遗的原真保存。

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强调运河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为主,兼具展示、教育、旅游、休闲、景观公园等功能,成为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特色小镇模式。打造“以产业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特色突出”的小镇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