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市财政局 2022-01-29 10:46 阅读人数:1

   

  关于泉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16日在泉州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泉州市财政局局长 李清景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泉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2年预算草案提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围绕落实省委“五促一保一防一控”和市委勇当“四个主力军”要求,着力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积极财政政策,精心聚财开明理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财政安全平稳运行,有为保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一)2021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完成年度预算的1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完成年度预算的105.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0.2亿元(含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安排的支出,下同),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8%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3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完成年度预算的1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完成年度预算的111.5%。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7.9% 

  2021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 

  增值税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4%。企业所得税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个人所得税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他中小税种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非税收入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农林水支出7.2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投入1.32亿元支持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强镇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投入6550万元支持粮油、茶叶、畜禽、蔬菜、水果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投入5810万元落实“1338”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投入1390万元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2700万元支持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经济和渔业发展;投入6500万元支持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投入3684万元支持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投入3700万元支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等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投入3795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推进清新流域等民生水利建设;投入2925万元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河湖长制;投入465万元用于“引粮入泉”等粮食安全保障。 

  教育支出22.6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5%投入6000万元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投入3000万元促进学前教育补短板,新建20所公办幼儿园;投入5000万元推动中小学扩优提质;投入3500万元支持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双一流”建设;投入15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投入3700万元落实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和助学金等政策;投入900万元支持党校、高级技工学校建设。 

  科学技术支出2.5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5.1%。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亿元,实施“四个倍增”计划,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科技人才培养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投入3000万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投入7949万元引进培育清源创新实验室、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等“大院大所”;投入403万元用于高新企业发展基金贴息补助;投入1200万元开展科技宣传、项目管理,提升科技普及率和知晓率;投入1500万元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5%。投入1.18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市级补助,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投入2975万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安居、再就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投入2360万元用于优抚对象抚恤、五老定补、无力参保退休人员生活补助;投入2110万元支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就业培训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投入150万元开展救急难工作;投入1510万元支持拥军优属和支前事业;投入712万元支持退役士兵社保接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补差、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贴等;投入530万元实施困难企业离休两费补助;投入150万元支持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运营;投入510万元推进社区建设。 

  卫生健康支出28.6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投入1.45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政策;投入7600万元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投入1519万元支持“健康泉州”建设,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呵护母婴健康;投入1.1亿元推进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投入1980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投入3308万元支持县域医共体发展、医保经办服务和鼓励社会办医等;投入7365万元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投入475万元支持老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2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6%。投入5200万元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入2000万元支持“海丝”史迹和文物保护,推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投入2000万元支持泉州歌舞剧院建设,保障泉州大剧院运营;投入2000万元支持“两馆三展”建设;投入465万元支持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改造提升乡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等文化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投入1000万元支持新闻事业发展。 

  节能环保支出3.1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2.8%。投入1392万元并统筹安排资金2亿元,实施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投入1800万元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270万元支持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投入1000万元用于环保监测等综合能力建设、低碳社区创建等;投入300万元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投入500万元建设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公共安全支出13.0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9%。投入2.2亿元用于道路安全提升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5000万元保障公安高效办案;投入2000万元建设城市安全信息系统;投入1000万元支持“科技兴警”;投入1000万元支持公安设备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用于网安综合机房改造及网络节点监控系统建设;投入350万元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投入200万元实施涉法涉诉救助;投入260万元实施社会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泉州”建设。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4%;政府性基金支出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政府性基金支出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2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8%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8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5.地方政府债务 

  2021年省财政厅核定我市新增债务限额213.39亿元(其中:市本级新增债务限额3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主要用于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建设。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核定和市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所调整,待市本级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落实市人大决议审议工作情况 

  强化预算法治意识,严格落实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聚力保障高质量发展超越 

  把握经济稳中向好时机,加强财政与经济同频分析调度,多措并举培植财源,扎实组织财政收入,着力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财力支撑。靶向攻坚提升财政综合实力。对标2020年进入万亿GDP城市,分析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占GDP比重偏低的差距短板及深层次原因,精准实施财政收入追赶行动,清单化落实6项任务、15条措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1,两项收入的税性比重均位居全省第2,实现财政收入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向上争取资金充实可用财力。全面梳理研究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政策和重点投向,协同合力策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64亿元。实行上级直达资金闭环管理,确保高效使用,切实增强基层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降成本。加强预算源头严编严审和支出执行严管严控,细化压减一般性支出,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全市一般性支出压减3.62亿元、同比下降4.2%盘活用好存量资金增效益。严格落实零基预算,打破“基数+增长”固化格局,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非急需支出。常态化开展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全市收回部门结转结余资金18亿元统筹用于重点急需领域动态监控“三保”兜牢底线。严格审查全市2021年“三保”支出需求和可用财力,坚持“三保”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按月分析监测县级“三保”预算执行情况,纠偏压实“三保”支出责任,守牢“三保”底线。 

  2.支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制定实施精准管用、更可持续、提质增效积极财政政策体系,促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力“民营经济发展年”。构建完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N+N”政策体系,调集财力落实“九奖八补七服务”扶企措施,2021年全市投入惠企资金51.67亿元。市本级投入9000万元增资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5.65亿元参与重点和新兴产业投资。出台金融支持因疫情受困企业十条措施,着力保市场主体、稳生产经营、促创业就业。梳理编印《泉州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申报指南》,清单化汇集16个部门、171项奖补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惠企政策28份,提高落地扶持实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市本级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44亿元,实施“四个倍增”计划,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进培育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推出科技创新券政策,对购买本市高校等机构科技服务给予补助,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科技赋能效应。支持扩内需稳外贸。市本级安排商务发展资金5131.63万元,开展“全闽乐购 汇聚福建”等活动,出台促外贸稳增长、招商引资、家政服务等政策,综合运用财政奖补、正向激励措施,提振内需和扩大出口。兑现奖补2000万元支持石狮服装城、晋江国际鞋纺城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投入1000万元支持电商发展和跨境贸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攻坚“优化营商环境年”。实施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改革,完成线上平台建设运行,梳理免申即享奖补项目33个,精简流程50%以上,惠企资金6日内直达兑付企业。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免收投标保证金、推进政府采购意向公开试点、打破行政级次择优选择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自主选择代理机构、远程电子开标、投诉处理全程网办等“六个率先”创新举措,提升政府采购监管质效。 

  3.提升投融资策划运作,促进扩大有效投资 

  树立市场化思维和经营财政理念,创新“财政+国企+金融”融合运作机制,构建大财政统筹运作“资金池”,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围绕“项目攻坚2021”行动制定资金筹措方案。精心做好市、县两级攻坚项目资金拼盘测算,统筹资源协同制定融资方案,对市级49个攻坚项目、投资151.95亿元,通过安排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及国企市场化融资等多元化方式保障到位。支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行动。市本级统筹安排33.74亿元、争取上级资金5.99亿元保障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38项重点任务。筹划设立城市更新基金,首期募集10亿元用于丰泽南埔山片区改造建设。精准策划申报政府债券。紧盯专项债券发行政策导向,做细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聚焦国家、省上重大发展战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滚动生成申报项目,2021全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13亿元,有力支持重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企融资功能。出台《支持市属国企提升承载政府性投资项目运作实力若干措施》,提升国有企业投融资主体支撑作用和有限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市属国企筹措落实资金118亿元投入政府项目建设。加快PPP项目预(结)算审核,减轻国企资金压力,清理盘活中心市区政府投资项目剩余资产,改善优化国企资产结构,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 

  4.树牢为民理财宗旨,支持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七有”,持续推进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提品质,全市民生支出499.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市本级投入1.87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市本级社会保障支出9.14亿元,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补助力度,支持养老事业补短板,全市发放临时救助9674人次3390.4万元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市本级医疗卫生支出28.69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市本级教育支出22.69亿元,加快补齐办学短板,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投入3705万元开展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和陈列布展,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投入900万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投入就业专项补助资金1.27亿元,全市3.1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投入4.8亿元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下达4148.92万元实行高校毕业生安居补助。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全市失业保险基金支出6.08亿元,惠及9.25万人次有力保障疫情防控。全市投入新冠疫情防控经费13亿元,支持设备和物资购置、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从市医保基金拨付8.75亿元保障核酸检测、疫苗购买及接种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本级统筹整合26个部门专项资金10.2亿元投入乡村振兴领域,落实13大行动127项年度重点任务,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支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构建原水一体化运营机制,实行跨流域跨区域跨层级统筹利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推进水资源保护、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效。争取中央财政直达资金3亿元支持泉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5.持续深化改革,构建现代财政管理机制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财政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从严从实编制年度预算,市本级取消17个项目1.22亿元、调减压缩44个项目3亿元。市本级年初预算批复率9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预决算信息100%及时公开,在部门预算公开全覆盖的基础上,首次公开市级部门所属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如期上线运行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模块,完善人员基础信息库,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实施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领域改革方案,理顺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保障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攻坚行动,建立健全市级绩效指标库,强化事前、事中、事后预算绩效全流程监管。市本级全年完成528个项目94.56亿元绩效自评,做好594个项目106.26亿元预算绩效目标监控管理,选取12个项目6.55亿元及3个部门开展绩效重点评价和部门整体评价。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开展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类处置,对经营性资产实行集中管理运营,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改进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试点扩面提质。强化财政运行风险防控。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财政“三保”、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硬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依法依规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泉港区列入全国建制县化债试点,获批发行再融资债券150亿元。 

  2021年预算执行工作在市委的有力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协同共为、财税部门攻坚拼搏,取得较好成效。但财政运行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国内疫情局部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对制造、出口、商贸、消费等领域造成冲击,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新业态培育发展成效有待提升,产业百元GDP税收贡献额降低,财政收入支撑走弱。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抓项目、促发展”系列行动、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需求增大,财政处于常态化的“紧平衡”状态。国有企业市场化融资运作不够顺畅,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和PPP项目支出压力较大。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对标站位市十三次党代会美好愿景,紧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五个双提升”目标任务,持续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做实“六稳”“六保”,为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和打造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2022年预算编制原则 

  收入预算按照“实事求是、依法合规、扎实稳妥、持续提质”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按照“统筹兼顾、硬化约束、零基预算、节俭求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精准,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扎实。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和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匹配。三是支出预算要保压并举保平衡。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从严从紧控制“三公”及其他一般性支出,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集中财力落实“六稳”“六保”。四是可用财力要优结构支持高质量发展超越。围绕财政资源配置与市十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相对接,精准调优支出,将财力优先投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创建、新区新城有机集聚、“聚城畅通”、共同富裕先行等“五大工程”。 

  (二)2022年全市代编和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 

  1.全市代编一般公共预算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加上省体制补助13.84亿元、返还性补助4.2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33.46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64.8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92亿元、调入资金86.73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51.1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43.01亿元,可用财力673.97亿元,相应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3.97亿元,扣除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后比上年增长10.6%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 

  2022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6.6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0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加上省体制补助8.08亿元、返还性补助1.0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0.66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4.51亿元、下级体制净上解26.79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18亿元、调入资金4.8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12.7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08亿元,市本级可用财力152.3亿元,相应安排对下转移支付补助11.74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市本级重点支出项目安排:教育支出22.5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6.4%;科学技术支出4.3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0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7%;卫生健康支出29.3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7%;节能环保支出3.3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6.1%;农林水支出7.8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3% 

  (三)其他三本预算 

  1.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4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政府性基金支出371.81亿元,比上年下降17.5%(下降的原因是不包括尚未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出)。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6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政府性基金支出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幅低的原因同上)。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3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3%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7.79亿元,比上年增长8.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65.38亿元,比上年增长0.8%(主要是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到期及新冠疫苗接种费用减少)。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2.59亿元,比上年下降1.8%(下降的原因同上)。 

  (四)市本级重点支出安排 

  2022年市本级统筹全口径“四本”预算安排支出394.46亿元,重点保障以下三个方面的支出需要。 

  建设海丝名城方面安排139.7亿元。重点用于: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和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设,泉梅高速、东海通道、百崎通道、金屿通道、刺桐路北拓、市区南北两向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着力实施“聚城畅通”工程,加速中心市区组团破散促聚,推进西华洋、云山、后浦、蟳埔等片区更新改造。支持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古城街巷改造、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消费升级。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两江一带”生态保护行动。 

  建设智造强市方面安排10.77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传感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园区、时空产业基地、人机交互产业基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加速强链建链补链,发展壮大“二一一”产业链群。实施数字绿色技改,推动“机器换工”和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四个倍增”科技赋能计划,建好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育“独角兽”“小巨人”“专精特新”等企业。强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跨境支付结算、境外经贸合作扩容提质。支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建设品质泉州方面安排75.03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施更高水平民生保障工程,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施优抚对象抚恤、社会救助。支持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快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支持办好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高质量发展群众体育。加快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乡风貌品质。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现代特色产业。支持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晋江防洪工程(三期)项目建设。推进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安全生产,高质量建设平安泉州。 

  三、切实抓好2022年预算执行 

  我们将围绕上述预算安排,坚持有效生财聚财、精准理财用财,切实提升预算执行质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培植长效可持续财源,增强支撑保障大局实力 

  支持智造强市建设培财源。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增产增效、技改提升、机器换工、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财政奖补力度,有效落实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研发投入增量绩效奖励和科技创新券政策,力促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财政高质量发展后劲。推动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支持“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综服”扩容提质,做大做强数字赋能、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精准培育引进龙头拓财源。做大做强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施“基金+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培优扶强优势产业、链主企业和新兴业态。优化企业股改、上市融资等扶持政策,壮大上市“育苗成林”队伍。聚焦总部经济、空间承载、人才引育等重点领域,完善招商引智政策组合拳,拓展新的财源增长点。优化重点行业服务促增收。全面提升财政营商环境,完善线上直达兑现机制,促进惠企资金直通快享加强行业头部企业沟通服务,力促调优产销布局,争取销售环节税源回归,提升重点企业税收潜能。加快已售楼盘税收清缴,挖掘契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地方税源,增加财产性税种收入。健全重点建设项目征管台账,引导建安税本地缴库,强化“以数控税”,依法应收尽收。强化协同合力抓收入。落实市县两级财税部门横向互动、纵向联动协同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第三方数据比对分析,切实堵塞“跑、冒、滴、漏”,细化硬化税收管征。开展财政收入攻坚行动,逐旬逐月逐季清单化具体化抓实收入。 

  (二)着力优结构强管理,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益 

  调优结构保重点。合理统筹“四本预算”财力,有保有压有效平衡好支出预算,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围绕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全力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领域资金需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和新增支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补助范围和标准。加强支出必要性、合理性审核,精打细算严把支出关口,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行为,预算执行中的新增应急支出通过部门预算调剂解决。统筹盘活用好存量资金。强化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把握好资金支出节奏,促进支出进度与实际需求更加衔接匹配。强化结余结转资金动态盘活使用,集中有限财力保刚性保急需。完善直达资金监控管理,促进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强化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落实零基预算改革和预算管理一体化,强化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实行绩效监控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以绩效为导向常态化清理调优专项资金,核减执行进度偏慢、效果不显或当年无法实施的项目预算,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着力强化资金统筹保障,支持建设海丝名城 

  建立投融资及收益平衡测算管控机制。实施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统筹中心市区重大功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土地整理利用,采用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单体项目、小片区、大片区、跨片区投入与收益的静态和动态统筹平衡测算,合理安排征迁、供地、建设、资金时序,有效管控征迁和建设投入成本,挖掘做大资产资源收益,加快资金周转使用,构建规范化、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运作体系,提高综合运营效益和城市建设品质。有效实施“聚城畅通”和城市更新。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整合盘活资金资产资源,构建大财政统筹运作“资金池”,坚持市、县统分结合联动,盘活管控好沿线和周边土地等资源,采用TOD等建设模式,加快实施“聚城畅通”工程。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实施“片区+”模式,将重大基础设施、经营性资产、产业园区等捆绑纳入片区整体规划建设,推动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投建,加快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债券项目整合策划质量。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常态化滚动储备机制,做细做全做实债券发行前期工作,聚焦中央重点支持方向策划申报契合我市“两新一重”、产业园区、生态环保、世遗文旅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项目,争取更多债券资金支持。用活用好金融工具组合拳。强化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常态对接合作,用好中长期、低成本资金。争取试点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把握“双碳”政策机遇,着力策划种植碳汇林和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争取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运用低碳绿色转型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国企承载运作能力。发挥国企作为第二财政作用,推动国企综合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采取资本金注入、资源配置、投资补助、贴息奖补、运营补亏、资本运作等支持措施提升国企项目承载力,促进以市场化方式承接政府性项目投建运营。策划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主动对接中央和省上重点投向,精心策划备足项目,争取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重大流域整治及能源市政、城市管网、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处理设施等资金支持。 

  (四)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建设品质泉州 

  统足财力保障实施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实施教育补短板,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满足需求,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医疗卫生补短板,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医疗保障补短板,健全完善“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增强基本医保门诊保障能力。实施体育补短板,加大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家政服务业扩容提质,增加家政服务有效供给。实施养老服务补短板,有效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支持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鼓励城乡居民创新创业,投资实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海洋经济等藏富于民的惠民产业,扩大经营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强化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殊群体帮扶,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盘活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持续加大乡村建设、风貌宜居、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投入,支持实施试点村提格升级、46条示范线建设和强镇引领“678”示范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推进深化生态市建设。构建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水岸一体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城市绿化、防洪排涝、污水治理、地下管网等建设。实施利益共享、治理共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联动开展“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五)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加快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财政预算项目库建设,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精准性。持续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时了解省上改革动态,全力争取对我市有利的改革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省上分领域改革方案,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市级补助档次和标准,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与零基预算改革相结合,推进预算与绩效管理融合一体化,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贯通监管闭环系统,压实部门主体责任,2022年底县级层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财政运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能力建设,强化财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抓好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严格落实“一县一策”化债方案,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指标。落实财政收支、库款余额等动态联动监控机制,实时跟踪预测库款现金流,优先保障“三保”等重点支出。严格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执行,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妥善有效化解风险。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严肃财经纪律,营造良好的财政法治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认真听取政协的意见建议,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爱拼敢赢,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打造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