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市财政局 2021-02-05 10:34 阅读人数:1

    2021119日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泉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现公开报告内容。 

    

  关于泉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1116日在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泉州市财政局局长 李清景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泉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预算草案提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叠加减税降费政策等财政减收增支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建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财政政策体系,严控支出保民生保重点,财政安全平稳运行,担当有为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2020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13.32亿元、比上年下降3.1%,完成年度预算的94.1%[剔除当年度新增减税降费56.11亿元(按财政口径的税收入库期统计,不含社保费减免,下同)影响后,可比增长3.6%,完成年度预算的10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4.04亿元、比上年下降0.8%,完成年度预算的96.8%(剔除当年度新增减税降费31.48亿元影响后,可比增长6.1%,完成年度预算的103.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1.33亿元(含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安排的支出,下同),比上年增长8.1%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23.7亿元,比上年下降4.7%,完成年度预算的94.3%(剔除当年度新增减税降费9.54亿元影响后,可比增长2.6%,完成年度预算的10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98亿元,比上年下降0.4%,完成年度预算的97.8%(剔除当年度新增减税降费5.51亿元影响后,可比增长7.4%,完成年度预算的105.4%。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2020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 

  增值税18.17亿元,比上年下降17.5%。企业所得税8.16亿元,比上年下降11.4%。个人所得税2.27亿元,比上年下降16.9%。其他中小税种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2%。非税收入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农林水支出8.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6%投入1.34亿元支持145个省级试点村和23条市级示范线路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投入6565万元支持农业复工复产、春季农业生产和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增产增效行动;投入3700万元扶持低收入村发展集体经济创收项目;投入1590万元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3000万元支持海洋经济和渔业发展;投入6800万元支持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投入7000万元支持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投入6825万元支持水利工程管护、防灾减灾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农村水利发展;投入5700万元支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特色村落、历史街区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3725万元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河湖长制。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8%。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投入1.1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市级补助;投入693万元开展农村低保安居房建设、救急难工作;投入2154万元支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就业培训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投入2900万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创业;投入2000万元开展优抚对象抚恤;投入1510万元支持拥军优属和支前事业;投入760万元实施困难企业离休两费补助;投入510万元推进社区建设。 

  卫生健康支出29.7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3%。投入1.35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政策;投入2137万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购置设备物资等;投入3386万元支持疾控机构能力建设、职业健康、母婴健康、中医药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出台《泉州市属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暂行规定》,投入1.8亿元推进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建设、药品耗材零差率补助、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疫情防控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等;投入6125万元落实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投入1672万元支持老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教育支出21.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7%。投入8780万元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4000万元促进学前教育补短板,新建20所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投入2720万元扩大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投入3500万元支持“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投入500万元支持“桐江学者计划”; 投入3659万元落实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和助学金等政策。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8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9%。投入1989万元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投入4390万元支持“海丝”史迹文物保护,推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投入2900万元支持泉州歌舞剧院建设,保障泉州大剧院、泉州市图书馆运营;投入3500万元培育拓展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入1155万元支持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改造提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中心城区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国保省保智慧安全用电系统建设以及村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投入3000万元支持新闻事业和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投入1000万元支持晋江举办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投入800万元开展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 

  科学技术支出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3%。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03亿元,实施“两个倍增计划”,支持重点产业科研创新项目,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导全社会加大R&D投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投入2742万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投入6660万元支持清源创新实验室、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引进培育;投入769万元提升科技普及率和知晓率;投入1500万元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 

  节能环保支出3.1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6.7%。投入1392万元并统筹安排全市资金3亿元,开展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按上游地区流域贡献的水量、水质达标等情况进行奖补;投入2000万元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投入610万元支持开展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投入691万元支持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投入960万元支持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37.68亿元,比上年增长7%;政府性基金支出392.75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9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政府性基金支出9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3%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9亿元,比上年下降4.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97亿元,比上年下降4.2%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9.4%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3.09亿元,比上年下降3.4%;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47.54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1.57亿元,比上年下降0.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5.地方政府债务 

  2020年省财政厅核定我市新增债务限额171.55亿元(其中:市本级新增债务限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6.39%,主要用于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建设。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核定和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所调整,待市本级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工作情况 

  强化预算法治意识,严格落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意见,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紧抓收支管理,提升“六稳”“六保”财政保障强度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力开源节流,坚决守底线保运转防风险,为“六稳”“六保”、企业复工达产、兜牢兜实民生底线提供坚实财力支撑。依法扎实组织财政收入。站位全市“一盘棋”,协同落实收入清单管理。分产业分行业深入系统分析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情况,找准找实财源分布,凝心聚力、多方挖潜弥补减收。在疫情导致上半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下,下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1.4%13.2%支持招商引税培植财源。出台培育中心市区重点税源企业发展实施意见、鼓励设立大区公司专项扶持措施和培植平台经济税源等政策文件,支持招商引资和总部、平台经济发展,增加短平快税源。向上争取资金弥补财力缺口。精准分析研究上级补助政策、重点投向和直达机制,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00.71亿元,比上年增加51.05亿元、增长34.1%,其中特殊转移支付19.9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6.35亿元。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直接收回部门连续两年未完成的结转资金,预算执行中加大对2019年度非重点支出结转的收回力度,全市收回部门结余结转资金25.1亿元。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建立“三公”经费监控机制,对一般性支出实行细化指标管控压降,优化财力配置保障重点急需领域支出,全市一般性支出压减14.53亿元、下降15%,“三公”经费压减0.47亿元、下降25.5%动态监测兜牢支出底线。严格审查全市2020年“三保”支出需求和可用财力,建立财政收支差额、“三保”支出预算执行、政府债务风险、库款现金流等动态联动监测机制,确保财政安全平稳运行。提速下达“六稳”“六保”资金。清单化提前下达市级426.32亿元“六保”转移支付资金,建立中央直达资金预算分解-下达-支付全闭环监控管理机制,累计办理直达资金43.53亿元,100%即到即下达,有力支持基层“六稳”“六保”工作,强化提升县级“三保”能力。 

  2.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财政保障机制,紧盯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等重点任务,研究出台一系列精准管用政策措施,有效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社会循环发展。提速增效落实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简化办拨程序,确保疫情防控资金迅速下达发挥效用,全市下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费14.57亿元。疫情初始,紧急动用市本级年度50%预备费5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划转医保基金2亿元预付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费,筹集7852万元支持泉州版“小汤山”集中收治医院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31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救治和抗疫政策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疫情防控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加强捐赠财物监督管理。简化政府采购流程,确保应急医疗物资及时采购到位。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支付后的个人负担部分给予财政补助。出台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十条措施,落实疫情防控医务人员薪酬、工伤待遇和保险保障等。完善帮扶政策体系保市场主体。逐项对照省上帮扶政策措施,结合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研究出台支持企业生产经营11条、用工保障若干措施、打通“五难”实施方案、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稳外贸、农业复工复产等政策。梳理细化申报指南,简化材料、缩短流程,开展全方位宣传解读,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全市累计兑现各类惠企扶持资金48.22亿元,国有经营性房产减免租金1.9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91.13亿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就业稳岗暖心服务行动,采取一次性稳就业奖补、高校毕业生安居补助、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力保居民就业。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对象和项目,返还不裁员、少裁员和受疫情影响企业失业稳岗补贴11.59亿元、惠及3.24万家企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分险作用,放大担保倍数,降低担保费率,疫情期间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减免由财政全额补贴。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在全省率先推出创业贷款金额10万元以下全面取消反担保措施,通过财政贴息提高新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利率。帮助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上级专项再贷款贴息资金3823.28万元。 

  3.坚持以“两新一重”为抓手,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聚焦“两新一重”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消费,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实行清单台账管理,加强重大项目投融资策划,综合采用政府专项债券、PPP、国有企业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139.92亿元保障“两新一重”等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市发行下达地方政府债券171.17亿元,其中“两新一重”项目专项债券126.16亿元(新基建项目21.49亿元、新型城镇化项目13亿元、重大铁路项目79.51亿元、重大水利项目12.16亿元)。支持新基建培育新经济增强新动能。支持13个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将基地当年度税收增量的市级分成全部奖励给属地政府,对当年度成效显著的前四个基地分别给予前期经费奖励300万元。以“数字泉州”建设为抓手,省市财政投入550万元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能制造分论坛和创新大赛机器人赛道,推动中国陶瓷电商物流园、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合作等15个数字经济项目86.6亿元签约落地;投入3.25亿元实施26个市级信息化、数字化项目。投入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增资资金7000万元参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5777万元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2870万元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6660万元支持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支持扩内需稳外贸。市级投入1572万元奖补产业集群配套,拓展供应链、产业链循环,支持工业稳产促销;投入1118.1万元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消费需求激活扩张行动;投入3200万元支持实施“全闽乐购”“泉消费”“体育消费券”等促消费行动,拉动消费超2.5亿元。市级财政下达稳外贸稳外资资金5334.95万元,优化实施外经贸稳定发展10条、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28条措施,外贸奖补从“增量激励”向“保存量激励”转变,大力培育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跨境电商B2B出口等外贸新业态。 

  4.坚持兜底线补短板,全力保基本民生 

  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534.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2%。市级财政投入1.64亿元保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兜牢底线保基本民生。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城乡低保等政府补助力度,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550元,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最高720元提高到825元,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按总体水平5%的幅度调整提高。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010.21万元。对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城乡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发放临时救助3072.45万元。支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83亿元,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23亿元,全面落实产业、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下达910万元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补助,有效防范生活困难群众返贫。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级财政统筹8.77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扶持农村电商、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仓储保险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支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完善晋江洛阳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提升资金筹措使用效益。对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晋江“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入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获得补助资金9660万元。 

  5.扎实推进改革,促进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财政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从严从实做好预算编制,2020年市本级年初预算批复率92.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完善预决算公开标准体系,预决算信息100%按要求及时公开。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严把支出审核关,动态清理盘活存量资金资产,将有限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出台预算绩效事前评估、运行监控管理《操作规程》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试点,加强预算项目事中绩效评价,做好535个项目93.29亿元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11个专项11.23亿元重点绩效评价及3个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提升预算管理。加强财政投资评审质效管理,市本级全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预结(决)算评审11939.62亿元,核减造价3.04亿元、核减率7.8%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闭环管理规定,首次将可预计提前批地方政府债券74.55亿元依法编入2020年度预算,新增债务限额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纳入预算管理。将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情况纳入市对县(市、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督促高风险县(市、区)制定债务风险化解方案,逐步降低债务率。 

  2020年预算执行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协同共为、财税部门攻坚拼搏,取得较好成效。但财政运行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市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实体经济困难凸显,财政收入支撑走弱,新增长源不明朗,收入的稳定性下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深化下,落实“六稳”“六保”及保障重点领域刚性支出需求不断加大,财政处于极度“紧平衡”状态;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体量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可安排的资金减少,筹措保障难度加大,亟需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风险防控化解任务繁重。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目标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社会事业改善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2021年预算编制原则 

  收入预算按照“实事求是、扎实稳妥、持续提质”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按照“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零基预算、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一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收入方面考虑随着疫情防控稳定和预计国家不再出台较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安排税收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相对匹配。支出方面通过加大资金统筹调入力度,市本级全口径“四本预算”支出保持一定强度增长。二是有保有压平衡好支出预算。坚持预算法定,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突出保基本、守底线,坚决落实政府节支过紧日子,试行零基预算改革,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及其他一般性支出,取消政策到期和无依据的项目支出,集中财力落实“六稳”“六保”,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中心工作、重大项目实施和重大招商落地。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为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支撑保障。围绕财政资源与“十四五”规划布局相匹配,加大挖潜盘活和精准调优支出,将可用财力优先投向“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民生支出重点向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支持实施乡村振兴等方面倾斜;扶持经济发展重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促进内销外贸双循环等方面转变;重点项目支出着重对推进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打通城乡交通大动脉、保护古城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等方面给予保障。 

  (二)2021年全市代编和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 

  1.全市代编一般公共预算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加上省体制补助23.61亿元、返还性补助1.9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43.93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55.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56亿元、调入资金37.63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53.3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8亿元,合计财力595.62亿元,相应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5.62亿元,扣除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比上年增长2.7%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 

  2021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2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加上省体制补助7.69亿元、返还性补助1.0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0.66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1.52亿元、下级体制净上解23.5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3.43亿元、调入资金5.1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10.84亿元,市本级可用财力136.62亿元。 

  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对下转移支付补助11.61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0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2% 

  市本级重点支出项目安排:教育支出21.2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3%;科学技术支出3.7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6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0.5%;卫生健康支出26.9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6.3%;节能环保支出3.95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农林水支出8.6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3% 

  (三)其他三本预算 

  1.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68.51亿元,比上年增长9.1%。政府性基金支出368.51亿元,比上年下降21.6%(上年省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74.55亿元编入预算,今年没有提前下达)。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支出1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上年省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21.2亿元编入预算,今年没有提前下达)。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68亿元,比上年下降5.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67亿元,比上年下降7.6%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7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四)市本级重点支出安排 

  2021年市本级全口径“四本”预算统筹安排支出353.17亿元,除保基本支出外,重点保障以下三个方面的支出需要。 

  支持民生改善方面安排90.93亿元。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保障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强农村人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实施“四心”工程、“XIN”行动,加快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医疗保障补助政策,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优抚对象抚恤、社会救助。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老旧小区、片区改造,完善公共出行、文化休闲体育等配套设施。支持强基促稳、保障安全生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 

  支持新经济方面安排8.41亿元。重点用于:支持13个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围绕科技创新超越和产业现代化发展超越,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布局,深化人才“港湾计划”,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育明星梯队企业、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高新企业。支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促进高新建链、产城融合发展。支持线上线下拓展产供销渠道,扩内需稳外贸,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促进内销外贸循环发展。 

  支持重大项目和新基建方面安排82.52亿元。重点用于: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同城化和泉州环湾城市建设,兴泉铁路、福厦客专泉州段、沈海联络线泉梅高速泉州段、刺桐路北拓、泉州大桥拓改、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提升“聚城畅通”工程,完善中心市区组团间快速通道,实施西华洋、东海后浦、后渚莲垵等片区更新改造。支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特色村落、历史街区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产业链精准招商,支持传感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时空产业基地、人机交互产业基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切实抓好2021年预算执行 

  我们将围绕上述预算安排,坚持有效聚财、开明理财、精准用财,切实提升预算执行质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抓收入育财源,提升保障服务大局支撑实力 

  落实组织收入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的理念,完善财税部门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的协同合力机制,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扎实抓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依法强化税收管征促回升。在完善减税降费落实机制的同时,系统分析同级别GDP城市中泉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深层次原因,加强产值税收匹配度、纳税企业与工商登记主体信息比对分析,找准征管薄弱行业和环节,依法管征应收尽收。优化重点行业企业帮扶服务增税源。全力争取中化化销品公司等税源项目尽快落地,强化基础设施、房地产、工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建安税收跟踪管控,加快推进已售楼盘税收清算。动态分析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复产达产、营销和纳税情况,精准调优扶持政策,引导重点支柱行业调优产销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稳定外贸企业出口,提高税收贡献度。加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植财源新的动力源。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支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聚焦产业生态丰富、辐射带动力强的传统优势产业,改进惠企帮扶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稳固财源基础。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从财政奖补、资源配置方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效。持续深化惠企资金基金化改革,运用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效落实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研发投入增量绩效奖励政策,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R &D)投入水平,着力引进培育大院大所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赋能壮大稳定可持续财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支持促消费激活内需市场,提升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精准培育引进税源。加强市区两级联动,“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出台针对性、竞争力强的招商引税政策,做大中心市区财源。落实在泉设立大区公司专项扶持措施,争取域外机构在我市设立总部和大区公司,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回流稳住大盘税源。完善奖补政策,加大力度争取股权转让和平台税收集聚缴纳。 

  (二)优结构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 

  严控一般性支出和新增支出。坚持精打细算,2021年市直部门公用经费、经常性专项业务费和非刚性专项经费压减5%。全面梳理各项支出标准,民生支出政策除国家和省级规定外,不再扩面提标。硬化预算执行约束,新增的临时、应急支出先从部门现有专项资金或结余结转资金调剂解决。深度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落实零基预算管理要求,2020年执行期满及执行期已满三年的专项资金严格落实绩效评价,重新按程序设立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分轻重缓急安排项目支出,整合归并和优化资金投向。强化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做好资金需求测算和安排保障,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统筹盘活用好存量资金。强化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防止资金沉淀。落实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强化结余结转资金动态盘活和统筹使用,直接收回部门两年以上结余结转资金,动态清理部门两年以内结余结转和低效使用资金集中有限财力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支出。动态监测兜牢“三保”底线。严格审查全市2021年“三保”支出需求和可用财力,落实财政收支、库款余额、项目建设资金动态联动监控机制,确保财政安全平稳运行。梳理市级“六保”转移支付资金清单,完善中央直达资金预算分解-下达-支付全闭环监控管理机制,确保资金迅速直达基层、直达市场和民生主体,精准滴灌提升县级“三保”能力。 

  (三)加强融资策划运作,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 

  精心策划制定融资运作方案。创新完善“财政+国企+金融”模式,着力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好项目攻坚小组、资金筹措专班等机制,梳理2021年全市重点项目及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逐个项目制定融资方案,实行项目融资清单台账管理,确保资金筹措到位。提升债券项目整合策划质量。精准对接专项债券支持11大类投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支持领域,聚焦中央投资方向提前谋划项目,动态更新新增债券项目库,按发行手续齐全程度对项目进行分类,梯度扎实推进。充分挖掘系统行业、板块优势及收益,策划生成有效投资工程包,根据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变化,策划申报280个以上项目收益专项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资金流动性预判强化调度。结合财政年度预算草案和中期规划,测算好“十四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可支撑新增项目建设、PPP建设和债务规模,平衡年度可支配财力与全口径债务资金需求,编制偿债和PPP付费资金计划,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为重大项目建设和中心市区片区更新改造做好协同保障。支持国企市场化融资运作。加大对国有企业资产、资源、资金及资本的注入,提升国企项目承载和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合规支持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及产业发展,主动策划对接重点项目、重要产业的投融资路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及收益回报,形成项目可持续规范运作机制。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民生社会事业保障力度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完善保障民生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集中财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高职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低保标准,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老旧小区、片区改造促进城市更新,支持申遗、非遗、公共文化、全民健身运动,提升文化软实力。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持续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政策、项目、资金等重点向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区域倾斜投入。支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常态化生态环保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支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做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快中心市区防洪治涝及水体整治,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实施利益共享、治理共担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五)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精心编制执行《泉州财政“十四五”规划》,推进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创新预算管理机制,编细编实部门年度预算,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落实直接惠企利民转移支付机制,全面规范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强化“四本预算”衔接,2021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高到30%。滚动编制中期财政规划,健全预决算公开考核机制。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对接分析省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应急救援等领域改革方案,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四本预算”,建立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完善常态化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一体化,坚决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严格在人大批准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新增债务。加强全口径政府债务统计、分析和监测,分类做细做实偿还计划,通过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统筹调剂、强化土地收储和出让管理、加快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处置等方式筹措偿债资金,有效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切实降低政府债务风险指标。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有力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认真听取政协的意见建议,勇于担当、有效作为,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打造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