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2021-09-29 17:41 阅读人数: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2 

  (此件主动公开 

 

 

泉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基础条件和机遇挑战....................................................... 2

第一节 基础条件........................................................................ 2

第二节 机遇挑战........................................................................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8

第三节 发展目标........................................................................ 9

第三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1

第一节 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11

第二节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 11

第三节 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 14

第四章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7

第一节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7

第二节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17

第三节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4

第四节 持续推动休闲农业提升.............................................. 27

第五章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9

第一节 推进农田标准化.......................................................... 29

第二节 推动品种优良化.......................................................... 30

第三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 30

第四节 推进农业数字化.......................................................... 31

第五节 提升农业科技化.......................................................... 32

第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4

第一节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34

第二节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36

第三节 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 37

第四节 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38

第五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 40

第七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41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41

第二节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41

第三节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2

第四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42

第八章 加快农业对外合作.......................................................... 44

第一节 加强对外招商引资...................................................... 44

第二节 推动外向型农业经营.................................................. 44

第三节 拓展农产品展销渠道.................................................. 45

第四节 深化泉台农业交流合作.............................................. 46

第九章 保障措施.......................................................................... 47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监督.................................. 47

第二节 强化政策扶持,做好资金整合.................................. 47

第三节 壮大人才队伍,加强科技支撑.................................. 48

第四节 完善金融服务,拓展农业保险.................................. 48

第五节 加强法治保障,推进农业执法.................................. 48

结语................................................................................................. 50

附图................................................................................................. 51

附表................................................................................................. 56


前言

 

十四五期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指导全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根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指导我市各地各部门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本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基础条件和机遇挑战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十三五期间,我市特色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6.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3%。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9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35:1,缩小到2020年的2.17:1,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11.4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1%。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9.46万亩;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蔬菜产量101万吨,毛茶产量9.01万吨,肉蛋奶产量25.01万吨,生猪2020年末存栏87.3万头、年出栏149.5万头,水产品产量104.99万吨。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集聚,创建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百亿产业强县、3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晋江市和安溪县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等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985亿元。全市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达70%,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4%,农膜回收率90.7%。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规模养猪场基本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增强。深入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不断提高品种优良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优质专用率达86.5%。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8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2%。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

——泉台农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深入推进泉台农业融合建设,创建国家级惠安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省级永春县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创设20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立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落地泉台农业合作项目200多个。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累计投入资金近8500万元,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窗口。

——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成确权合同签订面积154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24%。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清产核资单位(含社区)2519个,金额2890042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853427户。全市2198个村(含6个组)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部完成。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农民合作社5092家、家庭农场4361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820人。

 

 

专栏1“十三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2020

年均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40.33

130.33

-1.5

粮食生产能力

万吨

50.71

49.8

-0.4

油料

万吨

3.75

4.65

4.4

蔬菜

万吨

137.13

101.2

-5.9

食用菌

万吨

7.01

13.7

14.3

水果

万吨

12.58

15.11

3.7

茶叶

万吨

7.48

9.01

3.8

水产

万吨

112.98

104.99

-1.5

肉类

万吨

15.84

17.9

2.5

禽蛋

万吨

3.64

6.11

10.9

奶类

万吨

0.96

0.98

0.4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元

320.59

411.42

5.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61

23459

8.1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48.32

214

-2.9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率

%

51.2

63.2

4.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7.3

98.5

0.2

累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4

23

41.9

累计有机食品认证

11

12

1.8

累计绿色食品认证

118

166

7.1

累计无公害农产品认定

430

554

5.2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我市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政策、要素保障。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更多的资源要素将向农村聚集,新基建三农领域补短板持续推进,将为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动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泉州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泉都市圈和省域中心城市等建设,推动跨江发展、跨城融合,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泉州是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全面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全国知名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立足泉台五缘优势,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有利于推动大宗农产品集散发展,有利于将泉州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枢纽。多战略叠加的政策助力,有利于推动泉州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跨区域产能合作。

——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十四五期间,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将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持续引领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泉州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国际局势、经济形势对农业发展影响。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粮食安全重要性异常突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面临保粮食、重要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民增收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下行和支农需求增加的双重挑战。农业农村发展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农业产业风险日益加深,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

——农业资源短缺压力日益严重。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地下水压采、限采等政策影响,农业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载荷压力剧增,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十四五”期间,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新推广节水技术以及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矛盾加剧。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现代农业发展增速远低于预期,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农业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面临创新性挑战。

“十四五”时期,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遵循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专栏“十四五”时期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优势(S

1.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全产业链。

2.平台载体优势: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特色农业发展载体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3.经营体系优势: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农村电商淘宝镇(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4.自然资源优势:各地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并形成规模资源。

劣势(W

1.高质量发展短板:农业吸引力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2.农业结构性短板:存在高端农业占比低,农业科技、经营模式、农业人才有待完善等问题。

3.区域性品牌短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少,整体影响力较弱。

4.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未形成园区、未形成产业链。

机遇(O

1.政策机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三农工作新的战略部署明确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任务。

2.市场机遇: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农产品内外贸市场空间拓展。

3.创新机遇:设施完善、科技发展、信息共享、经营模式创新等新机遇。

4.乡村振兴机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挑战(T

1.同质化竞争:农产品存在域内、域外同质化,产品竞争力不高。

2.土地资源制约:农业用地总量与经营规模总量不高限制农业发展。

3.环境保护制约: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客观上制约传统农业发展。

4.老龄化制约:农业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限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创新与应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整体部署,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产业汇聚,生产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质量效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将农村发展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优化农业产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三产融合。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十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整体实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202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形成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特色现代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2035年我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65亿元,年均增长2.5%。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755亿元,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2:1

——优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9%。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1万亩、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新增高标准农田36万亩。生猪产能稳步提高,存栏稳定在85万头,稳定猪肉产量;全市肉禽出栏量达到3000万羽,蛋禽存栏量达900万羽。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10家和150家,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培育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0家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150家。

——持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化肥使用量减少1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率达到90%

——推动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5万元,年均增长率8.3%,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专栏“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元

411.42

465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459

35000

8.3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14

220

0.5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率

%

63.2

69

1.8

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

综合利用率

%

93

95

0.4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8.5

98.5

0

“三品一标”认证

755

855

2.5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26

150

3.5

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100

农产品初加工中心

110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30.33

131

0.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49.8

50.2

0.2

油料

万吨

4.65

4.9

1.1

蔬菜

万吨

101.2

111.5

2.0

食用菌

万吨

13.7

15

1.8

水果

万吨

15.11

18.8

4.6

茶叶

万吨

9.01

9.5

1.1

水产

万吨

104.99

111

1.1

肉蛋奶

万吨

25.01

28.04

2.3


第三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第一节 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以园区、功能区、产业带为平台,不断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集聚。在《泉州市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基础上,持续推进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休闲以及生态环境调节发展,使各农业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农业各功能得到统筹有序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产业带:由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组成的都市农业发展区,重点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菜篮子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精深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

沿海农业产业带:由泉港区、惠安县、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组成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及低山区组成的东部沿海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以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

生态农业产业带:由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组成的山区生态农业涵养发展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保护,重点发展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第二节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

农产品生产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空间布局,立足优势,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高效优质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与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生猪、蔬菜、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向该区域集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农产品加工区:围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水产、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积极提升安溪茶叶加工、晋江与惠安烘焙休闲食品、泉港粮油、南安米面主食制品、石狮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品牌优势。通过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完善供应链、壮大产业链、延伸价值链。

生态环境保育区:通过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考虑各地发展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该区域重点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生态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强无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投入实现清洁生产。加快发展以茶叶、食用菌、毛竹、中药材、旅游产品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以生态保护促经济发展,实现本保育区生态系统结构日趋稳定和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农业休闲旅游区:依托泉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两大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增值增效空间。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实现价值增值。加强农业文化资源与特色农产品、生态环境资源、陆地景观与海洋景观、传统文化、手工艺品、特产、当地美食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创意农业、农业文化产业、农业教育产业等农业新兴业态。积极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旅游、农耕文化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强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专栏4 泉州市各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农业产业布局

县域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重点加工行业

鲤城区

休闲农业

城郊蔬菜

蜜饯

丰泽区

休闲农业

城郊蔬菜、花卉

 

洛江区

休闲农业、畜禽、粮油

城郊蔬菜、甘薯、花卉苗木

休闲食品

泉港区

蔬菜、水产、畜禽

设施蔬菜、生猪、蛋鸡、红茶

 

石狮市

水产、蔬菜

水产

水产品、中草药

晋江市

蔬菜、水产、休闲农业

设施蔬菜、水产品、休闲渔业

水产品、休闲食品

南安市

畜禽、水果、粮油

生猪、脐橙、凤梨、龙眼、水稻、绿茶、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

粮油、水果

惠安县

蔬菜、粮油、水产

设施蔬菜、花生、甘薯、余甘、红茶

蔬菜、水产品、休闲食品

安溪县

茶叶、粮油、畜禽

铁观音、油柿、生猪、淮山

铁观音、水果、米粉、木竹

永春县

水果、茶叶、畜禽

芦柑、荔枝、佛手茶、闽南水仙、蛋鸡、生猪、白番鸭、中药材、蘑菇

老醋、木竹

德化县

水果、畜禽

黑鸡、黑兔、淮山、早熟梨、葡萄、中药材

茶油、黄花菜、木竹、葡萄酒

泉州台商投资区

休闲农业

城郊蔬菜、肉鸽、花卉

 

第三节 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

十四五期间,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村一品的微型经济圈、产业强镇的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大型经济圈。

一、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以我市712种农产品列入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基础,结合安溪铁观音茶、晋江胡萝卜、南安龙眼、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德化油茶、岵山荔枝等7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统筹空间布局,合理设置产业集群,山区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构建产业集群,沿海以特色蔬菜种植、加工,特色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捕捞为主构建产业集群,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集群功能板块。

2025年,全市完善建设茶叶、果蔬、畜禽、水产等4个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亮点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1个以上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一县一园一业一园的要求,重点围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持续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特色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整合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附加值。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公共研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推进品种优良化、生产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促进生产更智能、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突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建设,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打造区域性品牌。实施区域性品牌的市场化包装运作,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到2025年,在现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11个市级产业园的基础上,整合建设20个以上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4个省级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乡镇域1~2个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粮食产业,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支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支持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创建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新业态与新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完善建设20个以上主导产业产值超过2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争取在现有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基础上新增5个。

四、“一村一品”专业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传统技艺和创意产品,推动特色资源有序开发、规模开发,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生命力强大、可持续发展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茶叶、畜禽、蔬菜、水果、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到2025年,全市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200个以上,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5个。

专栏5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统筹特色农业资源,建设4个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创建2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围绕区域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文旅业,创建2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村级围绕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业、传统食品业等,创建2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

 

 

 

 

第四章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围绕南安市、安溪县、德化县等主产县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水稻生产功能区。以59.8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为主要载体,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5个,培育上规模“五有”农机服务组织3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万亩。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支持撂荒地、山垅田连片流转开发利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宜种植的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加快实施粮食增产提质项目,建设连片200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叠盘暗化育秧、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优质稻,建立优质稻核心示范片,带动水稻品种优质率稳定在80%以上。

第二节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茶叶产业

围绕“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总体要求,加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原地保护,优化品种结构和提升质量安全,大力推广高香型、制优率高、适制性好的品种,扶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茶树生态栽培、伏季休茶等“五新”技术集成示范。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应用,推广茶叶加工数字化、自动化、连续化不落地生产线,提高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生产水平;新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智慧园。强化茶叶精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打造“线上+线下”茶叶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推动茶叶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大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茶叶等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加大美人茶、红茶、绿茶等种植面积,培育茶叶品牌、拓展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具有知识产权和产品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培育以“六名”(名茶、名山、名园、名村、名社、名企)互动的品牌群。到2025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26亿元以上,生态茶园占茶园面积80%以上,生态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全市茶叶初制加工厂完成升级改造。

专栏6 泉州市茶叶品类、优势区域与发展方向

品类

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方向

铁观音

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德化县

加快生态茶园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加工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提高茶叶制优率;加快国家级茶叶重点实验室、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发茶饮料等茶系列食品;加大泉台茶叶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黄金桂

安溪县

本山

安溪县

毛蟹

安溪县

佛手

永春县

水仙

永春县

美人茶

德化县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产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特色品牌推广。

红茶

泉港区、惠安县

绿茶

南安市

加大“三绿三香”品质提升,加快石亭绿茶等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特色品牌推广。

二、蔬菜产业

优化区域和品种结构,促进节本增效,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和蔬菜育苗基地建设,推广蔬菜优新品种,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建立泉州特色蔬菜品牌。大力发展根茎类、叶菜类、茄果类、瓜类等优势蔬菜生产,加大生菜、茄子、丝瓜、辣椒、西红柿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建设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加大泉州出口蔬菜备案基地种植面积与拓展蔬菜种类,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发展蔬菜分级、包装、保鲜等采后商品化,支持发展速冻蔬菜和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蔬菜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净菜上市、定制配送等流通新业态。扶持建设达到省定标准的智能温室、智能温控大棚、温室大棚等蔬菜设施,不断完善水肥一体化、温控、机械化作业等设施装备。到2025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2万亩,集约化育供苗率达40%以上,产地初加工比例达30%以上。

专栏7 泉州市主要蔬菜分布优势区域与发展方向

品类

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方向

根茎类

晋江市、惠安县、安溪县、德化县

采用微喷灌等现代生产技术,加强胡萝卜、萝卜、生姜等规模化发展。

叶菜类

安溪县、永春县、晋江市、洛江区、惠安县、泉港区

发展生育期短、产量高、当地适销的芥菜、空心菜、油菜、菠菜等生产,提高自给保障水平。

茄果类

泉港区、惠安县、晋江市、南安市

加强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丰富上市蔬菜品种。

三、水果产业

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品种和熟期结构,提升果品品质和效益。挖掘晚熟龙眼、晚熟荔枝、百香果、火龙果、油柿等泉州特色水果潜力,巩固德化早熟梨、永春芦柑、岵山荔枝、蓬华脐橙、惠安余甘等泉州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推动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设一批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配备完善自动化分等分级、包装生产线;补齐百香果、柑橘等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短板,提高果品商品性状,促进产后增值。

专栏8 泉州市主要水果品类、优势区域与发展方向

品类

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方向

柑橘类

永春县、德化县

南安市、安溪县

坚持规模化种植与品牌宣传、坚持鲜食加工并举、突出采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芦柑深加工。

龙眼

荔枝

南安市、晋江市

洛江区、永春县

选育推广晚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研究开发保鲜和系列加工技术。

德化县

规模化种植与销售渠道拓展。

余甘

惠安县

优化主体、品种、产业结构,逐渐恢复并做大余甘产业。

百香果

南安市、永春县

德化县

推动省级优势主导产业百香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建设

四、食用菌产业

推进食用菌产业专业化、工厂化、标准化、园区化发展。在蘑菇、金针菇、草菇、香菇、平菇、秀珍菇、黑木耳等规模化种植基础上,扩大茶薪菇、鸡腿菇、姬松茸、白木耳、竹荪、猴头菇、灵芝等新品种的种植规模。加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生产基地加工环节智能化。推广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模式,促进食用菌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5万吨。

五、畜禽产业

 

专栏9 泉州市主要畜禽品类、优势区域与发展方向

分类

基地

重点区域

生猪产业基地

东北部生产基地

南安市向阳、乐峰、罗东、梅山、洪濑、洪梅、诗山、金淘,永春县外山、东平、东关、湖洋,洛江区罗溪、马甲,泉港区涂岭等乡镇。

中部生产基地

南安市东田、翔云等乡镇。

西南部生产基地

安溪县龙涓、西坪、虎邱等乡镇。

西部生产基地

安溪县感德、长卿、祥华、福田,永春县一都、横口、桂洋等乡镇。

北部生产基地

永春县下洋、桂洋,德化县雷峰、赤水、汤头、上涌、春美等乡镇。

家禽产业基地

省级蛋鸡产业园

永春县介福、下洋、五里街、石鼓、达埔,德化县龙门滩等乡镇。

市级蛋鸡产业园

泉港区涂岭、前黄,南安市洪濑、梅山、罗东、眉山、东田、向阳等乡镇。

番鸭生产基地

永春县东平镇为重点。

黑鸡生产基地

德化县三班、浔中等乡镇。

肉鸽生产基地

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永春县桃城等乡镇

以“生态先行、安全为重、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导向,严控生猪养殖总量,做强家禽产业,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加快培育品牌和拓展市场。加强生猪稳产保供,推进补栏增养,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加快标准化规模养猪场新(改、扩)建项目落地投产,推动我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石狮、晋江等县(市、区)国有企业异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鼓励发展规模化家禽养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家禽,加大德化黑鸡、永春白番鸭等养殖规模与品牌营销。利用草山草坡和抛荒山垄田种草,扩大戴云山羊、闽西南黑兔等优质草食动物生产,提升草食动物养殖比重。加快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畜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强化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提升,推进标准化养殖,构建畜产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监管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生猪产业要素布局,以泉州东北部、中部、西南部、西部和北部的生猪产业园为依托,推进养殖主体合理集聚,逐步构建以大中型养猪场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养猪户为补充的生猪标准化生产体系。至2025年,全市培育稳定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210家左右,年末存栏85万头、年出栏生猪160万头,自给率达到40%以上。

六、水产

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智慧渔业和生态渔业,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养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展标准化池塘、工厂化养殖基地、全塑胶养殖渔排等设施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鼓励海洋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品牌,做大做强崇武鱼卷”“晋江紫菜”“泉州金牡蛎等省级品牌,强化区域优势。培育渔业平台经济产业链,着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水产品加工比例。发挥石狮海洋生物食品园等集聚作用,聚集全市海产品冷链加工企业,建设海产品冷藏、加工、研制、物流一体化的海洋生物食品工业集聚区,带动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贸易和冷链物流等发展。到2025年,全市水产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58亿元。

专栏10 泉州市主要水产品养殖区域与发展方向

区域

重点发展方向

泉港区、惠安县

建设塑胶网箱、塑胶浮球等环保型养殖设施,推动发展高质量水产养殖。

晋江市、石狮市、

南安市、惠安县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产业。

晋江市

以晋江深沪湾港区深沪国家中心渔港远洋渔业作业区为依托,发展远洋渔业。

七、林竹产业

强化实施以二促一带三的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有效升级,非木质利用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着力提高丰产竹林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水平,提升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强精深产品加工开发,扩大竹产品市场,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率。改进杉木和马尾松的造林方式,抓好近自然经营、杉木大径材、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珍贵树种培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重点优化油茶品种结构,提升良种水平,加快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栽培与低产林改造,提高单产;加强茶油和茶粕的精深加工开发,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着重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供、销产业链条。到2025年,全市林竹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0亿元。

八、花卉苗木产业

做优做强花卉苗木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省市级花卉产业发展项目,推动花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积极推进绣球、非洲菊、菊花等鲜切花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蝴蝶兰、绣球、红掌、观叶植物等名优花卉苗木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和花卉苗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与售后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鲜切花、盆栽植物和新优苗木等,继续推进设施花卉和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引导花卉苗木企业围绕花卉苗木育种、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花卉苗木产业链,促进花卉苗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花卉苗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20亿元。

专栏11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1.生态茶园改造提升项目。每年建设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生态茶园。推广茶树良种、增施有机肥等生态栽培技术,完善水肥一体化等茶园设施设备等,进一步优化茶园生态。

2.果树提质增效项目。完善果园基础设施,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生草栽培、增施有机肥等生态栽培技术。推广优新品种,促进果品品质和效益提升,提高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优质果率提高10%

3.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建设项目。继续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设施大棚,新增0.2万亩;到2025年建设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达到7.2万亩。

4.食用菌提质增效项目。加快培育菌包(培养料)集中生产供应中心,推进食用菌生产设施化智能化生产基地、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5.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采取拆小建大或标准化升级改造,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达210个,建设现代化养殖圈舍、环控系统、生物安全系统、资源化利用系统等,实现生猪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殖,全市生猪规模化率达85%以上。

6.特色畜禽产业提升项目。加快建设特色畜禽产业项目,提升特色畜禽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水平。每年新建或改扩建养殖场3~5个,不断提高禽蛋自给率。

7.现代渔业提升项目。建设设施渔业,提升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水平。建设人工鱼礁,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全市加快新建、提升改造一、二、三级渔港,建设福建智慧渔港。

第三节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发展农产品初加工

加快茶叶、蔬菜、水果、畜禽、花卉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围绕晋江胡萝卜、南安龙眼、安溪铁观音茶、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德化油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加强产地初加工设施装备建设,加强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冷链运输、可追溯系统等装备水平。通过新建冷库、改建冷库等方式,加快冷链设施建设。建设净化分选分级包装初加工生产线;配备预处理、初加工处理车间;产品包装采用二维码标识,实行一品一码;配备与初加工生产线生产能力相当的冷藏保鲜库。实施百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建设工程,提高产品质量与入市品级。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产地初加工处理中心110个以上,其中,茶叶初制加工中心75个以上,蔬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31个以上,粮食烘储加工中心4个以上,林竹、花卉产品初加工中心10个以上。

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

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示范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推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比例,开发营养健康、适销对路的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形成安溪茶叶加工,晋江、惠安烘焙休闲食品,泉港粮油,南安米面主食制品,石狮水产品等多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鼓励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壮大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推广运用于食品、日用品、医药等领域。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合作社,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等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以特色水果、蔬菜、茶叶为重点,开发蜜饯、鲜饮、冻干食品、脱水食品、保健功能食品、旅游休闲食品、中成药等产品。

加快生猪、肉禽、牛羊、蛋奶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发展冷鲜分割肉、肉制品加工,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动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中央厨房等畜产品加工业新业态。建设培育一批保鲜冷藏、冷链物流中心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或龙头企业。推进屠宰加工业转型升级。新(改、扩)建10家牲畜屠宰加工企业,1家禽类屠宰加工企业和3家肉品分割加工配送中心。洛江区、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推动城区屠宰场升级改造及标准化建设。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激励和扶持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生猪屠宰加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推动猪肉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由热鲜肉向冷鲜肉供应转变,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代宰向自营转变。

专栏12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计划

1.建设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中心。重点建设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每年新建或改造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

2.建设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支持果蔬、畜禽、粮油、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县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园。

3.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项目。新建或改扩建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牛羊兔、生猪、禽蛋精深加工提质项目。新建10家、实施5家屠宰场升级改造及其标准化建设,新建1家禽类屠宰加工企业,新建3家肉品分割加工配送中心。

4.茶叶绿色加工提升项目。每年新建或改造茶叶厂房(含配套设备)。推广清洁能源,推动茶叶初制生产向绿色、高效发展。

5.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支持开发冻干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开发与生产推广,推动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建设。推动农业质量提升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并行,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耕地、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到2025年,全市乡镇监管服务站达到“五有”配置,有效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城区市场内销售者营业执照办理率达到100%,市场开办者对市场内销售者建档率达到100%

专栏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计划

1.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围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到2025年,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

2.“三品一标”培育。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积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比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文化挖掘、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到2025年,新增“三品一标”100个。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加强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和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成省内农业系统领先水平的检验检测实验室。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到2025年,各乡镇监管服务站达到“五有”配置,有效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5.“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通过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等方式,重点治理11个问题突出的品种,解决禁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第四节 持续推动休闲农业提升

一、加强引导特色休闲农业发展

挖掘我市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提升“海丝泉州”乡村文化旅游影响力。统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点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民俗、人文特点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特色休闲村镇、休闲林业和水乡渔村等示范点。鼓励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支持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新模式

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集中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海丝泉州·绿色生态之旅”线路建设。依托自然景区、田园风光、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民俗等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民俗、地方产业等相结合。积极推广精品民宿型、景区带动型、民俗文化型、生态资源依托型、田园观光休闲型等多种具有泉州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广生态乡村游为特色的山区游,以滨海渔村为亮点的滨海游,以及独具人文魅力的人文游。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培育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

三、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产业

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企业,推动形成沿线成廊、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休闲农业格局;大力发展采摘体验、农家乐、观光休闲、精品旅游、民俗表演等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业。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水乡渔村、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区等精品项目。到2025年,培育100家休闲农业示范点,100个“农民丰收节”农事节庆活动品牌,推动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等沿海地区和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山区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第五章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推进农田标准化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土壤耕作层剥离再用,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耕地流转、山垄地改造推动经营主体扩大投资,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和土地改良等田间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主产区水利基础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完善蓄、引、提并举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持续推进山美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加强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完善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专栏14 农业基础建设提升行动计划

1.强化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59.8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为主要载体,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5个,培育上规模“五有”农机服务组织3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

2.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耕地流转、山垄地改造推动经营主体扩大投资,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和土地改良等田间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新建3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万亩高标准农田。

3.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建设水稻、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连片200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加大果蔬、芳香植物、药食两用经济作物等综合生产能力。

4.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能力,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以上。


第二节 推动品种优良化

发掘优质特色种质资源,引进或选育突破性的优良品种,培育市级重点种子企业,提升农作物种业竞争能力。在沿海区域建立旱地作物、果蔬、花卉等种苗繁育基地,在山区县建立水稻、马铃薯、淮山等作物繁育基地,在市农科所南繁基地建立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生产供需调控水平,确保供种安全。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省级以上重点企业在我市设立种子研发中心、分公司或子公司。推进市农科所与种子企业合作,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圃、母本园等,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利用与改良创新。加大新品种育种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库与原种圃、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验站、品种试验鉴定站、国有良种场等种业设施建设。根据生态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选择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或登记并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绿色农作物品种作为主推品种进行示范推广。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新品种推广,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到2025年,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以上,优质专用率86.5%以上。

第三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机械播种和机收、果树修剪和采摘、蔬菜栽植和收获,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畜牧养殖饲喂料、环境控制,水产养殖饲饵料、养殖藻类栽培收获、养殖水环境控制,林竹采伐、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装备和技术。积极推广机具二维码识别、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农机作业监测、作业订单服务等智慧农机服务。大力发展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作物精准耕作、畜禽水产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生产等数字农机示范基地和特色现代农机智慧园。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25个农作物、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培育30家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具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

第四节 推进农业数字化

强化农业信息化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以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选择数字化企业集中区域,力争建设一批市级数字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智能监控、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现代技术水培等领域的物联网改造,在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在泉州市现代农业项目中实施和推广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土壤数据分析系统、病虫害监测预警等农业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生猪产业管理信息化。以数据化为手段,完善全市畜牧兽医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农业二期项目),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生猪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生猪电子识别和检疫电子出证,实行智能化监管。

发挥安溪县和永春县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实现农产品网络化经营。鼓励与引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集结企业各项资源与产品,推出信息化服务。以手机APP建设为主,整合农业电商、旅游服务、企业管理等功能,提供农业、旅游咨询和旅游产品预订、信息管理、电商销售、产品推广等一站式服务。

专栏15 农业信息化提升行动计划

1.“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安溪、永春试点县建设,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运营主体、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链条、完善网络运营体系、建立运营管理标准、创新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高效。到2022年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2.农业生产智能化提升项目。开展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建设,融合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创建,围绕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区块链等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每年扶持5个以上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

3.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工作,在安溪、德化示范县基础上,通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培训等方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综合示范县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到50%,每年网络零售额同比增加25%以上,电商培训人数500人次以上。

第五节 提升农业科技化

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持续改革。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明确科技创新重点方向,侧重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节本增效等方面。提升农业创新驱动力,取得突破性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柑橘、茶叶、花生、蔬菜、生猪、水果、水稻等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南安市级现代中草药产业园影响力,加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泉州农业科技园区果蔬、茶叶、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推广项目。支持果蔬、食用菌、花卉、中草药优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进行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开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等;支持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和茶叶下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链延伸加工,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与技术等。到2025年,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00项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计划培训基层农技员1000人。开展15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示范,15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现场观摩培训活动。新增孵化服务企业10家;对台交流50批次。

 

专栏16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针对特色产业技术瓶颈问题,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以及经营主体开展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建设专家工作站、综合试验推广站。

2.提升农技推广人员能力。依托福建省农业大中专院校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实现3年轮训一遍,促进农技员业务知识更新,85%以上的乡镇农技员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3.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小农户”模式,组建专家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县县有产业示范基地、乡乡有科技展示样板、村村有科技示范主体

 

第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一、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与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基地,与农户建立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跨区域经营,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军地位龙头企业。

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健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指标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建立示范社名录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与促进联合,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鼓励以产业为依托开展同业联合、以服务为纽带开展同域联合,培育一批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效对接,鼓励创办全产业链联合社。

三、加快发展家庭农场

采用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托管方式,通过全程托管服务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发展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开展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突出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生产标准、产品安全、流转规范、规模适度、效益良好、带动力强。

四、持续推进农垦国有农场改革发展

合理定位农垦国有农场功能分区、产业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农垦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洛江区、安溪县、永春县等5家以上国有农场开展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探索组建1家区域性农垦企业集团或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力争推荐1个农垦农产品名牌纳入“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切实增强农垦市场竞争力和国有农场经济实力。探索打造农垦场业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农场产业,推动农垦国有农场绿色、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

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采取“四贴近”方式,实现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融合。实施学历提升行动,采取“四免一补”补助政策,选拔有志从事农业的农村青壮年、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到农业大中专院校免费接受学历教育。支持农村青壮年、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创办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业相关服务。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六、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鼓励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资金、设施设备等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探索“保底收入+股份分红”等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利益分配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好联合体各成员之间、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订单合同履约监督,建立诚信促进机制,对失信者及时向社会曝光。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将相关扶持政策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适当挂钩。

专栏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提升行动计划

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六有”规范化建设,新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个,合作社联合社30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50家。

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项目。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150家以上。

3.家庭农场培育。新培育1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0家技术先进、生产绿色、管理规范、规模适度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4.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力争在全市重点涉农县全面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围绕粮食作物和果、茶、菜、菌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在关键、薄弱环节集中开展托管服务;累计服务15万亩以上。

5.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业。遴选导师,培育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4000人以上,创新创业导师300人。

6.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培训计划和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项目,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

第二节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一、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持续推进市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示范镇(乡)建设,积极向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晋级。推动南安市向阳乡和洪梅镇、惠安县崇武镇、永春县苏坑镇和桂洋镇、德化县龙浔镇等6个市级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乡镇发展。发挥安溪县、德化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带动作用。

二、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对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情况进行摸底,遴选一批基础好的电商平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通过完善电商平台建设,加强供应链服务创新与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知名品牌、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

三、促进农产品电商企业发展

借助“基地+电商+农户”流通模式、“直播+先锋助农+电商”销售模式,鼓励电商企业利用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创新零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拓展营销方式、商品质量保障、交易模式、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四、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及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申报引导,持续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营销、贫困户电商创业就业等补贴。加快县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提升,支持建设集电子交易、金融、物流和综合信息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每年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5%以上。

第三节 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做好农商对接,扎实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与食堂对接”。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网络营销平台,推广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提升粮食、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品牌建设,拓展泉州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空间。借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化与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产供销渠道完整畅通与质量安全、品牌提升。

二、加强冷链物流建设

根据泉州市水产品、禽肉、果蔬、食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加快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与技术应用,提升冷链物流各环节装备设施、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农贸企业、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完善冻品交易、冷库存储、装卸短驳、冷链配送、集散分拨等保值增值服务。

三、构建农村物流网络

在产地就近建设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农业物流设施。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机场、电商企业布局,持续优化物流布局,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物流信息网络。完善“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镇级中转分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站”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超市的冷链物流配送和快速检测系统建设,加强规范流程与促进对接。到2025年,乡村物流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80亿元。

第四节 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一、加强品牌保障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推进永春佛手、永春芦柑等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永春县芦柑和安溪县茶叶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夯实绿色食品发展基础。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评选认定五大“年度泉州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10个以上“年度泉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至2025年全市完成10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任务。加强农业投入品、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方面管理,建立对接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加强农户品牌观念,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口感等提供保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二、强化品牌优势

引导市场主体加强粮油商标注册,支持我市粮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发挥商标品牌优势。实施“商标+公司+农户(基地)”协作模式,深化商标品牌运作,推动粮油商标品牌发展上新台阶。依托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优势,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登记保护,开创农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品牌创建带动品质提升、产业发展、企业壮大,推荐一批优秀特色农产品和企业参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创建“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参加福建省著名农业品牌评选,创建一批行业领先、全省与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延伸品牌价值

吸引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通过种植养殖生产技术标准化、全程质量安全监督标准化、成品验收标准化与品牌运营标准化等,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标准化建设。继续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开展品质检测,以延续地标产品地域禀赋和特色品质。挖掘和丰富品牌内涵,培育品牌文化,营造优质优价的市场氛围,利用农交会等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促进品牌营销。提升品牌宣传,通过新媒体推送我市品牌农业宣传报道,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围绕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现从产品品质到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的延伸,通过品牌链建设提升农产品产业链的价值空间。通过知名农业品牌建设,打造集种植、加工、展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集聚链条。

第五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新型经营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集信息服务、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加工、保鲜、冷藏、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实体。加快发展农业市场信息、生产托管、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化进程。

围绕产业特色,从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组织科技特派员进企业、走田头、入果园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综合平台作用,完善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鼓励农业专业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组建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茶叶、蔬菜、水果、畜禽、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加强产业链环节关联度,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影响力。建设星创天地和众创空间等科技平台,搭建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桥梁。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与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对象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农业众创体系。


第七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推行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保护与治理产地环境,修复农业生态系统。总结推广牧沼果、稻鱼综合种养、林下种养、冬种紫云英绿肥翻压还田、池塘生态混养等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打造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样板,加快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县)创建工作,形成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全面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0%,养殖实现达标排放。

第二节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水肥菌一体化技术,恢复发展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全面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持续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建设,提升新型高效药械替代水平。加强动物疫病绿色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农药使用与药械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实时掌握农药使用情况。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节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南安市、安溪县开展农用薄膜回收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其余县(市、区)要推进农用薄膜回收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合作社、农场、园区)建设,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加强无害化处理设备研发、利用、推广,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场内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发酵与田间粪肥贮存利用设施,对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液、肥水等液态肥推广还田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应用三级网络试点。

第四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落实各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规划下达的目标数。坚持种地养地协调发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加强田间灌排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平整,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平衡施肥、酸化土壤改良等措施,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编制并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菌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5年,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持续推广水肥一体化,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持续推进养殖业综合节水措施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养殖场进行零排放模式的提升,推广“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粪尿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雨污分流+粪尿干湿分离+粪污浓淡分离+沼气池(或三格化粪池)+贮液池,漏缝地板(或尿泡粪)+节水型饮水器+高压水枪冲洗,阳光棚堆制间+漏粪间+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生产有机肥原料+有机肥厂(腐熟化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畜禽固液态有机肥、沼液沼渣果(林、草、菜)。

专栏18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1.化肥农药减量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行耕地地力综合培肥,开展化肥减量试验示范,农药、化肥使用量均比2020年减少10%

2.耕地质量提升。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20万亩次,推广绿肥种植还田20万亩,实施稻草秸秆还田25万亩,推广有机肥180万亩。

3.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畜禽养殖可养、禁养区域划分和管理,加快实施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和永春县“四个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4.农用薄膜回收利用。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建立一批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基地,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县乡村农膜回收利用站点建设。

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对全市安全利用类耕地实施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或休耕轮作等。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率达到要求。


第八章 加快农业对外合作

第一节 加强对外招商引资

加强我市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我市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投资领域,引导企业赴境外建立农副产品、农机装备、饲料等生产加工企业,兴办农产品收购、仓储等物流业和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推动农业产能合作。发挥我市茶叶、花卉、水果等产业优势,鼓励企业到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服务。

发挥大型民营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协作、抱团出海,形成农业对外投资整体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途径,建立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库,定期对外推介重点招商项目,广泛采用上门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努力吸引外资包括海外泉商回乡投资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创新资本合作利用方式,鼓励企业通过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合作,支持外商以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作为技术入股,有针对性地引进示范推广一批优质品种、先进技术标准、新型农机装备等,开展多元化农业合作。

第二节 推动外向型农业经营

以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市优势农产品资源,在安溪县现代茶叶产业园、晋江市蔬菜产业园、永春县现代水果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培育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和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向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产业特色明显、生产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推动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推行GAPHACCP等国际性农业标准认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的认定评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鼓励外向型农业企业发展壮大,赋予有条件的企业自营出口权,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提升改造,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与外向型农业企业联合,发展订单生产、建立联合基地,实行外向型发展。

第三节 拓展农产品展销渠道

扩大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影响力,持续推动山海协作优质农产品展销对接交流活动、泉州农民丰收节、泉州品牌农产品展销对接会等交流展示活动,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三品一标”、名牌农产品、泉台农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示范展示面,吸引更多企业全面展示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

加快扩大展销渠道,推动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与品牌农产品企业洽谈对接,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与品牌农产品企业洽谈对接。持续打造“泉州乡村好货展”和“泉州乡村好货馆”营销新模式,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更多农业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闽宁特色产品展览展示活动等展销活动,促进农产品购销合作。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中心、泉州市山海协作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等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建设农产品集散基地项目,加强物流、加工、电子商务、商品展销等农业产业链条功能,推动泉州优势农产品实现跨区域产能合作,建设辐射闽西南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区域农业产业高地。

第四节 深化泉台农业交流合作

促进泉台人才深度融合,加强泉台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大惠安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春县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与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两园一中心”项目建设。引进先进加工、种植、养殖生产设备,规划建设生产合作区与生态休闲旅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台资农业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建立台湾农业技术示范点,扩大台湾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的示范推广面积。加强与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农会等机构的沟通与联系,注重行业交流、产业交流、技术交流,加快泉州农业高端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带动泉州农业科研和技术发展。

鼓励泉台农业在品种研发、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举办海峡两岸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展示活动。完善泉台果蔬种质资源创新平台、茶产业科技、海洋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提升。实施泉台农业产业对接交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加强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台资农业企业和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扶持壮大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海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惠安台创园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示范区、台湾青年和基层农民创业聚集区。到2025年,泉台农业产业合作层次明显提升,力争新批台资农业企业5家、发展对台农业合作项目50个,累计新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10种以上。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监督

建立和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农村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引导、管理、指导、服务,把各项任务量化到部门、基层,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把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相关县(市、区)围绕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建立责任落实、跟踪评价、监督考核、激励奖惩和工作推进机制。各级涉农部门根据本规划要求深化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职能,发挥督查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推动落实、提高成效。充分发挥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把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强化政策扶持,做好资金整合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出台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政策。转变管理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狠抓管理服务,切实将农业部门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农业公共服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能力。

第三节 壮大人才队伍,加强科技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加快农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人才体系,提高为农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加强对农业和发展的指导和服务。鼓励科研院所深入生产一线,组织技术力量,集成科技资源,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实际,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业瓶颈。利用各种项目载体,运用有效方式,分类开展培训,突出实用性,突出全产业链,突出产业融合,突出绿色发展质量兴农。

第四节 完善金融服务,拓展农业保险

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能力。支持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在信贷投放、贷款展期和不良容忍政策等方面向返乡入乡创业企业倾斜。鼓励和引导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优化信贷担保服务、简化贷款担保程序。探索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加强银行、保险信息共享,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对已投保涉农项目在信贷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设施农业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支持和服务,完善各级“预报-预警-指挥”体系。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节 加强法治保障,推进农业执法

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执法监督。重点围绕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现实问题,加大对重大坑农害农事件的惩处力度,保护农业、农民及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落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神,深化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和执法职能,建立健全市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职能。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厘清行业监管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合理划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监管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

 



结语

 

《泉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全面分析了未来五年泉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机遇挑战,提出了符合泉州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六大行动”,促进与保障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大体系”即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构建泉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实施平台构筑、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主体培育和支撑保障等“六大行动”,全方位推动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规划落实到位。其中,平台构筑重在实施“4222”工程,着力构建乡村产业“圈”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村一品”的微型经济圈、产业强镇的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大型经济圈;融合推进重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农村第三产业提升发展,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重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创新驱动重在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主体培育重在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小农户能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支撑保障重在突出组织保障、政策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和健全法制监管,确保规划落地落实。总之,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必将推动泉州特色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加快泉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附表1

泉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合计

 

 

1386910

产业体系建设项目

 

 

996430

(一)

农业产业集群项目

 

 

259210

1

岵山荔枝特色优势区建设

永春县

有关乡镇

建设优质荔枝生产基地2000亩,新建保鲜冷藏库5000 m3、现代智慧农业基地5个,水泥硬化基地道路5公里,配套水利灌溉设施500亩,搭建现代荔枝公共服务体系。

20000

2

永春芦柑特色优势区建设

永春县

各乡镇

建设生态芦柑基地2万亩,新建加工处理中心2个、保鲜冷藏库3000 m3、现代智慧农业基地2个,促进永春芦柑优势产业增效、柑农增收,切实推动乡村振兴。

62000

3

晋江胡萝卜特色优势区建设

晋江市

建设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亩,建立1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种繁育基地,完成2家胡萝卜生产主体商品化处理设备、冷藏设施更新改造,促进晋江胡萝卜优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00

4

佛手茶特色优势区建设

永春县

建设生态茶叶基地3万亩,新建茶叶初、精制加工中心20个、现代智慧农业基地10个,水泥硬化茶园道路15公里,配套水利灌溉设施2000亩,促进永春佛手茶优势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50000

5

云岭现代农业产业园

安溪县
芦田镇

云岭茶业研学服务中心。规模:总建筑面积5430㎡,拟投资4000万元;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基地。规模:总建筑面积7439.91㎡。

5600

6

德化县上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

德化县

上涌镇

开展优良种苗繁育、高海拔夏季名优果蔬大棚温室种植。建设中小学生农业科技体验基地,戴云山美丽乡村农业科技观光园。

5000

7

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项目

晋江市

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2000

8

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水果产业园

永春县

相关镇

开展早晚熟品种选育,开展春香、爱媛28号等配套栽培新技术研究,推广1000亩以上;开展黄龙病防控技术研究,推广5000亩以上;开展品质提升栽培新技术研究,推广5000亩以上。

30000

9

德化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德化县

上涌镇

以全产业链打造为重点,通过5年创建,发展优质稻标准化基地4000亩,建设粮食加工生产线2条,打造农旅田园综合体1个,新增福建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

11910

10

晋江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晋江市

东石镇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1万亩,提升胡萝卜标准化示范基地水平,完善全镇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造胡萝卜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主体2家以上。

3000

11

蓬华镇农业强镇示范建设

南安市

蓬华镇

建设蓬华脐橙、柿子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现代特色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展乡村特色品牌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建设电商、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香草世界旅游假区等。

22300

12

感德镇茶产业强镇建设

安溪县

感德镇

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茶园“双减增效”工程、茶业信息化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名山名茶”建设工程、品牌提升工程等7项工程,推动茶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17400

(二)

优势产业提升项目

 

 

154210

13

玉斗镇茶产业提升项目

永春县

玉斗镇

建设标准生态茶园2000亩,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2000㎡;改造茶园300亩;建设500亩茶园休闲观光体验区,同时探索生产茶醋、茶酒、茶叶膳食等差异化产品。

6000

14

花卉苗木工程

有关县(市、区)

新建种子基地300亩、种苗花卉项目25个。

2000

15

油茶、林竹和林下经济项目

有关县(市、区)

扶持油茶新建或改造面积2.50万亩,扶持丰产竹林基地1.2万亩;新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000亩,发展林下经济项目200个。

2210

16

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

洛江区、泉港区、安溪县

新建育成舍、保育舍、分娩舍、配种舍等猪舍,建设楼层式、智能化的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购置配套设施设备。新增生猪存栏13.9万头、能繁母猪存栏0.39万头。

43000

17

生猪生态养殖扩建项目

晋江市安海镇

在晋江市联兴农牧有限公司新建两栋7层高楼,总面积约16000㎡;新建的高楼配套全漏缝免冲洗地板和自动清粪设备。

4000

18

设施蛋鸡场建设(泉港涂岭养殖基地)

泉港区

涂岭镇

蛋鸡产业化综合开发,规划生态化养殖场区,建设标准化养殖舍,引进智能化蛋鸡养殖、蛋品处理、有机肥生产等设施。

13000

19

福建省佳阳农业开发公司蛋鸡标准化生态养殖项目

永春县

下洋镇

实施蛋鸡产业化综合开发,建设标准化养殖舍,引进智能化蛋鸡养殖、机肥生产等设施。新增蛋鸡存栏500万羽。

55000

20

德化县双全农业有限公司棘胸蛙深加工项目

德化县

春美乡

生产车间、研发办公、附属设施用房建设,研发设备设施配套。

20000

21

永春云河白番鸭保种繁育股份有限公司永春白番鸭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永春县

外山乡

拟新建永春白番鸭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鸭舍、水域运动场,以及兽医室、消毒间、蓄水池、鸭粪发酵场等配套设施,养殖区外环建设1条污水净化隔离带;同时规划150亩种植牧草。

6000

22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项目

晋江市

金井镇

建设围头湾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塑胶渔排、网箱改造示范面积2000亩以上;建设九十九溪田园风光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750亩。

3000

(三)

农产品加工业项目

 

 

159110

23

亿鑫果蔬深加工生产基地

惠安县

新建果蔬生产加工车间、干燥仓、速冻库及附属基础设施。新增500吨果蔬加工生产能力。

6000

24

南安市官桥智能化食品加工配送一体化项目

南安市

项目占地面积133334㎡,总建筑面积55000㎡,建成后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四星级”标准,实现肉食品质量追溯。

35000

25

泉州盛农飞羽生态食品加工项目

南安市

用地面积53333㎡,建设厂房及附属设施64500㎡,包括:办公楼、深加工车间、冷库、待宰圈、污水处理厂等。

22500

26

茶油胶囊和茶油酸等山茶油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德化县

建设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办公用房8000㎡。

8000

27

刺明珠葡萄酒庄园及研发加工项目

德化县

汤头乡

建设5000亩春秋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福建省重点智能化生产基地、福建省生物医药综合开发利用基地以及泉州市重点职工疗休养及旅游休闲基地等。

37000

28

石狮市肉品加工厂

石狮市

蚶江镇

建设1 条生猪屠宰生产长线、2条备用短线,年屠宰生猪60万头。牛屠宰线、羊屠宰线、生猪分割线各1条和1栋冷库。

13600

29

牲畜定点屠宰加工厂

泉港区前黄镇、永春县蓬壶镇、

晋江市磁灶镇

泉港区食品公司规划新建一家标准化机械化牲畜定点屠宰场,附设牛羊屠宰车间;福建铭发肉制品有限公司规划新建1家标准化机械化牲畜定点屠宰场,附设牛羊屠宰车间。

33000

30

德化县新吉盛黑兔养殖公司畜禽类肉制品加工项目

德化县

浔中镇

畜禽类肉制品加工项目生产厂房及流水线。

4010

(四)

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423900

31

安溪县西坪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保护发展

安溪县

西坪镇

实施农业遗产核心保护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7项工程,促进打造世界茶香农遗典范地、打造乌龙茶铁观音发源圣地和泉州精品旅游线路。

8000

32

安溪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工程

安溪县

有关乡镇

开展安溪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安溪铁观音农业遗产休闲农庄20个,实施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区等提升改造和示范创建工程,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知名茶旅圣地。

70000

33

佛手茶三产融合发展项目

永春县

玉斗镇

建设茶叶交易广场、茶文化电商园、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茶叶产品及茶文化展教中心等。

13900

34

龙宝盛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项目

德化县

规划总面积约7000亩,重点实施农+旅示范工程,建设接待行政管理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休闲景区、康养及高档生活休闲小区、教育体验区等6个功能区。

100000

35

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晋江市

总规划面积8200亩,建设“晋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田园风光示范园”;建成集现代农业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传承、教育实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200000

36

德化县汤头乡葡萄三产融合建设项目

德化县

汤头乡

建设集葡萄种植观光旅游、葡萄酒酿造营销等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年产量100万瓶葡萄酒。

8000

37

嘉绿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

德化县

龙门滩镇

提升一期果园建设;配套完善休闲游乐项目,在园区建立农副产品体验与展销中心,建设果蔬冷藏库,发展果蔬精深加工。

2000

38

福山村康养休闲农旅项目

德化县

汤头乡

打造生态有机茶文化和葡萄酒文化主题,配套开发休闲、体验、康养等方面的旅游项目。重点围绕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游客服务、餐宿保障、旅游购物,开发特色农产品等系列产品。

4000

39

绿动能(厦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曾坂民宿度假村

德化县

上涌镇

依托曾坂村现有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引进绿动能(厦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全季游,租赁民房重新装修改造为民宿。

3000

40

农村“双微双创”建设项目

晋江市

持续推进乡村微景观建设,开展乡村微改造试点工作,扩大驻村设计师队伍,选取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开展乡村微改造,实现老宅活化、巷弄景美、老街新生。

15000

生产体系建设项目

 

 

305480

41

高标准农田建设

有关县(市、区)

建设36万亩,主要建设路、沟、渠,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等。

100000 

42

农用地生态修复、地力提升工程

有关县(市、区)

修复生态茶园3万亩、果园2万亩、农田20万亩。

20000

43

安溪县六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建设

安溪县

实施安溪六大茶树品种繁育基地培育工程、母本园保护工程、保护区示范建设工程、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申报等工程。

5000

44

南安市设施蛋禽场建设项目

南安市罗东镇、向阳乡

新建设生产设施10800㎡、附属设施面积1220㎡;南安市罗东镇新明养殖综合场扩建标准化养殖舍;南安市诚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建保种舍10000㎡、育雏舍1000㎡、仪器设备10台(套)。

5500

45

国家级晋江马保护区建设项目

晋江市

金井镇

用地200亩,建设标准化马舍15幢,办公楼、兽医室、消毒室、育种舍等业务用房,完善牧草基地、灌溉设施。

5000

46

福大鲍鱼科技示范基地项目

晋江市

金井镇

科研楼装修,配套仪器设备选购,“晋江1号”皱纹盘鲍等鲍鱼新品种示范养殖,申报国家级良种场。

3000

47

畜牧业“五新”推广项目

有关县(市、区)

畜牧业新品种(包括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特种畜禽)、新技术、新饲料、新设施设备、新模式等“五新项目”的应用推广。

6000

48

永春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

永春县

有关乡镇

柑桔产业大数据平台,柑桔果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电商销售平台、业务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数字柑桔基地建设。

15500

49

智慧农副产品直批电商物流博览园

德化县

建设面积约150亩智慧农副产品直批电商物流博览园。

80000

50

晋江市渔港扩建工程

晋江市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

新建透空式防波堤796m;在深沪中心渔港新建突堤式码头长320 m,在新建码头后方进行岸线整治450 m;东石镇白沙二级渔港港池疏浚370000m3

25700

51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永春县

有关乡镇

开发永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APP,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运营服务体系与农产品支撑保障体系。

11600

5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项目建设

有关县(市、区)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个,应用农业主推技术100项,培育示范主体5000个。

10000

53

菜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

永春县

有关乡镇

开展菜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核心示范区,带动整县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2000

54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永春县、惠安县、南安市、安溪县

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有机肥厂和种养结合示范片建设。

16180

经营体系建设项目

 

 

85000

55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有关县(市、区)

培育市级合作社示范社200家,培育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50家,评选市级“十佳”合作社50家,评选市级“十佳”家庭农场50家,小农户等规模种养主体培育250个。

4500

56

福建省永春县阳升禽畜有限公司蛋品与鸡肉加工及鲜活农产品冷链服务

永春县

石鼓镇

引进鲜蛋分级、精选、包装等生产线、鸡蛋及鸡肉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鸡蛋8万吨、鸡肉5000吨;建设标准化冷藏库,购置冷链车辆,配套冷链物流相关设施。

18000

57

禾祥蔬菜产业冷链物流及加工处理中心

惠安县

组装式冷库10000m3,设有10200吨标准冷藏库;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配备果蔬清洗机等。

10500

58

福建海顺远洋渔业项目

晋江市

福建海顺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收购10艘远洋渔船,壮大公司远洋船队实力。

30000

59

福生鲜农产品加工冷链储运中心

永春县

石鼓镇

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仓库等,冷冻冷藏库容积35000 m3;引进农产品加工、包装设备;冷藏冷冻库设施、冷链车辆等。

22000

附表2

泉州市“十四五”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

序号

产业园名称

实施区域(乡镇)

主导产业

1

洛江区蔬果休闲产业园

双阳镇、河市镇、马甲镇、虹山乡

果蔬、休闲农业

2

泉港区蔬菜产业园

前黄镇、界山镇、峰尾镇、山腰街道

蔬菜

3

泉港区水果休闲产业园

涂岭镇、南埔镇

茶叶、水果、休闲农业

4

石狮市蔬菜产业园

蚶江镇、永宁镇

蔬菜

5

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

祥芝镇

水产品加工

6

晋江市蔬菜产业园

安海镇、磁灶镇、内坑镇

蔬菜

7

南安市蔬菜产业园

洪濑镇、洪梅镇、康美镇、美林街道、官桥镇、向阳乡

蔬菜

8

南安市畜禽产业园

向阳乡、乐峰镇、罗东镇、梅山镇、洪梅镇、洪濑镇、诗山镇、东田镇、眉山乡、翔云镇

生猪、蛋禽

9

南安市水果产业园

翔云镇、英都镇、蓬华镇、诗山镇、码头镇、梅山镇、洪濑镇、洪梅镇、美林街道、柳城街道、东田镇

水果

10

南安市食用菌产业园

码头镇、罗东镇

食用菌

11

南安市中草药产业园

向阳乡、罗东镇、金淘镇

中草药

12

南安市茶叶产业园

眉山乡、蓬华镇、向阳乡、丰州镇、东田镇、英都镇

茶叶

13

惠安县蔬果产业园

辋川镇、螺城镇、涂寨镇、东岭镇、东桥镇、净峰镇、紫山镇、黄塘镇

蔬果

14

安溪县茶叶产业园

西坪镇、虎邱镇、芦田镇、龙涓乡、尚卿乡、官桥镇、龙门镇、感德镇、剑斗镇、祥华乡、长卿镇

茶叶

15

安溪县生猪产业园

龙涓乡、西坪镇、虎邱镇、感德镇、长卿镇、祥华乡、福田乡

生猪

16

安溪县淮山产业园

长卿镇、剑斗镇、尚卿乡、祥华乡

淮山

17

永春县水果产业园

岵山镇、桃城镇、达埔镇、湖洋镇、五里街镇、吾峰镇、蓬壶镇

水果

18

永春县茶叶产业园

坑仔口镇、锦斗镇、玉斗镇、苏坑镇、东关镇、湖洋镇、蓬壶镇、桃城镇

茶叶

19

永春县畜禽产业园

介福乡、石鼓镇、五里街镇、东关镇、下洋镇、外山乡、蓬壶镇

畜禽

20

永春县食用菌产业园

一都镇、下洋镇、五里街镇、坑仔口镇、石鼓镇

蔬菜、食用菌

21

德化县蔬菜产业园

上涌镇、三班镇、龙门滩镇、桂阳乡、赤水镇、美湖镇、盖德镇、雷锋镇

蔬菜

22

德化县水果产业园

葛坑镇、上涌镇、汤头乡、龙门滩镇、雷峰镇、南埕镇

水果

23

德化县淮山产业园

龙浔镇、浔中镇、雷锋镇

淮山

24

德化县特色畜禽产业园

三班镇、浔中镇、国宝乡、春美乡、汤头乡

畜禽

25

德化县生姜产业园

大铭乡、春美乡、美湖镇

生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