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类别: 法规规章和规范 索引号: QZ00101-0100-2017-00061
发布机构: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17-04-07 备注/文号: 泉政文〔2017〕50号
内容概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7日

 

                                         泉州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668号),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打造新型制造体系,重塑泉州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分业施策、企业主体的原则,以激发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建立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助推泉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二、工作目标 

  2020年,全市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活力明显增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制造业互联网双创支撑体系加快形成。创新资源与服务的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普遍利用双创平台实现网络化协同创新,重点培育15家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资源富集、引领转型发展的双创骨干企业。 

  ――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基础进一步夯实。培育一批面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打造一批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工业云企业用户数大幅增长。工业互联网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400亿元,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通过企业超过30家。 

  ――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新业态推广普及。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互联网营销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在重点行业逐步得到推广,众创研发、众包设计加速发展,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电商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 

  ――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取得成效。全市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新产品研发周期明显缩短,能源利用率、库存周转率不断提高,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广泛普及,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双创服务平台 

  鼓励制造业企业建设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有条件、有实力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突破边界,整合国内外优质的创新资源,搭建基于产业协作配套的协同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双创服务平台,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建设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优势产业中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够整合区域服务的产业园区平台共同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高校院所、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双创平台,促进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对接,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库等创新资源向企业开放,降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本。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构建双创服务体系 

  支持互联网企业建设制造业双创平台。鼓励大型基础电信企业在重要产业园区或制造企业集聚区加大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电信运营商对制造业双创平台和创业企业提供优质通信解决方案,开展基于先进通信技术和工业互联互通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试点。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的平台入口、计算能力等资源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建设或与制造企业、行业组织合作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在线设计、制造能力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等服务,打造基于产业链全流程的生态圈。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树立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创新示范标杆。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树立一批专精特新和创业创新示范企业标杆,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建设为核心,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创业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双创示范园区,重点支持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泉州软件园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合作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示范园区。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组织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整合新型设计和生产资源及创新成果,为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和协同营销等共性资源和服务。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建立组织管理新模式,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提升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培育融合新模式 

  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立足我市机械装备产业基础和优势,实施发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加快纺织鞋服、食品饮料、机械装备等行业的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推进国防科工、民用爆炸物品、食品饮料等重点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深化质量管理与互联网融合,推动在线设计、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引导企业针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企业管理等生产全流程,大力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机器换工,实现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鼓励龙头企业深化工业技术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支持纺织鞋服、水暖卫浴、装备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建服务行业协同发展的网络化创新研究院。引导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生产资源配置新模式,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和资源配置优化。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支持个性化定制运用。重点在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消费者和客户需要的高质量、中高端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基于供应链数据集成和企业数据垂直打通,实现需求响应向规模定制转变。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推动服务化制造转型。支持鞋业、服装、食品等消费类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客户深度参与的研发设计模式。支持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产业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各类优势研发设计能力。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引导基于产品全流程数据采集分析的智能化服务,实现产品服务模式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整合培育一批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网上专业市场,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智能物流平台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实现流通领域主辅分离,突出专业化业务水平,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打造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纸业设备等轻工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化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研发适合本地产业应用的加工、喷涂、施釉、磨抛、雕刻、搬运、分拣、包装和检测等作用的专用机器人。大力培育和引进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和设备服务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发展互联网智能终端产品。促进传统制造业产品与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和跨界融合创新,提升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居、无人机、智能照明电器、感知交互式影音设备、生活服务机器人、远程环境监控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鼓励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绿色建材等行业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培育产品在线服务、远程运维、智能供应链等服务新业态。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跟踪国际科技前沿,支持开展自动控制与感知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加快可视化、环境构造、仿真等虚拟技术研发应用,发展头盔式虚拟现实显示、可视化眼镜、数据手套等虚拟显示和交互产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五)提升融合服务水平 

  培育融合发展系统集成服务。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突破系统集成技术瓶颈,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重点鼓励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端装备企业向外输出系统集成、智能化制造、实施方案咨询等业务,服务行业发展。引导优势软件企业向制造执行管理、工业控制集成、智能产品设计等领域拓展,成为系统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面向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应用试点示范,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推动工业云平台建设。加快福建联通企业云计算产业园建设,优化泉州软件园产业布局,促成中国智慧制造云总平台、泉州航天云网等平台尽快落地建设。鼓励云计算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行业信息中心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强研发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推进自主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加快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政务、金融、电商、物流、影视及物联网、北斗卫星等大数据产业,建设高等级、大容量、高可靠的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提供数据采集、清洗、认证、计算、挖掘、平复、测试、安全等服务的企业,形成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强化数据采集、应用策划、软件开发、安全服务、技能实训等配套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依托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体系推广、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工作,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据地图,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重要依据。支持企业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贯标为牵引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精益管理、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同、精准营销等互联网环境下的核心竞争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提升自主工业软件支撑能力。重点支持工业基础软硬件、嵌入式系统、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应用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产业化,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工业软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推进行业应用工程技术和解决方案研究,支持行业创新示范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跟踪IPV6、工业以太网、泛在无线、软件定义网络、5G等新技术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深入实施数字泉州宽带工程,加快推进4G网络覆盖、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应用节能高效、高性价比的宽带网络设备,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提高融合发展安全水平。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和信息安全体系认证,提升信息安全监测、评估、验证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测评等专业软件开发,提高智能工业产品的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融合推进工作机制。依托泉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强化跟踪督查,及时帮助有关方面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安排,确保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二)支持试点示范推广。结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各项主要行动,选取一批重点项目、企业和县(市、区)开展双创、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树立一批具有创新性、典型推广意义的标杆企业和融合发展新模式。各县(市、区)各部门、有关行业协会要积极总结典型示范经验,通过现场交流会、传媒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引领广大制造企业融入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培育增长新动能。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紧扣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现有财政涉企专项资金统筹整合,集中财力加大对双创平台建设运营和融合创新试点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通过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基金,运用市场化手段,激活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促进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快速融合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鼓励政府采购云计算、大数据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企业双创平台的研发仪器设备、研发费用投入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双创平台可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市国税局、地税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四)优化金融扶持。支持政府主导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积极参与龙头骨干企业双创平台建设、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项目,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加快金融服务与制造业生产销售流程的融合。建立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加强金融服务与制造业生产销售流程的融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广运用融资租赁。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商务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人才(团队)纳入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加大力度引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收入分配,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实训和实践基地。支持高校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在大中型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壮大互联网应用人才队伍。 

  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六)营造良好融合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宽新产品、新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适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扩大宣传交流培训范围,推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做法,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